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滤泡调节性T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 Tfr)是一类新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亚群,其特点是表面表型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Tfh)和效应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细胞均有重叠,因此,Tfr在功能上具有Tfh和Treg的双重特性。近年来,Tfr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重症肌无力、强直性脊柱炎和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此文对Tfr及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代强甫  陆进明 《安徽医药》2013,34(1):108-1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全身免疫异常而致多器官受累为特征的疾病,病理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SLE发病机制复杂,为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激活T细胞,活化的T细胞反过来再激活B细胞,导致过多的自身抗体产生。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是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来实现的。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ignal  相似文献   

3.
陆乐  蔡辉 《安徽医药》2011,15(5):539-541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点是血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及多系统的损害。SLE的发病涉及免疫耐受缺失,T、B细胞功能异常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B淋巴细胞在SLE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分泌产生自身抗体,还可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参与异常自身免疫反  相似文献   

4.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多脏器侵犯的自身免疫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能够产生多种自身抗体[1]。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是由T细胞、B细胞释放的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其在对肾脏功能的检测和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高水平的血清β2-MG在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SLE中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thmatosus。SLE)是一种以B淋巴细胞度活化,以抗dsDNA、抗sm等自身抗体为特征的、机体免疫调节系统紊乱所致的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黏附分子则参与了T、B细胞活化以及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是各细胞产生的可溶性物质,体内各种反应均需要其参与。近来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在SLE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在儿童初发过敏性紫癜(HSP)、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初发HSP患儿4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XCR5+ICOS+ T细胞(Tfh细胞) 的比例,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录因子Bcl-6、Blimp-1的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21、IL-4血浆浓度。密切随访HSP患儿6个月。6个月时,根据是否有肾脏受累分为HSPN组19例和HSP组26例。另选取2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HSP组患儿Tfh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3.75%±1.32% vs 2.01%±0.72%,P<0.05);HSPN组患儿Tfh细胞比例高于HSP组(5.86%±1.94% vs 3.75%±1.32%,P<0.05);(2)Tfh细胞正性转录调节因子Bcl-6 mRNA表达HSPN组高于HSP组(P<0.0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负性调节因子Blimp-1 mRNA表达HSPN组低于HSP组(P<0.05),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Tf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21血浆浓度HSPN组高于HS 组(P<0.05),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抑制Blimp-1表达的IL-4血浆浓度HSPN组和HSP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HSPN组和H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h细胞过度活化可能参与HSP免疫发病机制,Tfh细胞高表达可能是导致HSP患儿肾脏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调节性B细胞(Breg)、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T细胞(Tfr)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次诊断的30例ITP患者为ITP组,同期选择健康对照组25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Breg、Tfh、Tfr细胞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分析。结果 ITP组患者外周血CD19+B细胞中Breg[(1.93±1.21)%]、IL-10+Breg[(28.64±10.31)%]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4+T细胞中Tfh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12.18±5.26)% vs(6.21±1.78)%],Tfr细胞比例[(1.64±1.01)%]、Tfr/Tfh比值(0.21±0.13)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eg细胞降低,IL-10分泌减少,Tfr/Tfh比值失衡,在ITP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 T 淋巴细胞亚群、B 淋巴细胞及 NK 细胞的变化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解放军264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诊治的 SLE 380例及健康体检者58例,SLE 患者分为稳定期组157例、轻度活动期组79例、中度活动期组82例、重度活动期组62例。检测各组外周血中 T、B 淋巴细胞、NK细胞、Th、Ts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并分析 SLE 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 SLE 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 SLE T、Th 及 NK 细胞计数及百分比、Ts 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B 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期组(P <0.05)。 T、Th、Ts、NK 细胞计数、T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负相关,B 细胞百分比与 SLE-DAI 评分呈正相关(r =-0.347、-0.311、-0.326、-0.351、-0.318、0.455,P <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为 SLE 患者病情评估及诊治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梁坤  戴儒奇  蒙锐  黎芬 《安徽医药》2022,26(7):1402-1405
目的探讨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疗对 Graves病人外周血滤泡辅助性 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 T细胞(Tfr)细胞表达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90例 Graves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 44例仅给予甲巯咪唑治疗,研究组 46例给予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疗。比较两组外周血 Tfh与 Tfr细胞表达水平、甲状腺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 M(IgM)与免疫球蛋白 G(IgG)水平、随访 1年临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 CD4+T细胞中 Tfh细胞的比例[(9.46±3.11)%]低于治疗前[(16.74±3.88)%](P<0.05)Tfr细胞的比例[(5.34±1.72)%]高于治疗前[(1.95±0.62)%](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 CD4+T细胞中 Tfh细胞的比例[(9.46,±3.11)%]低于对照组[(16.11±3.53)%](P<0.05),Tfr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检测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 <0.05),促甲状腺激素( TSH)检测结果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 FT3、FT4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 P<0.05)TSH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IgM、Ig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血清 IgM、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随访 1年,研究组复发率 19.57%低于对照组 52.27%(χ2=10.50,P,=0.001)。结论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  相似文献   

