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苦味药物比苦度(ratio of bitterness,ROB)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实现不同苦味药物之间的苦度定量比较,为实现复方制剂中的苦味药物定向掩蔽奠定基础。方法 以0.134 mmol/L的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为参比,将其ROB定为1,以穿心莲内酯、葛根素、苦参碱、盐酸青藤碱、芦荟苷、氧化苦参碱6种苦味药物单体为模型药物,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参照“比甜度”的表示方法,结合课题组前期已建立的苦味化合物标准表观苦度(standard apparent bitterness,SAB)的测定方法,反推出6种模型药物SAB=3时的浓度,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其ROB。结果 采用THTPM法测得不同浓度模型药物的口尝SAB值,建立了6种模型药物的威布尔模型与对数模型。根据最优模型计算出了6种模型药物的ROB分别为0.017、0.031、0.208、0.250、0.500、0.714。结论建立了基于THTPM的ROB定量方法,并成功测定了6种苦味药物单体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电子舌技术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质量浓度(C)变化对苦味化合物及苦味中药的抑苦规律。方法以盐酸小檗碱、氧化苦参碱、苦参水煎液、穿心莲水煎液为苦味载体,基于口尝评价结果(ΔI)和电子舌信息(ΔI_e),分别建立ΔI-C、ΔI_e-C 2个抑苦规律模型、探索ΔI-ΔI_e两者的抑苦效果预测模型,并使用交叉验证和残差分析法对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和优度进行评价。结果对4种苦味载体均建立了良好的ΔI-C威布尔抑苦规律模型,决定系数(R~2)依次为0.999 6、0.987 9、0.996 4、0.998 4(P0.01);盐酸小檗碱、苦参水煎液和穿心莲水煎液的6个(每个载体2根传感器)ΔI_e-C威布尔抑苦规律模型的R~2依次为0.996 5、0.991 6、0.997 3、0.989 3、0.999 6、0.999 1(P0.01);相应的6个ΔI-ΔI_e线性抑苦效果预测模型的R~2依次为0.989 1、0.968 3、0.989 0、0.982 0、0.977 9、0.986 1(P0.01);上述6个预测模型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依次为0.986 0、0.997 3、0.988 4、0.960 8、0.980 2、0.983 9(P0.01)。测试质量浓度范围内的氧化苦参碱对电子舌4根传感器均无随浓度变化的差异性响应,因此未能建立各类模型。结论基于电子舌方法得到了随HP-β-CD质量浓度变化的抑苦规律,建立了以HP-β-CD质量浓度或电子舌数据为基础的预测模型,可用于相关抑苦效果预测。部分苦味化合物对电子舌的响应没有相关规律,有待电子舌技术的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4种苦味抑制剂(大豆多糖、HP-β-CD、黄原胶、阿斯巴甜)对3种苦味成分(穿心莲内酯、芦荟苷、氧化苦参碱)的掩味效果。方法采用口尝法,以苦度降低值为指标,分析加入不同浓度苦味抑制剂后溶液的苦度变化规律;采用电子舌法,选择大豆多糖、HP-β-CD作为掩味物质,比较它们对各苦味成分的掩味效果。结果除黄原胶对芦荟苷的掩味效果不够理想外,其余苦味抑制剂均能将各苦味成分的口尝苦度降低至几乎无苦味(0.5~1.5);苦度降低值与各苦味抑制剂质量浓度之间满足威布尔分布规律,模型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P0.01,n=6)。同时,TS-5000Z型电子舌对各苦味成分均无良好响应。结论口尝法显示,4种苦味抑制剂对3种苦味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掩味效果,但电子舌法不适用于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掩味效果评价对药学工作者开展药物掩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电子舌用于药物掩味效果评价的可行性,本实验利用盐酸小檗碱作为苦味模型药物,选择醋酸钠、2,4-二羟基甲苯酸、甜蜜素等作为苦味掩味物质,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苦距、苦度降低距、抑制率等指标对比,判断各掩味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掩味效果是否和志愿者口尝药物评判方法所得结果一致;并将掩味效果最好的甜蜜素配制成不同的浓度,对其用量进行优化。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在0.005 mg·mL-1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中,各掩味剂的掩味效果好坏依次为甜蜜素>2,4-二羟基苯甲酸>醋酸钠;随着甜蜜素用量的增加,其掩味效果越来越好,但0.2%以后的浓度掩味效果变化相对较小,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选择0.2%的浓度来掩味;本实验结果与口尝实验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电子舌可作为评价药物掩味效果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氧化苦参碱、穿心莲内酯、毛冬青甲素、甲基莲心碱、苦碟子提取液、小檗碱、柴胡皂苷等典型苦味中药的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从扩冠、抗氧化、钙拮抗、维持前列环素/血栓素A2比值平衡、下调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为苦先入心理论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支持,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适用于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方法。