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3年1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天颅内压及术后30天神经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6月到我院接受重型颅脑外伤治疗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7例,给予观察组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小骨窗开颅术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0月于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阳逻院区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接受大骨瓣开颅术的45例组成对照组,接受小骨窗开颅术的45例组成观察组。对比手术情况、术后颅内压水平、并发症情况、格拉斯哥预后(GOS)、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结果:两组血肿清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出ICU至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切口直径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5、7 d颅内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GOS分级情况及预后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传统大骨瓣开...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临床数据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2例,采用冠状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32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的颅内压、脑氧代谢指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 d、3 d、5 d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高于对照组,桡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5 d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下积液、多器官功能衰竭、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较冠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骨瓣开颅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推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对脑氧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给予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神经功能、脑氧代谢指标、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d,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水平升高,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Sv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IL-2水平降低,IL-4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及对血清脑钠肽(BNP)、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给予常规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渐进式减压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相关指标、颅内压、意识水平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1 d,两组BNP高于术前,PAI-1、t-PA水平低于术前,且观察组BNP、PAI-1、t-P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观察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的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式减压应用于大骨瓣减压术中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术后BNP、PAI-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的效果,为下肢慢性骨髓炎的治疗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本院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84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病灶清除+置管对流冲洗,42例)、B组(病灶清除+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80例)、C组(病灶清除+骨搬移,6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水平、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疗效。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ESR和CR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CRP水平、ESR在各随访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A、B、C三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软组织炎症、抗生素释放不完全、屈趾畸形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A、B、C三组患者术后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置管对流冲洗和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比较,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较好,病灶清除是否彻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组和动力髋螺钉(DHS)组,每组各45例。LCP组患者采用LCP内固定治疗,DHS组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C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评分及总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LCP组患者疼痛、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DHS组(P<0.05),但两组患者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LC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效果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比较不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确诊的362例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treated serum test,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阳性检测率及Kappa系数。结果 3种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TPPA和ELISA的阳性检测率(77.07%,79.28%)均高于TRUST(44.75%)(P<0.05)。TPPA和ELISA的Kappa系数(0.97±0.15,0.83±0.12)亦高于TRUST(0.35±0.09)(P<0.05)。TPPA的阳性检测率和Kappa系数与ELIS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TRUST、TPPA及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均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TPPA和ELISA的检测结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咽部麻醉方法对胃镜检查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行胃镜检查患者318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6例,观察1组106例,观察2组106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即利多卡因胶浆1支含服。观察1组利多卡因胶浆含服后5分钟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观察2组利多卡因胶浆含服后5分钟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观察2组利多卡因胶浆含服后5分钟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5分钟再次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5分钟再次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结果患者不适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不适症状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胃镜检查患者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好,可极大减少患者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B、C三组,A、B组患者分别采用前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患者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手术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术后3天拍摄床旁腰椎正侧位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稳定情况,评估下床时间。随访2年,每3个月复查X线胸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肝肾功能。结果 A、B、C三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6.67%、88.24%和86.8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周ESR、ESR恢复正常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腰骶角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丢失度数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综合评估腰骶椎结核患者术前病情,根据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操作简便,且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临床可能更倾向于采用此种方法治疗腰骶椎结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对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需手术治疗的12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腋窝入路常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40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无充气腋窝入路单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40例患者纳入B组,将采用常规甲状腺切除术的40例患者纳入C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引流量)、术后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费用、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C组(均P<0.05),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均P<0.05),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C组(均P<0.05),但A组和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和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引流量、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无充气腋窝入路单孔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和腋窝入路常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快,满意度高,亦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胆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胆结石,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所有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研究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43.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疗效好,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待产的13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经阴道分娩的40例产妇纳入阴道分娩组,56例择期剖宫产产妇纳入择期剖宫产组,37例经相应评估及处理后选择行第二产程剖宫产的产妇纳入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三组产妇均于产后6~8周完成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检查、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检查及超声检查。所有产妇均随访40天,第1次随访于上述检查后的第20天,第2次随访与第1次随访间隔20天,记录随访中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SUI阳性比和POP阳性比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产妇SUI阳性比和POP阳性比最高(P<0.05)。三组产妇膀胱颈角度(静息状态和最大幅度Valsalva动作时)、膀胱旋转角、膀胱颈移动度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组上述指标最小(P<0.05)。三组产妇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阶段剖宫产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相较于第二产程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择期剖宫产对产妇盆底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200例APL患者,按照不同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维A酸组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组。通过比较三组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以及获得CR所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评价三种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通过比较三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复发率,评价三种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结果维A酸组与ATO组患者CR均优于化疗组(P<0.05),患者获得CR所需时间均短于化疗组(P<0.05)。化疗组患者普遍出现口干头痛,部分患者存在骨髓抑制、皮疹等不良反应;维A酸组患者不良反应以高白细胞血症为主,同时出现维A酸综合征;ATO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化疗组患者复发率高于维A酸组和ATO组(P<0.05),5年总生存率低于维A酸组和ATO组(P<0.05),维A酸组与ATO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维A酸联合化疗药物或ATO均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不同方式游离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ITA)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接受CABG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ITA游离方式不同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骨骼化组(55例)和带蒂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游离ITA时间、动脉桥血流量、游离ITA长度、手术当天引流量、术后3 d总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1年心绞痛分级、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骨骼化组游离ITA时间显著长于带蒂组(P <0.05),动脉桥血流量和游离ITA长度均显著大于带蒂组(均P <0.05),手术当天引流量、术后3 d总引流量、乳糜胸和胸骨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带蒂组(均P <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心绞痛分级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与带蒂法比较,骨骼化法游离ITA的效果更好,术后引流量更少,更适于行双侧ITA游离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