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并发躯体疾病的情况。方法:入选收治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758例,在距末次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两周内进行体检;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80例为对照组。结果:50.5%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发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改变,其中27.57%伴有传染性疾病,46.17%伴有心血管系统病,13.06%伴有血糖升高,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躯体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不同性别滥用者躯体疾病患病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躯体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及糖尿病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247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和社区正常对照人群24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SCL-90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为精神质(OR=3.27,95%CI:1.32-8.10)、消极应对(OR=2.53,95%CI:1.06-6.04),及与家人关系不和(OR=3.16,95%CI:1.12-8.94),而社会支持总分高(OR=0.50,95%CI:0.30-0.8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应加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情况,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以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常见品种、使用方式、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常见品种包括冰毒、摇头丸等,以冰毒为主,占85.18%。使用方式包括加入可乐饮用、加入酒类饮用、鼻吸、静脉注射等。滥用后的临床表现以精神障碍、行为异常为主。经综合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而产生精神障碍、行为异常,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方法:对2011年7月-2013年12月自愿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52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及应对方式调查。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与精神病、SDS得分(51.17±s10.87)、SAS(46.69±s 6.72)得分均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以消极为主,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消极应对分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及敌对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焦虑、抑郁状况高于常模,应对方式以消极为主。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使用障碍者酒精滥用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酒精依赖识别测验(The Alcohol Use Disorders Identification Test,AUDIT)对540例ATS使用障碍者进行酒精使用障碍筛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毒史、ATS使用情况和酒精使用情况。结果:30.7%的ATS使用障碍患者存在酒精使用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嗨妹/哥"一起使用、通常在家里使用ATS与合并酒精滥用问题相关。结论:ATS使用障碍者合并酒精使用障碍者比例较高,应当关注ATS使用者中的酒精问题的防治工作,以降低多物质滥用危害。  相似文献   

6.
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amphetamine)、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等其他苯丙胺类精神兴奋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ATS)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一T355例ATS滥用/依赖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符合ATS所致精神障碍者181例。结果:ATS滥用/依赖者以男性、低学历、无业及单身者居多。与无精神障碍的患者相比,有精神障碍组首次吸毒年龄较低、ATS依赖者和多药滥用者比例较高、吸毒剂量较高和过去1月中吸毒天数较多(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ATS依赖的OR值为5.813(95%CI=3.655—10.231,P〈0.01),多药滥用的OR值为2.262(95%CI=1.309—3.727,P〈0.01)。结论:精神障碍患者的药物滥用程度较无精神障碍的患者更为严重。因此,在临床诊治中应重点预防药物滥用程度严重者的精神障碍的发生,尤其是依赖者及多药滥用者,以减少药物滥用所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獉獉:比较分析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临床精神症状的差异。方法獉獉: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收治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37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别对患者入院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獉獉:(1)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和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混合滥用组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他们都显著高于氯胺酮滥用组(P〈0.001)。3组5个因子分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2)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的思维障碍因子分、激活性因子分和敌对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氯胺酮滥用组,而焦虑抑郁因子分、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低于氯胺酮滥用组,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混合滥用组则介于两者之间。(3)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组和氯胺酮滥用组尿检阳性的患者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因子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尿检阴性的患者(P〈0.01)。结论獉獉:苯丙胺类兴奋剂、氯胺酮以及两种混合滥用所致精神障碍的精神症状存在明显差异,需要根据他们的临床特征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滥用者的人群特点及滥用特征。