方法 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参比苦味物质,以不同浓度的23种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为载体,采用"最小极限法"预测中药饮片的苦味阈值浓度(bitterness threshold concentration,BTC),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苦味中药的分子苦度当量(equivalent molecular bitterness,EMB)和分子苦度当量指数(EMB-index,EMBI),进而实现对中药饮片的苦度定量测定;此外,以不同浓度的黄连和苦参水煎液为载体,对建立方法的重现性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了感知到苦味的人数比例与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浓度的对数模型和威布尔模型,由拟合方程的R2P值可知威布尔模型优于对数模型,由威布尔模型的拟合方程计算出中药饮片的BTC,进而测得了23种苦味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测得的黄连和苦参的EMB以及EMBI的RSD值均小于20%,重现性相对良好。结论 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预测出了23种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建立了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电子舌与多成分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厚朴“苦味”药性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电子舌对20批厚朴药材的味觉进行定量化;采用多成分含量测定对20批厚朴中的紫丁香酚苷、木兰花碱、木兰箭毒碱、木兰苷A、木兰苷B、和厚朴酚、厚朴酚和辣薄荷基厚朴酚8个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并测定药材电子舌测试液中除辣薄荷基厚朴酚外的7个化学成分的质量浓度;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建立化学成分与味觉传感器响应值的相关关系。根据相关性结果筛选出6个单体化合物并对其味觉进行测定。结果:厚朴药材中和厚朴酚、厚朴酚和辣薄荷基厚朴酚与电子舌苦味、苦味回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厚朴酚、和厚朴酚虽然为脂溶性化学成分,在电子舌测试液中的含量较低,但仍与苦味、苦味回味有显著正相关(P<0.05);单体化合物的味觉测试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苦味和苦味回味的响应值均为最高。结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为厚朴“苦味”药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口尝法评价中药汤剂苦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适合中药汤剂苦味研究的口尝评价方法。方法:选择35种不同苦度的单味中药煎煮液,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为参照溶液,通过20名健康志愿者的口尝测试,参照预设的苦度评级与评分表进行评价,并采用Grubbs检验法对评价数据中的离群值进行必要的剔除。结果:得到35种单味中药煎煮液的苦度值及其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适于中药汤剂苦味研究的口尝评价方法。结论:建立的口尝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以作为中药苦味评价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纽甜对苦味中药的掩味效果。方法:以盐酸小檗碱水溶液和黄芩、黄柏、黄连、龙胆、穿心莲5种代表性苦味中药的水煎液为苦味药物研究载体,以苦度降低值为指标,运用经典人群口尝评价法比较纽甜的掩味效果,并选取不同的浓度,考察加入掩味剂后溶液的苦度变化。结果:纽甜在其浓度为0.012 5‰—0.4‰的范围内,其掩味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随之增强。加入0.4‰的纽甜后,属于苦类的黄芩和黄柏药液的苦度降低值(ΔI)分别为1.22和1.77,均降至几乎没有苦味的范围,掩盖了原液70.11%和71.88%的苦味;属于极苦类的黄连、龙胆和穿心莲的苦度降低值(ΔI)分别为1.78、2.02和1.43,均降至略有苦味的范围,掩盖了原液49.12%、50.87%和38.39%的苦味。结论:纽甜对5种不同类型不同苦度的中药均有掩味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2016,(8)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合煎、分煎及共煎对其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合煎、分煎及共煎提取下葛根芩连汤有效化学成分包括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含量的变化。结果:分煎剂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平均百分含量为1.93%、0.60%、0.14%、0.07%,明显高于合煎剂及共煎剂,合煎剂与共煎剂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平均含量差别较小。结论:葛根芩连汤分煎剂中有效化学元素(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含量较高,比合煎、共煎质量更优,合煎与共煎质量相当。  相似文献   

11.
