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 结果  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督灸联合基于镜像疗法的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武进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措施,治疗组给予督灸...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作业治疗,镜像组在作业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上肢的镜像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镜像组与对照组的FMA-UE、MSS、Brunnstrom评分、MBI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患者的以上评分明显优于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镜像组和对照组组内的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改良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镜像疗法可作为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90例,按照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加用镜像疗法.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1)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Fugl-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脑卒中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40)和结合组(n=40),对康复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结合组患者进行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结合组治疗后 Fugl-Meyer、Barthel 指数与康复组相比明显较高,P <0.05。结论:针刺督脉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56例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和基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肩外展、肩前屈、肘屈曲、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腕背伸关节活动度及手握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的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有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采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2.
雷迈  吕泽平  谭威  黄东挺  卢斌  吴旻  李千穗 《广西医学》2012,34(12):1613-1615,1618
目的探讨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模式的影响。方法首发脑卒中患者87例,按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推拿点穴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推拿点穴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推拿点穴,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FMA上肢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推拿点穴组总有效率为52.17%(24/46),高于对照组的29.27%(12/4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推拿点穴组肩内旋肌、屈肘肌、腕屈肌MAS评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点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抑制痉挛模式的形成,帮助患者顺利度过痉挛期,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及生存质量(SF-36)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sEMG、FMA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MBI及生存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评分改变值与MBI及SF-36改变值明显相关(r=0.891,P<0.01;r=0.723,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老年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恢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巴氯芬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恢刺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肢体功能均优于口服巴氯芬(P〈0.05)。2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状况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恢刺结合康复训I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优于口服巴氯芬。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针刺采用Brunnstrom分级取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程度。方法:将12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临床对症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Brunnstrom分级取穴针刺治疗,而对照组则只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持续治疗2疗程,分别于入组后,1疗程后,2疗程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结果:(1)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得分提高值的组间比较:1疗程后和治疗结束后组间对比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NIHSS得分值的组间比较:1疗程后和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runnstrom分级取穴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比普通针刺康复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促进躯体整体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广州市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组(改良CIMT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改良CIMT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改良CIMT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反馈训练治疗。每次训练60 min,2次/d,5 d/周,共持续3周。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与改良CIMT组比较,WMFT评分、FMA-U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改良强制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 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治疗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1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的据制定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前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测验和简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