10.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自身抗体的产生呈T细胞依赖性,自身耐受的破坏主要表现为T细胞免疫失调、B细胞高反应性和细胞因子产生异常,其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但以肾为最常见,临床上有狼疮肾炎(LN)表现者高达75%。为了探讨LN患者外周血腺苷酸脱氨酶(ADA)水平变化的意义,我们对62例LN患者外周血ADA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T细胞参与SLE自身免疫的启动和整个过程,且直接促进SLE受累器官的病理改变。其活化异常引起的细胞因子产生失衡、自身反应性T细胞持续存在、T细胞凋亡增加等,在SLE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发现的SLE患者中T细胞活化在细胞膜信号,胞内激酶和转录因子等各个水平的异常及其对SLE发生发展的影响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AE抗体阳性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分为未治疗组(12例)和治疗组(23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fh百分比,并对Tfh百分比与患者病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AE抗体阳性患者脑脊液与大鼠脑组织切片共孵育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fh百分比明显低于未治疗组,未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fh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未缓解患者外周血Tfh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缓解患者外周血Tfh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后未缓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患者外周血Tfh百分比有所增加,Tfh百分比与AE患者病情呈负相关,外周血Tfh百分比可能作为分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一项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仍然难以实现达标治疗及长期改善预后。近些年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针对T细胞、B细胞、Ⅰ型干扰素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等不同靶点的新药物层出不穷,其中B细胞及其相关分子作为SLE治疗的重要靶点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重点阐述B细胞靶向治疗在SLE中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对自身抗原耐受的降低及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产生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人们主要关注适应性免疫特别是调节性T细胞、B细胞的异常,以及基因、激素水平、环境等因素在SLE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3])。但SLE的确切机制仍未能得到明确阐述。近年来,固有免疫在SLE的免疫应答及组织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04年,Brinkmann等~([4])发现,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SLE患儿及52名健康对照组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B细胞、Th细胞、Tc细胞、NK细胞和总淋巴细胞数,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及其与狼疮肾炎、补体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LE患儿Th细胞和Th百分比、NK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及Th/Tc比值明显降低,而B细胞百分比、Tc细胞百分比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儿B细胞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NK细胞百分比与SLE评分呈负相关(P<0.05);狼疮肾炎组患儿的T细胞、Tc细胞计数和Tc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狼疮肾炎的患儿,而狼疮肾炎组患儿Th细胞百分比、Th/Tc比值和NK细胞、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无狼疮肾炎的患儿(P<0.05);补体降低组患儿的B细胞和B细胞百分比及SLEDAI评分均明显高于补体正常组(P<0.05)。结论 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淋巴细胞亚群与SLEDAI评分、狼疮肾炎和补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淋巴细胞亚群可能反映SLE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关系及在预测疾病耐药性方面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初发SLE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组15名。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分析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总T细胞和总B细胞等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健康对照组与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平均值分别为2.2±0.7、3.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P<0.01)。②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与淋巴细胞亚群中总T细胞,总B细胞,NK细胞的计数均无相关性,但P-gp的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CD4+/CD8+比值有相关性(r=0.602,P=0.002;r=0.561,P=0.005)。③根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分为增高组和降低组,分别与相应的RFI值比较,发现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的增高组与相应P-gp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3,P=0.025;r=0.628,P=0.014)。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gp表达是SLE患者多药耐药性的指标,SLE患者药物跨膜转运蛋白P-gp表达水平尚与其存在免疫功能异常亢进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密切联系,提示P-gp可能是药物治疗疗效的指标,对改善预后和联合治疗减少耐药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8名健康儿童、35例ITP患儿外周血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健康儿童、ITP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21(IL-21)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TP患儿外周血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13.86±7.53)%,(7.65±5.36)%,P<0.05]。经过激素治疗后,ITP患儿外周血中CXCR5+CD4+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有所下降[(13.8±0.41)%,(8.23±6.12)%,P<0.05]。初发ITP患儿外周血血浆IL-21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0.47±25.79)μg/mL,(32.41±17.53)μg/mL,P<0.05]。经过激素治疗后,ITP患儿外周血血浆IL-21浓度有所下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47±25.79)μg/mL,(60.35±19.54)μg/mL,P>0.05]。结论慢性ITP患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存在Tfh细胞数量及功能异常,可能与慢性ITP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以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SLE发病过程中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紊乱,而T淋巴细胞的异常导致B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应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的异常可能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1]。CD4+T细胞与不同的初始抗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B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针对B淋巴细胞的治疗药物成为生物学疗法的焦点。B细胞主要针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在SLE中B细胞则产生自身抗体。这已在SLE小鼠模型得到证实,B细胞缺陷的小鼠不能诱导出SLE。另外,研究表明,狼疮小鼠及SLE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水平增高,阻断Blys的作用可以使狼疮小鼠的病情缓解,存活时间延长。因此,利用抗Blys单克隆抗体、Blys受体融合蛋白、Blys的抑制性短肽、Blys的免疫抑制重组子、Blys类似物及BAFF受体阻滞剂等Blys相关生物制剂可靶向治疗SLE,但生物靶向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尚处在初级阶段,本研究对部分生物制刺治疗SLE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4例SLE病儿和20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SLE患儿外周血CD4+CD25+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480,3.773;P<0.05),CD8+T细胞、活化T细胞和B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t=3.470,4.779,2.480;P<0.05或P<0.01)。结论SLE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紊乱,调节性T细胞和NK细胞减少、B细胞增多和T细胞活化增强,在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