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phy,ENG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在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丹麦生产的keypointⅣ肌电图仪对96例确诊为特发性面瘫的患者进行患侧与健侧ENG、EMG检测,分别记录患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的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以及所支配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肌电图情况,并与自身健侧作对比。结果特发性面瘫患者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自身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下降<70%、NCV(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0%、EMG大致正常的轻度患者,3个月内面肌完全恢复,治愈率100%;波幅下降70%~90%、NCV减慢20%~50%、EMG呈部分神经源性损害的中度患者,3个月内大部分可完全恢复,治愈率87.8%;波幅下降>90%、NCV减慢>50%、EMG呈部分或完全神经源性损害的中重度患者,3个月内面肌完全恢复者为50%;诱发电位消失、NCV引不出、EMG呈完全神经源性损害的重度患者,3个月内面肌完全恢复者为25%。结论 ENG和EMG检测对特发性面瘫的神经损伤、面肌恢复等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能对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面神经炎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以2013-01—2016-12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并进行患侧与健侧比较。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House-Brackmann分级明显改善(P0.05),面肌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前,患侧较健侧R1、R2、R2’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治疗前,患侧较健侧面神经电图潜伏期及瞬目反射R1、R2、R2’波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面神经波幅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侧面神经电图潜伏期及R1、R2、R2’波潜伏期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P0.05),面神经波幅明显增大(P0.05),且与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或许有助于面神经炎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并对预后判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在区别婴幼儿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瘫的意义。方法利用瞬目反射实验和神经电图对58例药物诱发睡眠的婴幼儿进行检测。结果17例患儿双侧R1均在正常范围内,双侧面神经潜伏期也在正常范围,其中5例脑部CT显示异常。30例患侧未引出BR诱发波形,11例患侧R1延长。35例未引出面神经NCV波,6例面神经潜伏期延长。结论瞬目反射和神经电图检查的应用在区分不能配合婴幼儿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面瘫肌电图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面瘫是面神经在茎突孔内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因未明[1]。临床上常用肌电图(EMG)、神经电图(ENG)作为判断周围神经损伤程度的定量标准。本文通过分析29例特发性面瘫的EMG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并与自身健侧作对比,探讨其电生理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1 资料11 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特发性面瘫并排除了外伤、肿瘤、腮腺病变等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均为单侧发病,以自身对侧作对照,共2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5~63岁,平均36岁,病程1~23天,随访病人至发病后4个月。12 研究方法:采用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和面神经电图(ENG)、面肌肌电图(EMG)对面神经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53例面神经炎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首次进行BR检查以及ENG、EMG测定,发病后1,3,6个月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首次检查患侧R1、R2及R2'缺如者23例,其余有30例患侧R1、R2及R2'与健侧相比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达91%.37例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与健侧相比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率为75%.23例患侧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波幅降低,时限延长,多相渡增多,病理性干扰相.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完全恢复者26例.3个月后复查完全恢复者42例,6个月后复查完全恢复者51例,2例未恢复者1年后仍遗留有后遗症.结论 BR测定是诊断面神经炎的敏感指标.BR结合ENG、EMG检测能评估面神经炎的病情、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 肩痛组患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肩痛组患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 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检测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在7d内(A组)和8~15 d(B组)时分别进行BR、面神经电图检测.结果:患侧R1、R2',健侧R2’缺如者37例,其余27例患侧R1、R2',健侧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为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发病7d内异常率为58%.结论:BR测定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敏感指标,同时结合面神经电图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患者的面神经传导速度与病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8例不同病程的Bell麻痹患者行健、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并和1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面神经传导速度;病程〈7天的患者的患侧与健 及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7天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病程1个月内完全恢复患者侧与健侧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电图、肌电图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产瘫患儿进行神经电图(NCV)及肌电图(EMG)检查,测定臂丛五大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其主要支配肌肉的肌电表现,并定期进行复查。结果27例中,上干损伤9例(33.3%),上中干损伤11例(40.7%),全干损伤7例(26%),初次检查小于3月小婴儿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异常率均为100%,3~6月后复查,肌电图异常率高于神经电图。结论产瘫患儿以上干、上中干损伤占多数(74%),神经电图及肌电图在产瘫患儿不同时期的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3~7 d、6个月进行肢体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测定。结果 180例患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1例检测出双侧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针极肌电图正常;病程6个月时,56例出现NCV异常,运动神经总异常率为3.6%,感觉神经总异常率6.4%,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肌电图:①患侧:21例出现插入电位延长,18例有自发电位;②健侧:4例出现插入电位及自发电位。SSR: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病程6个月时,健侧、患侧SSR潜伏期、波幅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侧潜伏期、波幅及患侧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急性期对比,患侧及健侧下肢、健侧上肢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侧上肢潜伏期及所有肢体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程6个月出现周围神经损害,SCV异常率高于MCV异常率,而在急性期出现SSR抑制、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工面神经反射弧,恢复面瘫兔的闭眼功能。 方法:试验动物为新西兰兔12只。采用手术切断面神经制备单侧周围性面瘫模型,患侧行肌电图检查确诊。术后第5天患侧植入刺激电极,健侧植入采集电极并留置1月。患侧分别于术后第7天、第28天给予电流刺激;而健侧采集电极则连续采集2周的肌电信号。建立健侧眼轮匝肌肌电信号采集、中枢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患侧电流刺激眼轮匝肌系统。当健侧眼轮匝肌采集的肌电信号经信号识别、提取以及电脑分析判断,符合其闭眼刺激阈值时,即对人工电刺激器发出指令,由刺激电极直接作用于患侧眼轮匝肌,引起眼睑完全闭合。