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虹 《中国医药指南》2023,(9):183-185+189
目的 探讨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出60例作观察对象,30例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视为对照组;30例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护理满意度及心态变化。结果 观察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意识异常、皮肤湿冷等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81,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67,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等负面情绪评分分别为(24.11±1.36)分、(23.78±1.8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6.45±2.33)分、(36.93±1.72)分(t=5.828、28.513,P <0.05);1年内随访,观察组再次自愿献血概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5.455,P <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干预中,不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献血者。对照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观察组给予常规献血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1)护理干预后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38.98±2.12)分和(30.08±2.31)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献血者血液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4.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2.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7.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液采集过程中,血站采血护理人员给予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对比观察了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前1年初次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并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1年的同期,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献血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无偿献血的重复率,也有利于动员人群更多地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 300例无偿献血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采血。观察组献血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有献血反应率1.33%少于对照组6.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剧痛率14.67%少于对照组2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可使献血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耐受性,减少因紧张所带来的疼痛,能有效的减少献血者的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2):99-102
目的研究电话回访在献血不良反应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番禺区中心血站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4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献血后第1、3、7天进行电话回访,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后和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再次献血行为,以评价干预效果,并调查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的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不良心理状态及对照组常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实验组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人数比对照组多,不再献血人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电话回访服务给出了高度评价,家人支持再献血评价选择是的占97.5%,增强献血者安全感和对血站信任感评价选择是的占98.0%;增加再次献血的信心评价的占99.0%,其余五个选项选择是的均为100.0%。结论对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电话回访,是一种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护理服务形式,可疏导献血者不良心理,消除献血反应带来负面情绪,并得到献血者充分认可,促进其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对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护理前后献血者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前次献血不良反应的再次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再次献血注意事项的认知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献血者再次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少再次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献血者不良情绪,提高其对注意事项的认知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齐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76-276
目的 分析护理心理学在机采血小板献血前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的仔细观察,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的情绪及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 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运用正确科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可以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保证血液质量,保留住血源,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队伍的壮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军队献血者焦虑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94例军队献血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献血前2小时对于预组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只观看献血宣传材料.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定两组的状态焦虑水平,并观察献血后的反应.结果:干预组的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特质焦虑分数、心理干预及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均对献血前的状态焦虑有影响.结论:在献血前实施综合干预可改善献血者献血前的焦虑状态,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随机设计本地区2008年1月至12月,每月单号日符合献血条件的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双号日符合献血条件的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对照组献血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对献血者增加心理干预,结果表明,心理干预组献血反应显著减少,减轻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恐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探究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站首次单采血小板120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献血者组内比较,护理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组间比较,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献血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献血者的热情,可以在献血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军队献血者焦虑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94例军队献血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在献血前2小时对干预组实施综合干预,对照组只观看献血宣传材料。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定两组的状态焦虑水平,并观察献 血后的反应。结果:干预组的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显 著水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特质焦虑分数、心理干预及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均对献血前的状态焦虑有影响。结 论:在献血前实施综合干预可改善献血者献血前的焦虑状态,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来我献血站进行献血的人员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献血人员,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后对比两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献血人员献血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献血人员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其献血反应情况,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和减轻献血者心理反应而引起的精神过度紧张对献血者健康的保护作用。方法:从对无偿献血者精神方面的预防与护理、医务人员对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和采血环境对献血反应的护理三个侧面的干预,观察献血者心理变化。结果:患者对献血的信心显著增加,对献血不再产生恐惧心理。结论: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运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物、护理知识、心理知识,服务与献血者,不仅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也使无偿献血工作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使无偿献血队伍稳定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血采集中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降低其反应率。方法选择2014年全血采集中随机抽取700例初次献血者分组进行研究,对两组献血反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采集中护理干预组献血反应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全血采集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保障无偿献血者身心健康,对无偿献血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避免或减少连锁性献血反应的发生,应对献血者做好心理护理和宣传疏导。方法观察血站街头无偿献血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献血反应[1]。结论经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宣传教育疏导,连锁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全程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以有效避免机采过程中的各项献血反应。方法观察献血者采用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全过程,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及进行精细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302例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只有2例出现轻微的低钙反应,血小板机采过程均顺利完成。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全程精细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献血反应的发生,可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质量,可激发献血者进行再次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心理情绪及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广州血液中心接收的10642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21例)和观察组(53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情绪情况和献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成人版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献血者保持良好的积极健康情绪,有助于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献血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建立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证临床用血。方法对观察组献血者实施全程"人文关怀护理",对照组献血者实施常规护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400mL献血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献血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满足了献血者的心理需求,提高了献血者的满意度,调动了民众的献血热情,促进了无偿献血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本院献血的106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设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延续性护理,比对两组持续献血情况、生活方式变化情况以及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不再献血小板及持续献血率(0.00%、94.33%)较对照组(22.64%、32.07%)优,且作息紊乱及坚持运动率(5.66%、77.35%)较对照组(15.09%、24.52%)优,献血反应总发生率24.52%较对照组56.60%低(P<0.05).结论 给予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续性护理可促使持续献血者增加,改善献血者生活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献血人士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冈,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献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埘照组(n=286)为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的献血人士,均未接受心理护理十预,对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心理状况加以总结分析;观察组(n=301)为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的献血人士,均给P心理护理干预;埘比两组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心理护理,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9%(6/3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4%(2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献血人士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对于提高本血站的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