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又称脑梗死,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威胁中国居民健康主要的疾病。肠道菌群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可以影响机体的代谢吸收能力、抗感染能力,同时对导致IS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的调节和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均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IS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包含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类别,在发病中,以前者最为常见,发病比例达到87%[1]。该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经济负担高的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变成中国成年人死亡以及残疾的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2]。近年来,肠道菌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也成为脑卒中领域研究的热点[3]。肠道菌群作为一种近年来研究发现的脑血管危险因子,该原因和该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4]。一些研究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众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作为参与机体稳态调节的新靶点,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通过影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参与免疫炎症反应等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同时与伴随脑卒中出现的院内感染也存在着特定的联系。脑卒中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肠道菌群及细菌代谢产物在其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和深入探索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已经成为众多研究的热点。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肠道菌群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陈代谢、免疫反应以及炎症等。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2):190-193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肠道菌群与脑之间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这一双向调节系统相互影响,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文对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参与了代谢、消化、炎症及免疫等多项生理功能的调节。新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途径参与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肠道菌群不仅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密切相关,还影响着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研究肠道菌群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可为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体最主要的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平衡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脑卒中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肠道菌群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参与作用、发病机制、外部干预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10.
谭晓辉  张维佳 《海南医学》2022,33(8):1027-1030
目的 探讨清营化瘀颗粒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0例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口服清营化瘀颗...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在肠道与大脑间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上皮屏障和肠道神经免疫系统,还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参与维持脑内稳态。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系统,也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前驱性非运动症状。其病理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可能以朊蛋白样的方式从肠道扩散到大脑,表明肠道参与PD的病理过程。PD患者的肠道菌群表现出显著的变化特征,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PD的进展,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探索。目前,以肠道菌群为基础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疗法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能为PD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群是人体内存在的重要群落,相关研究日益深入。然而,麻醉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群影响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文通过检索文献,分别从吸入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阿片类药物几个方面寻找现阶段研究与肠道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的方案及方向,发现麻醉药物能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并对其功能产生影响。这些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脓毒症等疾病存在相关性。当前的研究缺乏大样本及全面的数据分析,未来需要完善研究方法,并逐步将研究对象由动物转移到人类,我们期待揭示相关的作用机制,为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指导,并更好地为患者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的应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在CR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肠道菌群失调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的促癌生癌作用,细菌及代谢产物的致癌作用。特别是肠道真菌的研究为CRC发病机制提供了新方向,真菌粪便标志物具有用于CRC诊断的潜力。但肠道细菌和真菌间存在共栖、互惠或竞争等相互作用,故肠道真菌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立涛  赵静  韩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302-3307
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展。最新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胃肠道以及其他远端黏膜部位(如肺)的免疫适应和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重点介绍在健康胃肠道和呼吸道中发现的微生物种类及其在疾病中的失调以及与肠-肺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胖现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发生、发展是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作为人体肠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改变能量摄取、引发慢性系统炎症、影响肠道激素分泌、激活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等作用的发现,为肥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菌群与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复杂关系。这些高度多样化、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多种因素所致的肠道菌群数量、相对丰度的改变,均能打破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而参与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中均有许多新发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T细胞亚群失衡所致的免疫调节异常。因此,肠道菌群与AIT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未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对进一步研究AIT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优化治疗策略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文艳  陈曦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92-3297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为最常见的一种,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但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未能满足临床需求,亟需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肠道菌群作为机体不可分割的“器官”,对宿主的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不仅影响宿主代谢、神经发育、体内能量平衡和免疫调节,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有效调节来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及目前常用的调节菌群失调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ACVD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兴奋神经毒性、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氧化应激、炎症、凋亡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制剂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银杏萜类内酯提取自银杏叶,而银杏内酯B是萜类内酯中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能力最强的单体,其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银杏内酯B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和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然而其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预防策略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关于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证据文献,旨在梳理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解决以上问题的潜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