结果:刺激方式为正负方向矩形波,电流强度为0.40—0.70mA之间可引起患侧眼轮匝肌收缩,眼睑完全闭合。当健侧眼睑闭合时,其肌电信号电压大于50uV,触发电刺激器,电流刺激即引发患侧眼轮匝肌收缩,完成眼睑闭合。结论:利用MEMS技术,在面瘫兔模型建立“人工面神经反射弧”,恢复患侧眼轮匝肌闭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对面神经麻痹预后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面神经电图(Facial Nerve Conduction,FNC)检测在面神经麻痹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在7d(A组)和8~15d(B组)时分别进行BR、FNC检测。结果患侧R1、R2,健侧R2’,缺如者37例,其余27例患侧R1、R2,健侧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为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发病7d内异常率为57.5%。结论 BR测定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敏感指标,同时结合FNC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格林-巴利综合征肌电、神经电图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针极肌电图(EMG)、神经电图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对我院2005年~2007年25例GBS患者的神经电图和针极肌电图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电图在重症监护病人发生多发性神经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床旁肌电图检查,观察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针极肌电图,H反射及F波。结果神经电图,针极肌电图检测显示,有轴索及髓鞘纤维变性损害。表现为纤颤,正相电位。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F波、H波潜伏期延长。结论针极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以获得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分布范围的完整性,对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神经传导及F波检测探讨脑卒中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偏瘫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Brunnstrom分期为Ⅳ~Ⅴ期,用肌电/诱发电位仪采集患者双侧上肢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的神经传导及正中神经F波相关参数,并对采集的健患侧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同时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侧上肢功能,并分析患侧肌皮神经、正中神经神经传导相关参数与患侧上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运动神经传导:①与健侧相比,刺激腕部时患侧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5)。②与健侧相比,刺激肘部时患侧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潜伏期延长(P0.05)。③与健侧相比,患侧肌皮神经CMAP波幅减低(P0.05)。(2)感觉神经传导:刺激双侧正中神经腕部、肘部时,健患侧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潜伏期及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瘫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与患侧正中神经、肌皮神经传导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无相关性(P0.05)。(4)脑卒中患者患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较对侧增加(P0.05)。结论脑卒中不仅会导致患侧上肢运动神经轴索变性及脱髓鞘改变,同时还会影响运动单位中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故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针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圃康复医学科诊治的脑卒中单侧偏瘫患者40例,对双侧腓神经(包括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根据病程分为3组:1个月组、3个月组、病程6个月组,同时采用徒手肌力测试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与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腓神经与健侧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病程1个月组患者腓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降低幅度最大,传导功能最差,与健侧腓神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病程3个月组患者患侧与健侧腓神经传导波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患侧与健侧腓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病程6个月组患者腓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幅度最小,其功能相对好,患侧与健侧腓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组患者腓神经患侧与健侧互相对比分析,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用神经传导作为康复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腓神经功能情况是一种实用的检测方法,有助于评价腓神经当下的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TOF-MRA、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行3D-TOF-MRA及3D-SPACE检查,并对图像进行伪彩色处理。所有患者均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对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结果分析显示,患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比率为91.5%,明显高于健侧神经受血管压迫者的1.7%。与手术结果对比,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示患侧责任血管的敏感度为94.9%,准确度为98.2%。结论 3D-TOF-MRA及3D-SPACE联合伪彩色技术能清晰地显示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关系,可作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评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颈椎病脊髓型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38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在肌电图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肌电图呈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受损害的神经根呈节段性分布,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影像学检查可见颈髓受压。结论肌电图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是几种敏感的检测手段,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枕神经痛的神经纤维受累的种类和纤维类型。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枕神经痛患者31例,均单侧枕部和或耳后区域疼痛,其中左侧14例,右侧17例,VAS疼痛评分3~10分,患病时间1d~1年。对全部患者进行电流感觉阈值(CPT)测定,分别记录患侧及健侧在2000 Hz、250 Hz、5 Hz不同频率刺激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的电流感觉阈值,比较双侧阈值的差别。结果患侧枕大神经2000 Hz、250 Hz、5 Hz刺激的阈值分别为216± 60、60±41、50±22,健测分别为209±54、58±22、47±23。枕小神经患侧 214±61、66±23、50±21,健侧 198±37、47±15、37±3。耳大神经患侧136± 45、35±16、24±12,健侧135±48、36±15、25±11。在引起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粗有髓鞘纤维兴奋的2000Hz刺激下患侧和健测的电流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枕大神经、耳大神经细有髓鞘纤维兴奋的250Hz和无髓鞘纤维兴奋的5Hz刺激下患侧和健测的电流感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兴奋枕小神经细有髓鞘纤维的250 Hz和兴奋无髓鞘纤维的5 Hz患侧和健测的电流感觉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枕神经痛患者存在明确的枕神经损害,主要累及小纤维即细有髓鞘纤维及无髓鞘纤维。本组患者的枕神经以枕小神经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Bell's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维生素B_1、甲钴胺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肌电图(EMG)检测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到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部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进行H-B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及波幅有显著性变化。H-B分级比较有显著提高。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改善面肌肌力,促进面神经麻痹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