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患者300例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中风偏瘫条件,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纯以药物治疗,观察组中加用穴位敷贴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缩短病程,加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无疼痛等不适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析穴位敷贴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在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82例,根据奇偶数字表法将纳入样本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实施穴位敷贴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患肢周径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预后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的80.49%高(P <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周径均较对照组更小(P <0.05);观察组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红细胞聚集性(EA)均较对照组更低(P <0.05);观察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较对照组更高(P <0.05)。结论 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患者应用穴位敷贴配合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肢周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预后恢复。 相似文献
3.
张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233-234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缓解腹部非肠道手术后腹胀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216例腹部非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实验组给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排便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肠胀气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刺激肠蠕动,促进肠道排气,缓解手术引起的腹胀,同时有效减少腹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穴位按摩与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贞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3)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对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患者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8例中风便秘患者按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缺血性中风组156例,出血性中风组102例,都采用穴位按摩后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便秘情况.结果 缺血性中风组总有效率93.59%,出血性中风组8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P< 0.05).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穴位贴敷对缺血性中风便秘患者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便秘患者. 相似文献
6.
戴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0):124-12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应用于中风偏瘫康复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将300例中风偏瘫需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加穴位注射,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给予单纯基础治疗和临床护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护理后恢复状况和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能力0级明显少于对照组,生活能力3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治疗加用穴位注射护理法对于中风偏瘫康复治疗护理患者效果明显,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66例哮喘患儿,根据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n=33)、对照组(n=33)。观察组采用小青龙汤加减+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使用SPSS23.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2.73%,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呼气高峰流量PEFR、一秒呼气量FEV1、一秒呼气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哮喘治疗中,采用小青龙汤加减+穴位敷贴方法,临床疗效确切,治疗安全、可靠,且能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以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及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80例,仅采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选穴及疗程均相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3%,对照组83.7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电针疗法,且对病程短、无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5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以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以及电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80例,仅采用电针疗法进行治疗;两组选穴及疗程均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1.03%,对照组83.7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电针疗法,且对病程短、无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对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结构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45例患者均采用穴位按摩法治疗.穴位取安眠、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及太阳穴为主穴,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再选择其他辅助穴位按摩.每个穴位按压2~5分钟,按摩天数20 ~ 30天(平均24±5天).治疗前、后使用多道睡眠描记监测分析系统检测患者睡眠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
目的探讨采取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朝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针刺方法进行的治疗,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捻转补泻手法进行治疗,采用PULSES评定量对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PULSES评定量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使用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周江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8):72-7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应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老年中风偏瘫患者98例,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行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康复运动,n=40)和联合组(针灸联合康复运动,n=40),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功能、下肢功能、FMA总分均明显升高,并且经过干预后联合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FMA总分均分别高于运动组相应评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肌力及BI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经过干预后联合组NIHSS、肌力及BI评分均分别高于运动组相应评分(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运动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增强疗效、值得推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进入到我院进行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40例,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外加康复治疗的方式,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外加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显效14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0%,有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无效1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康复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显效10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0%,有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无效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5%。对照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结论采用针灸外加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比单纯采取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用电针加穴位敷贴治疗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取丝竹空和阳白、地仓透颊车与下关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将电针仪两对输出线分别连接通电,调节电针仪使用断续波,每日治疗1次,根据病情需要每次15~20min,治疗10次;取患侧颊车,下关,阳白。皂荚粉25g焙焦,研末加醋适量调成膏并置于剪成1cm大小的方块胶布中。每次针灸治疗后敷于穴位上,次日晨起时取下,每日l次,敷贴10次。结果 208例患者中,痊愈148例,显效40例,好转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03%。结论电针与穴位敷贴配合治疗面瘫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社区肺部感染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肺部感染发热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与西药对照组,各50例。穴位贴敷组采用自拟中药方穴位贴敷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体温,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血清脑钠肽(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PS)评分。结果穴位贴敷组0.5、1、2、4、48 h的体温均低于西医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的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西医对照组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NEUT%、血清CR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穴位贴敷组患者的WBC、NEUT%、血清CRP水平分别为(8.23±1.76)×10^9/L、(68.26±12.45)%、(19.35±3.53)mg/L,均低于西医对照组的(12.53±2.35)×10^9/L、(75.52±13.43)%、(21.36±3.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BNP、PCT、hs-CRP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穴位贴敷组均低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分别为(3.88±0.87)、(5.37±1.00)d,均短于西药治疗组的(5.65±1.11)、(6.53±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GPS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穴位贴敷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西医对照组,GPS评分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治疗社区肺部感染发热患者的疗效显著,方便有效,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