王晓军 《新中医》2016,48(8):218-219
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合煎、分煎及共煎对其有效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检测合煎、分煎及共煎提取下葛根芩连汤有效化学成分包括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含量的变化。结果:分煎剂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平均百分含量为1.93%、0.60%、0.14%、0.07%,明显高于合煎剂及共煎剂,合煎剂与共煎剂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平均含量差别较小。结论:葛根芩连汤分煎剂中有效化学元素(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含量较高,比合煎、共煎质量更优,合煎与共煎质量相当。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妇科千金方(穿心莲、单面针、功劳木等)及其拆方(抗炎方、抑菌方、补益方)、单味饮片主要成分,并测定原儿茶酸、木兰花碱、芦丁、染料木苷、党参炔苷、小檗碱、穿心莲内酯、染料木素、脱水穿心莲内酯、藁本内酯的含量.方法 制备全方、拆方、单味饮片,其70%甲醇提取物的HPLC分析采用Kromasil 100-5-C18...  相似文献   

13.
刘瑞新  李慧玲  李学林  张杏芬  仇继玺 《中草药》2013,44(16):2240-2245
目的 探讨电子舌用于评价穿心莲掩味效果的可行性,为药物掩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穿心莲为苦味中药模型药,选择醋酸钠(NaAc)、甜蜜素(SC)、腺苷-5′-磷酸(AMP)、2,4-二羟基甲苯酸(DA)作为掩味剂,通过电子舌进行测定,所得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并进行不同维度数据空间内欧氏距离计算,以苦距大小作为评价指标评价掩味效果,并与口尝结果比较.结果 电子舌对SC、AMP、DA 3种掩味剂的掩味效果的区分与口尝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对NaAc的评价结果与口尝评价结果不一致,提示使用电子舌评价中药掩味效果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结论 电子舌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于中药掩味效果的评价.利用电子舌进行药物味觉信息评价,应运用药学、化学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分析,逐步完善这种评价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及其在复方多成分环境下,于不同pH磷酸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在不同pH介质中的溶解度,以及在正辛醇-水和正辛醇-缓冲液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结果: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的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随pH的变化而变化,在复方多成分背景下也会发生改变。在pH为7.4时溶解度最大,葛根素为7.56 mg?mL-1,黄芩苷为17.07 mg?mL-1,盐酸小檗碱为3.57 mg?mL-1;3者油水分配系数P在pH为1.0时较大,葛根素为0.420(lgP=-0.38),黄芩苷为10.783(lgP=1.03),盐酸小檗碱为0.267(lgP=-0.57)。结论:葛根素、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在pH为1.0时脂溶性均较好,推测在胃里吸收较好,在其它pH介质下脂溶性较低,推测脂溶性可能是影响其肠吸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酸小檗碱、葛根素配伍肠吸收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在体大鼠肠回流实验,通过回流液在肠道中循环前后药量的变化,比较不同剂量盐酸小檗碱(3、6、12 mg/kg)、葛根素(4.4、8.8、17.6 mg/kg)配伍肠吸收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剂量葛根素(4.4、8.8、17.6 mg/kg)对盐酸小檗碱(8.8 mg/kg)在肠道部位的Pa和Ka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小檗碱在低剂量(3 mg/kg)时对葛根素(10 mg/kg)的吸收无显著影响,随着盐酸小檗碱剂量的提高,可逐步提高葛根素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结论:葛根素对盐酸小檗碱肠吸收影响不明显,而盐酸小檗碱对葛根素肠吸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苦柏妇炎栓水提醇沉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苦柏妇炎栓的提取、醇沉工艺.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以苦参碱、盐酸小檗碱、蛇床子素质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次数及提取时间对苦柏妇炎栓水提取工艺的影响;以苦参碱、盐酸小檗碱、蛇床子素质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浓缩液相对密度、醇沉浓度及放置时间对醇沉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h;优选的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8(25℃),醇沉浓度60%,放置12 h.