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ACS患者不仅病死率较高,还存在缺血事件(如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复发风险。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是导致ACS的重要原因。为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推荐ACS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强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然而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下,ACS患者残余缺血风险(经抗栓治疗后仍残留的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仍旧较高。因此为进一步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对强化抗栓方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总结强化抗栓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双通道抑制(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等强化抗栓治疗方案可降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为进一步指导临床个体化抗栓治疗及明确最佳抗栓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后抗凝患者围术期的抗凝方案.方法:选择心脏介入(PCI)术后3~12月患者30例,植入药物支架1~3枚不等,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17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3例接受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均于术前2天停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予以肝素泵入,术后2~3日恢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3.
替格瑞洛是一种直接作用、可逆结合的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其适应证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是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对接受药物治疗和PCI的患者,规范实施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未来,临床应选择更有效、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OPCAB的患者130名,术后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 (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组59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7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术后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及血制品使用量.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胸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76±382.88ml vs 1057.96±475.32ml,P=0 458).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13±261.48ml vs 469.12±249.45ml,P=0.914).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结论 OPCAB术后早期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冠脉支架术后抗凝治疗是再狭窄栓塞的必要防范措施。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早期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漏服比较普遍。按时服药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也并未真正得到抗凝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保护,其原因不仅涉及P2Y12受体基因和CYP3A4、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还涉及患者性别及微粒体膜炎性反应等其他因素。为应对氯吡格雷抵抗,高剂量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栓成为部分患者术后的用药选择,西洛他唑、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等替代治疗也能有效应对氯吡格雷抵抗,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PCAB)后出血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OPCAB的患者130名,术后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 (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A组59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71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d。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术后情况,以及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及血制品使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胸腔引流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76±382.88ml vs 1057.96±475.32ml,P=0458)。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13±261.48ml vs 469.12±249.45ml,P=0.914)。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结论OPCAB术后早期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患者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有14例出现围术期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6例,双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5例,华法林者1例。进一步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者血肿发生率较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单用阿司匹林者为高(发生率分别为17.9%,0.7%和4.3%,P<0.05)。所有囊袋血肿经适当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明显增加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手术经验和恰当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经典方案,但氯吡格雷存在起效慢、不可逆性结合P2Y12受体及抵抗现象等缺陷。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其直接作用于血小板P2Y12受体,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水平的IPA,并且与P2Y12受体的结合具有可逆性,停药后迅速恢复血小板聚集活性,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中仍然得到更高水平的IPA及临床获益。基于现有的证据,替格瑞洛在ACS患者临床应用中应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房颤合并冠心病支架术后的患者需要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双重抗栓治疗,但出血风险高。如何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选择合适的抗栓策略是目前的临床难题及研究热点。以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为基础的三联或双联抗血小板和抗凝的双重抗栓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出血风险逐渐增加,因此建立有效的出血预测模型筛选出血高危人群有助于做出临床决策规避风险。本文就对房颤合并冠脉支架术后抗栓治疗的抗栓策略及现有出血评分系统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时机:PCI术前应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 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STEMI)治疗指南推荐:行直接PCI的患者,应在血管造影前尽早接受阿司匹林与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一种口服抗凝药物治疗.2011年ESC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MI)治疗指南推荐:应尽早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入P2Y12抑制剂;2012年AHA/ACCF UA/NSTEMI指南指出:对于确诊的中高危且选择初始侵入性治疗策略的UA/NSTEMI患者,应在入院时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 STEMI指南推荐:在直接或非直接PCI时或之前,尽早给予噻吩并吡啶类药物治疗.2012年AHA/ACCF/SCAI PCI指南指出:在PCI前给予阿司匹林;PCI时应给予负荷剂量的P2Y12受体抑制剂.此外,早期的CRODO研究也提示:PCI术前尽早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PCI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