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上海地区339名ATS滥用者进行面谈,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毒品滥用史。结果:调查结果显示:(1)ATS滥用者平均年龄为35.5a±s8.9a,其中男性占65.2%,初中及以下文化占65.5%,已婚者(包括同居)占35.1%,无业者占49.6%;(2)滥用的主要物质是冰毒(95.9%),其滥用方式主要为烫吸(92.6%),平均滥用频率为5.0(18.0)次/月;(3)临床表现:滥用ATS后最常出现的症状为失眠(83.2%)、口干(77.9%)及兴奋(77.6%),滥用ATS后曾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者占63.7%,其中最常见的为听幻觉(45.1%)、思维紊乱(39.8%)及妄想(38.1%)。结论:上海地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多数无稳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较低,滥用后出现明显躯体及精神症状,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滥用及危害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国际毒潮泛滥影响,氯胺酮作为一种化学合成类毒品,自二十世纪90年代先后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中国大陆地区开始出现,由此所引发的氯胺酮生产、制造、贩运、滥用问题突出,并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为有效预防、遏制、管控氯胺酮的非法生产、制造、贩运及滥用活动,减低由氯胺酮所带来的危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氯胺酮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充分认识氯胺酮对人体、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监测报告中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特殊药品管理以及本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编制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对2010年本地区戒毒机构的收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将苯丙胺类物质滥用情况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结果:共调查苯丙胺类物质滥用者219例,其中男性134例(占61.2%),女性85例(占38.8%);在滥用的苯丙胺类物质中,冰毒滥用者最多,185例(占84.5%),其中男性占59.5%;年龄在35 a以下占7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4.0%;从业情况:无业人员占72.1%;婚姻状况:未婚占68.5%。主要滥用原因是满足好奇;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滥用方式以烫吸(踏食)为主;冰毒和麻谷丸的滥用场所以居家住所和暂住地/租住地为主,摇头丸以夜总会/KTV歌厅为主。结论:河南省监测到的苯丙胺类滥用物质以冰毒为主,年轻男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及未婚者是滥用的主体。建议针对滥用者的人口学特征和滥用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苯丙胺类物质滥用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苯丙胺类物质(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滥用者一般人口学特征、毒品使用情况和高危行为的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来自上海强制隔离戒毒所的377名ATS滥用者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ATS滥用者在毒品滥用史,高危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患者首次使用年龄较男性更早,使用ATS后发生即刻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的比例均高于男性,且性伴侣在性行为中更少使用安全套。此外,女性患者更多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而男性患者使用ATS后的性冲动显著高于女性。结论:不同性别的ATS滥用者在毒品使用及高危行为方面存在差异。工作人员应当对不同性别的使用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分析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家庭环境。方法:选择60例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自评中文版的家庭环境量表(FES-CV)。结果:该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矛盾性、娱乐性、控制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分别:t=2.543,P=0.014;t=2.361,P=0.022;t=2.186,P=0.033;t=2.571,P=0.013);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等因子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分别:t=-2.213,P=0.031;t=-2.631,P=0.011;t=-2.268,P=0.027);同时,亲密度与控制性呈正相关(r=0.308,P<0.05),情感表达与组织性呈正相关(r=0.430,P<0.01),矛盾性与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呈正相关(r=0.271,P<0.05;r=0.512,P<0.01;r=0.493,P<0.01;r=0.425,P<0.01;r=0.413,P<0.01),独立性与知识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呈正相关(r=0.372,P<0.01;r=0.370,P<0.01;r=0.374,P<0.01),知识性与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呈正相关(r=0.805,P<0.01;r=0.698,P<0.01;r=0.648,P<0.01),娱乐性与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呈正相关(r=0.637,P<0.01;r=0.691,P<0.01),控制性与道德宗教观呈正相关(r=0.501,P<0.01)、与组织性呈负相关(r=-0.381,P<0.01)。结论: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具有高亲密度、低情感表达、高矛盾性、低成功性、低知识性、高娱乐性和高控制性的家庭环境特点。建议结合相关性研究制定针对家庭环境变化的家庭综合干预的心理治疗,有助于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以氯胺酮为主要成分的K粉滥用者成瘾特征及其危害性。方法:在4省份采用方便样本募集138例氯胺酮成瘾者,自拟氯胺酮滥用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调查,问卷中采用了修订的四阶段成瘾模型以描述氯胺酮成瘾过程。结果:氯胺酮滥用者以男性、汉族为主,婚姻状况多为未婚状况。氯胺酮滥用者首次出现药物渴求和开始规律使用药物的时间中位数均为30.0 d;进入强迫性使用阶段的时间中位数为60.0 d。氯胺酮滥用者强迫性使用药物的原因主要为"心中总想着K粉"(91.3%);50.5%的氯胺酮滥用者因"不吸时出现明显的不适(难受)"而强迫性使用药物。规律使用阶段,使用氯胺酮后欣快感的强度(VAS)评分中位数为5.50(cm),药物渴求感VAS评分中位数为7.22(cm),欣快感VAS评分和药物渴求感强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78(P<0.001)。