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关于免疫法和化学法粪便隐血实验对象消化道易出血疾病进行筛查的价值比较。方法本文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经过大肠镜,明确诊断为下消化道易出血病症的200例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同时结合临床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相关的结果,并进行比对。结果免疫法,隐血试验检测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更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役法粪便隐血实验和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与大肠癌解剖位置没有关联,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对于筛查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等相关肠道易出血类疾病,具有典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筛查效果优于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  相似文献   

2.
粪便隐血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化学法和免疫法对上、下消化道出血病人粪便隐血检测结果的影响,对94例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病人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两种方法隐血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MB应用于粪便隐血试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200例确诊有消化道出血粪便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133例为上消化道出血,67例下消化道出血,100例正常人粪便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匹拉米洞法、邻联甲苯胺法、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简称金标法)、TMB法做隐血试验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TMB法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TMB法假阳性率低于邻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高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真阴性率高于联甲苯胺法,接近于匹拉米洞法、低于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纸条法。结论 TMB法由于操作简单,试剂无害,灵敏度适中适合临床粪便隐血试验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粪便隐血试验、胃蛋白酶原检测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部就诊及体检科常规体检人群600例,对所有对象均行胃蛋白酶原检测,对检测阳性者行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对比分析后,均行胃镜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肉眼活检,实验组患者在NBI引导下活检,观察两组患者PG值、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和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结果进展性胃癌、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胃恶性溃疡)者PGI值均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PGI值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GⅡ各组疾病无差异,粪便潜血阳性患者胃癌进展期诊断率为64.5%,PG联合粪便潜血胃癌诊断率为95%,NBI对胃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为97.44%。结论 PGI值对疾病进展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胃蛋白酶原检测与粪便隐血试验检测后行内镜窄带成像技术下检查可有效提高胃癌诊断率,临床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免疫法、化学法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误诊的原因,探讨免疫法、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消化内科粪便样品300例,使用化学法和免疫法分别检测,对潜血试验结果比较,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免疫法和化学法阳性率及真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疫法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应慎重,而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则是首选,应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粪便常规检查和体检普查项目,并结合受检者自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免疫化学法与联苯胺法的粪便隐血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特异性。方法 采取免疫化学法与联苯胺法,对随机抽取100份患者(粪便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以及猪、鸡、鸭血各10份进行隐血检测。结果 联苯胺法阳性率大于免疫化学法阳性率,而免疫化学法只与人的血红蛋白呈阳性反应,而与其它动物血红蛋白抗原不结合。结论 免疫化学法对人粪便隐血检测具有明显特异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粪便隐血免疫双联法在监测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ASA)致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8例需长期服用小剂量ASA的患者和对照组30例,要求不服用口服抗凝剂、无消化道出血征象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于服药前、服用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应用隐血免疫双联法(血红蛋白免疫法和转铁蛋白免疫法)检测粪便隐血...  相似文献   

8.
粪便隐血试验是临床监测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和筛查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过去我院一直使用化学法检测粪便潜血,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干扰因素多,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反应。近年来沿用了免疫法,免疫法检测粪便潜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尿隐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单克隆抗体、联苯胺法对100例临床常规粪便隐血检测患者粪便中的血红蛋白进行检测。结果用两种方法对100例临床患者作粪便隐血试验,所得结果联苯胺法阳性率比单克隆法高26%。其中19位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经临床证实是19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溃疡、出血、肿瘤等情况,而其中45例为联苯胺法阳性而单克隆法阴性的患者,也经临床证实食用动物肉类或西红柿、韭菜、菠菜、芹菜等。结论临床应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粪便潜血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自2016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31例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以及同期在院在50例正常医护人员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所有患者的大便进行常规测定,比较不同测定方法对大便隐血的检出率。结果:单克隆抗体法对正常人体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0.0%)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2.0%)、单克隆抗体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3.5%)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克隆抗体法对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明显高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7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两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在大便隐血常规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的特异性高于匹拉米洞法。  相似文献   

