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探讨构建颅内动脉瘤(IA)伴开窗畸形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选取1例前交通动脉瘤伴开窗畸形的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GELightspeed64排螺旋CT获得患者颅脑CT原始数据。应用Mimics软件连续读入DICOM格式的颅脑CT原始数据,采用阈值分割与手动分割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方法得到最感兴趣部位,并选择3D重建按钮进行三维重建。再应用Geomagicstudio软件以“抽壳法”对三维重建模型的表面三角面片形态网格和血管壁截面作进一步优化处理,再现血管壁的真实形态。优化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以标准模板库(STL)格式保存并输出。应用CFX软件进行三维刚性模型的数值仿真,并分析与动脉瘤生长及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联合应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studio软件首次成功建立了IA伴开窗畸形的三维数字化模型。模型进一步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作了相关血流动力学分析,形象地显示了瘤中各区域动脉瘤壁的壁剪切力分布情况。在血流冲击瘤颈处,壁剪切力最大,瘤体次之;在瘤顶处剪切力最小;在开窗处,壁剪切力明显增大。结论借助可靠的CT成像技术和优化的建模方法,联合应用Mimics软件和Geomagicstudio软件可以成功建立IA伴开窗畸形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分析动脉瘤各个区域和开窗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结合临床中所遇到的患者与其影像学所见,讨论了畸形血管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认为开窗畸形部分无相关的临床症状、部分可出现相应供血区的功能障碍.对无症状者应加强脑血管病的预防,对于有症状患者,如症状与病变血管相关,应给予药物、介入等积极的治疗.探讨了脑血管开窗畸形形成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动脉夹层(arterial dissection,AD)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force,WSS)是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力,是AD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异常WSS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动脉壁各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的病理性改变,如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内弹力板损伤、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和表型转化、细胞外基质降解等,最终导致AD的发生。为了更好地了解AD的发病机制,本文对异常WSS引起动脉壁各层结构病理性改变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测量22个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WSS比值、剪应力集中指数(SCI),同时在DSA上测量动脉瘤的二维参数(最大瘤颈、最小瘤颈、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态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与动脉瘤WSS、WSS比值均呈正相关(r动脉瘤WSS=0.565、0.481,rWSS比值=0.461、0.454,均P<0.05),动脉瘤角度与SCI呈正相关(r=0.452,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如下:动脉瘤WSS=-55.99+88.99ratio1(P=0.006),WSS比值=0.048+0.264ratio1(P=0.031),SCI=-0.691+0.097angle(P=0.035);式中ratio1为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angle为动脉瘤角度。按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分为<1组、1~2组、>2组,3组动脉瘤WSS、WS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组均明显高于<1组、1~2组(均P<0.05);瘤颈/载瘤动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其WSS较高,反之较低。按载瘤动脉角度分为<135°组、≥135°组,两组S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由动脉瘤形态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所决定,WSS与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有关,SCI与动脉瘤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方法对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畸形的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327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24例(7.3%),共计25处;10例位于椎动脉,8例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大脑前-前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1例;1例为前交通区与基底动脉2处多发。裂隙型10处,凸透镜型13处,重复型2处。3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同时合并AVM及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够无创地清楚显示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性病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7.
颅内动脉瘤(IA)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基因、脑血流动力学因素、血管因素等相关。其中遗传因素主要涉及诸多新近发现的与IA相关的基因,其表达异常会导致局部血管壁产生不同形式的改变及破坏;持续的血流动力学作用使得血管壁生理结构紊乱,诱导血管壁瘤样变化;血管因素主要涉及炎性反应对血管壁的破坏,如血管内皮、细胞外基质及平滑肌层的完整性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9.
脑动脉瘤为脑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囊性膨出,好发年龄40~60岁,病因有先天性、感染、动脉硬化等,发生位置80%在Willis环,其中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发生最多,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次之.脑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常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致头痛、呕吐等症状就诊,严重时伴意识障碍.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 相似文献
10.
11.
《医学综述》2015,(16)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9例)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59例)接受纤维外科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一般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的监护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总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平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缩短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改善疾病预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医学综述》2016,(16)
目的分析早期和延时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发病2 d内)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延时(发病2 d后)介入栓塞治疗,比较分析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2.54±1.28)ng/L比(11.67±1.19)ng/L、(129.67±10.51)ng/L比(123.34±9.85)ng/L、(6.23±1.01)μg/L比(5.62±0.8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4.74±3.12比22.56±3.25]分(P<0.01);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82%(61/63)比85.72%(54/63)],病死率低于对照组[1.59%(1/63)比11.11%(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7/63)比46.03%(29/63),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确切,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及精神状态,降低脑出血及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颅内动脉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遗传因素参与部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已经获得共识,而且动脉瘤常与某些遗传疾病伴发。但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具体病因仍然是未知的,还没有确认单独的基因可以导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现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易感基因鉴定、候补基因分析及染色体基因座的连锁研究等遗传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Peter D. Moye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66,94(1):13-18
The advantages, methods and results of surgical intracranial obliteration of aneurysm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use of intracranial or neck ligation of arteries were studied in 177 patients made up of the following groups: (a) internal carotid aneurysms-48, (b) anterior cerebral-anterior communicating-37, (c) middle cerebral-20, (b) basilar-two, (e) posterior cerebral-one.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was 23%. Follow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69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without demonstrated aneurysms had a mortality rate of 30%. In this seven-year study the value of team work involving a second neurosurgeon, well-trained nursing personnel and expert anesthetists was amply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6.
17.
张章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652-654
目的:通过对50例颅内动脉瘤诊治的总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机.方法:对该组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对存活者进行随访和复诊,对两种术式进行影像学复查及临床总结.结果:50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显微夹闭术34例,术后恢复良好17例,轻残6例,重残8例,死亡3例.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术12例,栓塞术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对26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6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3D-DSA检查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病人住院天数10~20日.术后疗效依照GOS评分为优良19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因动脉瘤夹闭术后继发同侧大片脑梗塞死亡.术后6个月,23例遵医嘱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2例病人未随访.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