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primary immu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特点、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际工作组于2007年10月就ITP达成新的共识[1],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名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根据诊断ITP的时间、临床及实验室结果将ITP分为新诊ITP (诊断3个月以内的ITP)、持续性ITP (诊断ITP病程持续3~12个月)和慢性ITP (诊断ITP病程超过12个月);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出血表现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关于ITP病情轻重的判断,提出临床出血程度是最主要的依据。将重症ITP定义为:有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发生新的出血症状需加用其他药物或需增加现有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自拟扶正解毒方为基本方,配合小剂量激素、多种维生素的"鸡尾酒"疗法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45例,6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3月后,完全反应率为26.7%,总有效率为51.1%;治疗6月后,完全反应率为46.7%,总有效率为68.9%。结论 "鸡尾酒"疗法治疗小儿持续性、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患儿出血状态,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以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而没有出现症状。本文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吴崇军  徐忠金  熊婷  陈峰  叶瑶  王红 《江西医药》2021,56(8):1091-1095
目的 本研究拟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儿童难治性ITP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自2016年1月到2020年10月间收治入院并同意接受rhTPO治疗的难治性ITP患儿临床资料,按病程分为新发组、持续组和慢性组,分析rhTPO治疗各组难治性ITP的疗效及影响.结果 35例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其中新诊断的ITP 16例,持续性ITP 9例,慢性ITP 10例.完全反应14/35例(40%),有效17/35例(48.57%),无效4/35例(11.42%),总有效率88.57%(31/35).不同分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5例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临床不良反应.对比使用rhTPO前后血常规相关指标,除血小板计数较前明显增高外,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也较前增高,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可用于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在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为(3.35±1.24)d,出血停止时间为(2.08±0.84)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1.74)d、(3.78±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复发率为2.56%,均低于对照组的20.51%、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为特征。轻者无明显出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内脏及颅内出血,危及生命。ITP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ITP尚无法根治,西医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药物,但随着激素的撤减,许多患者出现激素依赖、易复发、治疗效果差的情况,严重增加患者负担。近年来,临床上应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ITP取得较大进展,且具有副作用小、作用持久、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本文主要从中医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归纳总结了近5年来中药治疗ITP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ITP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中医药在临床上更好地防治该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eytopenia,ITP)约占临床出血性疾病的1/3,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淤斑,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重者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1,2])。糖皮质激素是ITP治疗的一线用药,其对ITP近期缓解率可达70%~90%,但减量或停用后病情易发生反复,且重复使用激素的效果不佳,需要采用二线治疗方案,如脾切除或免疫抑制剂~([3])。环孢素A是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术后抗免疫排斥治疗~([4]),但环孢素A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对ITP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独立性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ITP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如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等,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等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丢失其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介导破坏血小板加速和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1]。本文报道1例ITP合并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过程及药学监护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1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对急性ITP预后的估计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将70例急性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前行骨髓细胞涂片检查,根据巨核细胞数量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7个/4.5 cm2,B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为7~35个/4.5 cm2,C组>35个/4.5 cm2,分析三组激素治疗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对激素冲击治疗反应不同,A组有效率25.0%,B组有效率76.5%,C组有效率93.3%,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发病时骨髓细胞涂片,巨核细胞增殖明显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敏感,疗效好,恢复快;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不增多或减少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反应性差,应与家属沟通,及早采取其他联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免疫系统障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病情不断进展可能导致继发性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的会导致死亡[1-3].本文就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对老年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展开探讨,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 topenia, ITP)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症,特征为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 (PLT<100×109 / L),大多数儿童无明显的出血症状,并 且会在诊断后 12 个月内出现自发性 PLT 减少缓解,然 而高达 25%的患儿会发展为慢性 ITP,部分患儿会伴随 出血症状或出血风险的增加,需要持续治疗[1] 。 与成人慢 性和难以治疗的 ITP 不同,儿童 ITP 通常是良性和自限性 的,发病率为 5/ 100 000~10/ 100 000,目前认为 ITP 的发生 与自身反应性抗体破坏内源性 PLT、细胞免疫的改变以及 巨核细胞和 PLT 的生成能力受损有关,治疗目标集中在 预防和停止出血[2] 。 与 ITP 相关的症状包括斑疹、紫癜和 黏膜出血以及致命性的颅内出血[3]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治疗后观察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维持正常计数的时间、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出血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小板上升速度及血小板升至正常后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小板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春地辛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有效性,找出其适应证。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选用长春地辛治疗,根据疗效将其分为2组,治疗有效组16例(53.3%),无效组14例(46.7%),分析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新诊断;持续性;慢性)、抗核抗体阳性率及既往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等方面对长春地辛疗效有无影响。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在长春地辛治疗前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骨髓巨核细胞上的差异。结果治疗无效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血小板宽度(17.42±3.87)、大血小板比率(43.40±9.22)值均较无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春地辛治疗ITP在抗核抗体阴性、大血小板比率及血小板宽度显著升高者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不影响最终治疗。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5例及正常对照组80例进行检测;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增高不明显。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根据所表现的症状,中医辨病归属血证的范畴,定名为"紫癜病"。患者多因病情经久不愈,则气阴亏虚,致机体易感外邪。若邪气入里化热,使患者阴虚血热外感,虚实夹杂。需运用扶正祛邪之法,中药治以清热解毒凉血、补虚益气滋阴,采用桑菊饮加减,可以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症状,而得到明显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的病例分析,为深入研究ITP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医药规范治疗ITP提供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相关因素,以寻找一种在治疗前预测判定激素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新诊断ITP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首先对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抗核抗体(ANA)、NAP、淋巴细胞亚群、血小板相关抗体做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预后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计数、NAP阳性率、ANA、CD3-CD19+B细胞比例对糖皮质激素疗效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相关抗体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相关抗体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无预测价值。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7项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只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ITP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有效率为82.9%。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预后方程可以来推判巨核细胞计数对于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对照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组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表面GP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较健康对照明显减少(P<0.01),ITP较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GPⅡb/Ⅲa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对ITP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用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ITP临床治疗在原有基础上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综述ITP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86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将其分为3组:1)rhTPO单药组:予皮下注射rhTPO;2)激素对照组: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3)rhTPO与激素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TPO.比较3组患者有效率、血小板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rhTPO单药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单药组和rhTPO与激素联合组血小板上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达最高峰时平均计数,rh TPO组与联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血小板恢复到治疗前水平时间联合组长于rhTPO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TPO组略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可有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较单用rhTPO更为持久.  相似文献   

20.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血小板减少所致的皮肤黏膜出血为临床特征,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收治ITP患者4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