11.
12.
肿瘤疫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目前许多肿瘤无法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常规手段治愈。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种模式,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陈莉  毛毓斌 《天津医药》1992,20(5):271-273,I004
胃粘膜分泌粘液,对于细胞间的联系,细胞增殖的调控及免疫识别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胃癌时粘液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改变。本文应用粘液组织化学、免疫酶标染色技术研究胃癌组织中的粘液,结果表明:胃型胃癌组织中粘液以粘液细胞型为主,CEA反应模式为Ⅰ型;肠型胃癌组织中粘液以细胞外衣型为主,CEA反应模式为Ⅱ型;混合型胃癌组织中的粘液分泌具有异质性,提示其在组织学上的多样性。干细胞型胃癌一般无粘液分泌。71.8%肠型胃癌组织中出现硫酸粘液与氧-乙酰粘蛋白,并与CEA反应模式Ⅱ型关系密切,支持肠型胃癌在胃粘膜组织发生上起源于结肠型肠化生的论点。因此,研究胃癌粘液性状,对合理进行胃癌分型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2017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湖南省30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肿瘤发病与死亡资料,按照城乡、性别分层,分别计算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粗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年龄别率、0~74岁累积率等,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为标准进行计算。结果2017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29.03/10万,中标率为159.41/10万,世标率为155.66/10万,0~74岁累积率为18.22%。城市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8.02/10万,而农村地区为208.67/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1.40/10万,高于女性的205.20/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食管癌,女性发病率排名前5位的是乳腺癌、肺癌、子宫颈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2017年湖南省肿瘤登记地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为152.91/10万,中标率为99.38/10万,世标率为98.55/10万,0~74岁累积率为11.78%。城市地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82.71/10万,农村为140.53/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92.26/10万,高于女性的111.00/10万。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名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胃癌、食管癌,女性死亡率排名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乳腺癌、子宫颈癌。结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子宫颈癌、胃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病种是湖南省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应作为湖南省恶性肿瘤防治的主要癌种。湖南省男性居民口腔及咽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上升,且城市男性居民上升幅度更大,需要提早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筛选并分析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差异基因前列腺癌抗原-1(P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含有465个基因的寡聚合苷酸芯片,检测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5例前列腺癌组织、10例前列腺高分级上皮样内瘤样病变组织(HG-PIN)、43例BPH组织和其它肿瘤组织标本中PCA-1 mRNA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和BPH组织中表达差异的有显著性的基因共37个,前列腺癌上调20个,下调17个.前列腺癌与HG-PIN组织标本中PCA-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60.0%,BPH以及其它肿瘤组织中均未见PCA-1基因mRNA的表达.PCA-1 mRNA表达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1表达与前列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有可能作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对前列腺癌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的大肠癌同步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164例胃癌患者和328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非胃癌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的发病率在胃癌组为32.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46% (P <0.01).大肠癌胃癌患者的比值比(OR)为3.11;95%置信区间(CI)为1.70 ~ 5.62.特别是大肠癌发病率的差异更加突出,在50岁以上的患者OR为3.53; 95% CI为1.78 ~6.97.结论 胃癌患者大肠癌的同步患病率高于非胃癌患者,故胃癌患者应视为大肠癌的高危险群,应进行筛选推荐和大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20.
Selenium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with growth‐modulating properties. Decades of research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selenium compounds inhibit the growth of malignant cells in diverse experimental model systems. However, the growth‐modulating and cytotoxic mechanisms are diverse and far from clear. Lately, a remarkable tumour selective cytotoxicity of selenium compounds has been shown, indicating the potential of selenium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Of particular interest are the redox‐active selenium compounds exhibiting cytotoxic potential to tumour cells. These selenium compounds elicit complex patterns of pharmacodynam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leading to cell death pathways that differ among compounds. Modern oncology often focuses on targeted ligand‐base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ir molecular targets. These drugs are initially efficient, but the tumour cells often rapidly develop resistance against these drugs. In contrast, certain redox‐active selenium compounds induce complex cascades of pro‐death signalling at pharmacological concentrations with superior tumour specificity. The target molecules are often the on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of cancer cells and often implicated in drug resistance. Therefore, the chemo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selenium offer great possibilities of multi‐target attacks on tumour cells. This MiniReview focuses on the tumour‐specific cytotoxic effects of selenium,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ascades of cellular events induced by the major groups of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selenium compounds. Furthermore, the great pharmacological potential of selenium in the treatment of resistant cancer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