结论: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为苦柏妇炎栓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盐酸小檗碱为模型药物,Kyron-T114为载药树脂,制备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以实现对冻干口崩片的良好掩味效果。方法 采用静态制备法,制备药物树脂复合物,绘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曲线研究树脂的吸附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和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对制得的树脂复合物进行物性表征。采用冻干赋型技术,制备盐酸小檗碱与树脂复合物口腔崩解片,对其体外溶出度研究与掩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制得的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载药量为43.04%,药物在树脂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的化学吸附。盐酸小檗碱粉末的溶出主要受溶解度的影响,其溶出机制以Fick扩散为主。树脂复合物粉末的溶出主要受溶液pH和离子浓度及种类影响,人工胃液中,药物从树脂中快速解离,薄膜扩散成为溶出的限速步骤;水、人工唾液、pH 4.5和pH 6.8的人工肠液中药物解离速度较慢,粒子扩散成为溶出的限速步骤。树脂复合物冻干口崩片在人工唾液中的溶出显著低于盐酸小檗碱冻干口崩片,经感官评价与电子舌检测,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矫味效果。结论 盐酸小檗碱树脂复合物冻干口崩片掩味效果较好,且弱阳离子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三黄泻心汤传统汤剂、复方浸膏和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芩苷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结果: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含量远远大于传统汤剂和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结论: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配方浸膏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含量较传统汤剂和复方浸膏存在明显差异,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20,(2):140-145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粘附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以上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4种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联合应用对抗XDRAB的协同效应。方法: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和15种抗菌药物对9株X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3种中药单体对XDRAB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粘附能力的影响,微量棋盘稀释法检测中药单体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联合应用的协同抗菌效应。结果: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对XDRAB的MIC分别为512μg/ml、256μg/ml、1024μg/ml,除多粘菌素B和替加环素以外,9株XDRAB对13种抗菌药物均耐药;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分别在64μg/ml、32μg/ml、128μg/ml的浓度下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对导尿管的粘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3种中药单体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时,中药单体与抗菌药物的MIC均下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结论:槲皮素二水物、盐酸小檗碱、黄芩苷3种中药单体不仅能抑制XDRAB生物被膜的形成能以及对医用材料的粘附,而且与分别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加环素联用后对XDRAB的抗菌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并改进扁咽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扁咽口服液中主要成分连翘、玄参、山豆根、黄连、穿心莲、冰片分别进行定性鉴别,建立扁咽口服液中单一主药材的薄层鉴定方法。进一步运用薄层同向二次展开技术对扁咽口服液中主药材的指标性成分连翘苷、哈巴俄苷、苦参碱、盐酸小檗碱、穿心莲内酯和天然冰片同时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各单一主药材的主要成分薄层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同时对多种指标性成分薄层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好、操作方便简单。结论所建立的定性鉴别方法和提高方案均优于现有的制剂标准鉴别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好,为扁咽口服液提供了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