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 女,7岁。主因发热、咳嗽一个月,颜面及双下肢水肿3天入院。查体:体温37.0℃,脉搏88/min,呼吸18/min。意识清,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眼睑、颜面轻度水肿,巩膜无黄染,唇无发绀,咽充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脏检查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于右肋下5cm处可触及,质韧边钝;脾于左肋下3cm处可触及,质中,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血常规:血红蛋白99g/L,白细胞10.4×10~9/L,中性粒细胞0.81,淋巴 相似文献
2.
4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胆囊壁增厚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时胆囊壁增厚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超声显像仪检测胆囊壁增厚的肾病综合征患者,比较不同胆囊壁厚度与血清白蛋白浓度、腹水的阳性率的关系;比较不同病因胆囊壁厚度的差异。结果:肾病综合征的胆囊壁增厚,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01);明显增厚时腹水阳性率增高,与不伴腹水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病因胆囊壁厚度的无差异。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胆囊壁增厚,与低白蛋白血症有关。随胆囊壁的增厚,出现腹水量增多,与其原发病的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肝硬化分级主要是根据肝组织活检、肝功能,肝组织活检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但肝硬化组织增生、纤维化程度在肝内分布不均匀,肝组织活检中心仅占肝脏的1/20万-1/5万,不能反映整个肝脏病变[1],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界限难划分,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大[3]。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指南》2019,(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4例,按照肝功能分级,将其分为I组(肝功能A级,n=15)、Ⅱ组(肝功能B级,n=28)、Ⅲ组(肝功能C级,n=21)。随机抽取同期到本院体检的健康人25名,作为Ⅳ组。四组均分别实施超声检查,分析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变化。结果I组、Ⅱ组、Ⅲ组、Ⅳ组空腹胆囊壁增厚量均高于Ⅳ组(P <0.05);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增;I组、Ⅱ组、Ⅲ组餐后1 h胆囊壁厚度高于Ⅳ组(P <0.05);且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减;I组、Ⅱ组、Ⅲ组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递增;I组、Ⅱ组、Ⅲ组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均低于Ⅳ组(P <0.05);I组、Ⅱ组、Ⅲ组水平递减。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超声检查肝功能分级与空腹胆囊壁增厚度、餐后1 h胆囊壁增厚度呈正相关,与空腹胆囊前后径缩短量、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住的3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川崎病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30例痊愈,半年内无复发,2例中,1例为嗜血细胞增多综合症,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半年内肝功能反复异常。结论传染性的红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因多样,可以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尤其肝脏,早期做出病因诊断、早期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出现恶性血液病,因此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胆囊壁声像图改变的特征来判断肝脏病变患者的肝细胞损害程度。方法对1325例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急性期及愈合期进行超声检查和肝功能检测。结果随着患者临床症状的好转和肝功能的恢复胆囊声像图也转为正常,其诊断符合率为83.9%。胆囊壁改变大体上分三型:Ⅰ型:胆囊轮廓欠清,内部充满低回声光点,粘稠的胆汁与肿胀的囊壁呈实质样变,后无声影及衰减。Ⅱ型:胆囊轮廓清,囊壁水肿增厚呈"双边征",最厚11.6mm,囊内透声较差或差,腔狭小。Ⅲ型:胆囊轮廓清,内壁毛糙,模糊,增厚,腔显示清,部分为胆汁淤滞。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异常发生率与其分型无显著关系,而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关,即肝功能中的ALT的高低有关。从而间接反映肝实质细胞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胆囊性疾病胆囊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肝硬化腹水、黄疸型肝炎和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胆囊壁超声像图特点,并分析其异同。结果三种疾病胆囊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增厚、毛糙欠光滑或不光滑;此外,肝硬化腹水胆囊壁超声多呈“双边影”,并多伴肠管飘浮征和脾大;结核性腹膜炎患者胆囊壁超声多表现呈单层薄壁,且多伴腹水分隔征,脾脏多不增大;黄疸型肝炎患者胆囊壁超声多表现为胆囊腔缩小、腔中回声差、甚至不透声。结论对患者胆囊壁超声声像图进动态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对诊断和鉴别腹部疾病病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偶发性染色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700,而高龄孕妇胎儿唐氏综合征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60[1].此病因病因尚不明确,故无有效的预防方法,更没有有效治疗办法,惟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产前筛查,明确诊断后终止妊娠,防止"唐氏儿"的出生,所以唐氏综合征的筛查有极的临床意义.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NT),是一个有效的胎儿异常的产前超声筛查指标.文献报道,孕早期以NT为单一超声检测指标,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77%,假阳性率为4.7%[2].大大超过了常规的中孕期母血清生化指标筛查的检出率,且假阳性率低.并且由于NT筛查的广泛开展,使产前筛查提早到了孕早期.本文总结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者的检查结果,对NT作为超声标记在孕妇产前筛查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证实超声检查在唐氏综合征筛查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儿均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其中5例有肝脾肿大,4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心肌损害,经用阿奇霉素抗感染及保肝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脾肿大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孩,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鼻塞、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所有病例经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因此,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3.