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又称脑梗死,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主要的疾病。肠道菌群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可以影响机体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同时对导致IS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的调节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IS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正>脑卒中包含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类别,在发病中,以前者最为常见,发病比例达到87%[1]。该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经济负担高的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变成中国成年人死亡以及残疾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2]。近年来,肠道菌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也成为脑卒中领域研究的热点[3]。肠道菌群作为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脑血管危险因子,该原因和该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4]。一些研究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5.
6.
7.
8.
10.
目的 探讨清营化瘀颗粒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口服清营化瘀颗... 相似文献
11.
12.
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存在的重要群落,相关研究日益深入。然而,麻醉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分别从吸入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几个方面寻找现阶段研究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方案及方向,发现麻醉药物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并对其功能产生影响。这些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脓毒症等疾病存在相关性。当前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及全面的数据分析,未来需要完善研究方法,并逐步将研究对象由动物转移到人类,我们期待揭示相关的作用机制,为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并更好地为患者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14.
16.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现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生、发展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改变能量摄取、引发慢性系统炎症、影响肠道激素分泌、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等作用的发现,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医学综述》2019,(11)
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多种因素所致的肠道菌群数量、相对丰度的改变,均能打破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参与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中均有许多新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T细胞亚群失衡所致的免疫调节异常。因此,肠道菌群与AIT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进一步研究AI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为最常见的一种,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但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未能满足临床需求,亟需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肠道菌群作为机体不可分割的“器官”,对宿主的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不仅影响宿主代谢、神经发育、体内能量平衡和免疫调节,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有效调节来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及目前常用的调节菌群失调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ACVD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