长期滥用氯胺酮后,滥用者中出现的疾病症状主要包括尿频、尿急、血尿等泌尿系统症状(53.6%)、胃痛、胃炎等胃部症状(48.6%)、慢性鼻炎(36.2%)、鼻出血(21.7%)、鼻中隔穿孔(5.1%);部分氯胺酮滥用者学习/工作情况、社交活动、家庭责任承担等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攻击他人或暴力行为和违法行为。结论:氯胺酮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其精神依赖是强迫性使用药物的重要原因;氯胺酮滥用可造成滥用者泌尿、消化系统等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獉獉:了解武汉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职业状况,为政府卫生部门及医疗机构制定相关制度和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獉獉: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对武汉市4个辖区的5家具有代表性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点的60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獉獉:共收回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98.0%。被调查对象中男性376人,女性212人,无职业的有249人占42.3%,有职业的339人占57.7%。海洛因依赖患者有无工作与性别无关(P〉0.05),与年龄、学历、吸毒时间与剂量、混合滥用、居住状态、维持治疗状况有关,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事稳定工作的只占11.2%,大部分从事个体及临时性工作。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占24.8%,他们工作环境差、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结论獉獉:武汉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就业情况不很乐观,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能给予海洛因依赖患者更多的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于1962年首次被合成,系NMDA-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静脉麻醉。镇痛作用时可产生迷幻状态,出现镇静和记忆丧失;亚麻醉状态时可产生分离状态(人格解体或去真实感);高剂量时可出现严重的视、听幻觉分离(K-洞);停药后反应主要有激动不安、神智混乱或精神病症状;反复使用极易成瘾。氯胺酮滥用对家庭、生活技能和社交参与等均会产生负面影响;用药后的异常状态常会使用药者被抢劫、攻击,或被强奸。氯胺酮滥用者多死于过量中毒、溺水和交通事故,也有死于自杀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特点。方法:使用意大利百胜有限公司Galileo S irius全数字化32导脑诱发电位仪对35例此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和34例正常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该类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的BAEP特点为波形稳定性较差,基线易漂移,其波Ⅰ、Ⅲ、Ⅴ出现率100%,波Ⅱ91.4%,波Ⅳ85.7%,波Ⅵ60.0%,波Ⅶ62.9%;波Ⅴ和波Ⅶ的绝对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其中波Ⅴ差异有显著性(t=-2.005,P=0.049);波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2.966,P=0.004);绝对波幅波Ⅲ和波Ⅴ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其中波Ⅲ差异有显著性(t=2.327,P=0.023),波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3.259,P=0.002)。结论:不伴精神症状的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波Ⅴ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波Ⅲ波幅降低、波Ⅶ潜伏期延长的特点,可作为其电生理的辅助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目前我国苯丙胺类兴奋剂(ATS)和K粉(主要成分为氯胺酮)滥用的基本情况及滥用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的特点。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从2010年3月-2010年12月对北京、上海、云南、广东、湖南和湖北等地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或社区内的以滥用甲基苯丙胺(MA)、"摇头丸"(MDMA)、K粉或者"麻谷丸"为主的合成毒品滥用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统计分析人口学特征、合成毒品滥用情况、成瘾性、用药后的症状、体征/行为和戒断症状。结果:共调查1459名滥用者,男性占65.17%,平均年龄为(32.87±8.78)岁。将调查对象按主要滥用毒品种类分为三组:ATS(滥用主要毒品包括MA或MDMA或"麻谷丸")的有1191人(83.93%),K粉的有141人(9.94%),混用ATS+K粉的有87人(6.13%)。通过因子分析将用药后出现的症状、体征/行为归为6组症状群。有98.21%(1318/1342)的合成毒品滥用者出现了一定的用药后症状、体征/行为;兴奋症状在三组滥用人群中均最为严重,其中ATS和ATS+K粉前三位症状为失眠、兴奋和欣快,K粉为欣快、兴奋和失眠;第二位症状群在ATS和K粉中均为躯体症状,而ATS+K粉则为精神病性症状;且ATS+K粉的兴奋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躯体症状和行为紊乱比ATS和K粉者严重。有90.88%(1215/1337)合成毒品滥用者停药后出现了一定的戒断症状,常出现的是用药渴求、困倦、疲乏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用药渴求在K粉和ATS+K粉中最为严重(排序第1位),在ATS中排名第4位,ATS中最为严重的戒断症状是困倦。结论:目前我国ATS和K粉的滥用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用药后的症状和戒断症状在滥用ATS、K粉及混用两者的人群中存在差异,应根据各自特点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和氯胺酮混合滥用者与相应单一药物滥用者之间所表现的精神症状的差异,推测两者在诱导精神症状方面的相互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收治的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别对患者入院时BPRS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分和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0.001),而在激活性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和敌意猜疑因子分显著低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0.001)。(2)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单一滥用组;(3)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BPRS总分,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氯胺酮单一滥用组。结论:氯胺酮可能加重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抑郁,失活性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可能加重氯胺酮滥用者思维障碍,激活性和猜疑敌意,但可以减弱失活性症状,这提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所导致的精神症状可能存在不完全相同的精神病理学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