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和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传单综合征)的病原学和临床特征,以便针对不同病原进行相应治疗,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方法对35例EB病毒EBV-VCA-IgM、EBV-VCA-IgA阴性而诊断为传单综合征的患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巨细胞病毒抗体(CMV-Ign)、腺病毒抗体(ADV-IgM)、柯萨奇病毒抗体(CBV-IgM)、弓形虫抗体(Tox-IgM)、微小病毒抗体(B19-IgM)、乙肝病毒(HBsAg)等,并与同期住院的25例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患儿临床体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35例传单综合征患者MP-IgM大于1:80阳性12例(34.3%),CMV-IgM阳性5例(14.3%)、ADV-IgM阳性2例(5.7%)、CBV-IgM阳性1例(5.7%)、微小病毒抗体(B19-IgM)阳性1例(5.7%)、乙肝病毒(HBsAg)阳性3例(7.9%),传单综合征组与传统的传单组在淋巴结肿大、心肌酶、白细胞计数和异常淋巴细胞比例改变明显(P〈0.05)。结论MP与CMV是引起传单综合征的最常见病因,及早明确病原并相应采用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抗支原体治疗和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指南》2016,(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胆囊壁厚度、前后径的超声下改变和肝硬化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105年9月收治的1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将1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其中A级患者42例,B级患者43例,C级患者45例,另取同时期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就四组入组者的在空腹胆囊壁厚度/前后径比例指数、餐后1h胆囊增厚率、餐后2 h胆囊增厚率、餐后1 h胆囊前后径缩短率、餐后2 h胆囊前后径缩短率五个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空腹胆囊壁厚度/前后径比例指数也是随之升高,和正常体检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餐后1 h以及2 h胆囊增厚率则是随着分级升高而下降,和正常体检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餐后1 h、2 h的胆囊前后径缩短率上四组入组者则无明显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超声下空腹胆囊壁厚度/前后径比例指数以及餐后的胆囊壁增厚率两项指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肝硬化分级的又一项无创伤诊断依据,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证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以下简称IM)的病原体是Epstein-Barr病毒(以下简称EBV)。由于EBV特异抗体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因而对本病的许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病原学和发病机理的研究 EBV与IM—EBV属疱疹病毒属,系Epstein和Barr等从非洲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最先发现的。电镜下形态结构与此群的其它病毒相同,但抗原性各异。此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和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IMS)患儿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40例与IMS患儿40例为观察对象。IMS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11±4.07)岁;IM组男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囊壁增厚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06年12月~2008年12月经超声检查,临床治疗并随访的69例胆囊壁增厚患者,观察诊断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胆囊病变引起的胆囊壁增厚42例(其中急慢性胆囊炎38例,厚壁性胆囊癌1例,弥漫型胆囊腺肌增生症2例,1例合并胆囊壁内结石),占61%。非胆囊疾病引起的胆囊壁增厚27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14例,肝硬化13例)占39%。结论:超声具有无创伤、重复性好及准确率高等特点,为临床提供了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肝炎的胆囊壁超声改变。方法 80例急性肝炎患者的胆囊壁在其急性期的超声改变和肝功能检查。结果 80例急性肝炎患者有胆囊的形态改变分为4型:Ⅰ型胆囊壁厚〈3 mm,20例(25.0%);Ⅱ型胆囊壁增厚〉3 mm,壁内无层次形成10例(12.5%);Ⅲ型增厚型,胆囊壁增厚〉3 mm,壁内有层次形成,呈"双边征"32例(40.0%);Ⅳ型类实质型,胆囊内腔消失18例(22.5%)。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增高与胆囊壁增厚有关(P〈0.05)。结论急性肝炎患者胆囊壁改变情况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尤其是血清胆红素(SB)的增高水平呈正相关。超声通过对胆囊壁改变的观察对急性肝炎有一定的助诊及评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经剑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在肺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3月我院已经确诊的肺心病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被检者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患者的右室游离壁厚度。结果健康组右室游离壁厚度为(4.36±0.29)mm,而肺心病组患者右室游离壁厚度为(7.31±0.67)mm,两组比较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超声心动经剑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可以提高对肺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仙桃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31):156-157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近年来其感染率有逐年上升趋势。MP感染常伴多脏器损害,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其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7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