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各型青光眼40例57例,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术中应用丝裂霉素为治疗组,观察术后眼压及浅前房等并发症,并为16例18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主后1个月平均眼压11.98mmHg,浅前房发生率为12.3%(7/57),对照组为55.5%(1018),两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缝线松解及丝裂霉素应用可提高小梁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54例(61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1、3、7、14、90d分别观察比较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及滤过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d1例出现浅前房,对照组发生浅前房7例(24.1%),术后3~7d发生浅前房5例(1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08±0.32)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9只眼(90.6%)。对照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28±0.51)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0只眼(69.0%)。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占92%,对照组占6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应用及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180眼)青光眼随机分成三组;治疗1组56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2组56例(5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应用,治疗3组56例(62眼)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组术后高眼压率低于治疗1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高于治疗1组;治疗3组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并在术后合理控制巩膜瓣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可以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早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4.
黄伯健  陈俊洪 《华夏医学》2006,19(3):513-514
目的:观察可拆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年龄16~55岁青光眼74例(95眼),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3~5m in,然后彻底冲洗残留丝裂霉素C,常规小梁手术后,于巩膜瓣两侧各缝1针可拆缝线,形成前房。结果:术后浅Ⅰ级、浅Ⅱ级浅前房发生率低,眼压控制良好,炎症反应轻。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程依琏  樊映川  罗谦  黎静 《北京医学》2007,29(7):404-406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预防浅前房的作用.方法 将138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两组:常规组6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调整缝线组70眼,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形成及眼压等情况.结果 术后浅前房:常规组25眼(36.76%);调整缝线组6眼(8.57%)(P<0.01).术后眼压:随访6~12个月,常规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0眼(88.24%),调整缝线组眼压控制<21mm Hg者62眼(88.57%),P>0.05.结论 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后既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又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115例122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78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4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1),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青光眼为一组药物难以控制眼压,而常规手术预后差的青光眼,单纯行小梁切除手术成功率低,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可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但MMC可引起浅前房、低眼压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导致视功能进一步损害。为了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我们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松解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例39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的效果.方法 将68例71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37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一行,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无明显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及可调整缝线可减少手术并发症,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6眼,均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结果:同手术前1日比,术后3眼远视力提高,28眼远视力无变化,5眼远视力下降。术后36眼前房立即形成,其中Ⅰ度浅前房5眼,正常深前房31眼。术后早期6眼眼压>15 mmHg,30眼眼压6~14 mmHg。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拆除单侧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第6~9天及第12天,同时拆除两根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结论:同单纯小梁切除术报道情况比,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6例,均行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结果:同手术前1日比,术后3眼远视力提高,28眼远视力无变化,5眼远视力下降。术后36眼前房立即成,其中Ⅰ度浅前房5眼,正常深前房31眼,术后早期6眼眼压>15mmHg,30眼眼压6-14mmHg。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拆除单侧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第6-9天及第12天,同时拆除两根可松解巩膜瓣缝线30眼。结论:同单纯小梁切除术报道情况比,小梁切除联合可松解巩膜瓣缝线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将72例76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节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2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均高于对照组(P〈0.05),浅前房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可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减少巩膜瓣瘢痕及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李毅宏  李柏坚 《西部医学》2006,18(6):701-702
目的观察巩膜调整缝线在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对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3例(47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22例(2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巩膜可调整缝线;对照组21例(2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其术后浅前房、滤过泡及眼压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精确概率法,P=0.072),有待进一步观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巩膜可调整缝线在应用了丝裂霉素c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 对42例49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25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调整缝线,术后分别对前房,眼压,滤过强制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术中应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低眼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梯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瓣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天,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能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可松解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完成追踪观察的264例(363只眼)各型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组)132例(185只眼)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组)132例(178只眼),观察组术中扭转巩膜条带并缝合于巩膜床上,联合应用巩膜瓣调节缝线技术控制房水渗漏量。结果:术后随访5~84个月,平均34.6个月,其中≥12个月者占81.3%。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5.1±2.18)mmHg和(18.40±1.89)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5,P<0.01);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26.351,P<0.01);术后并发症观察组亦低于对照组。结论: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联合巩膜瓣松解缝线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安全而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复合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各选择60例分为复合组与对照组,包括眼压、前房深浅、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的情况,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复合组浅前房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杨志强 《中原医刊》2007,34(9):28-29
目的总结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本院27例(27眼)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病例作为治疗组,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例(34眼)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结果两组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视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可调整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程晓霞 《吉林医学》2014,(8):1623-1624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102例(134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改良巩膜瓣联合可松解缝线青光眼手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视力矫正、眼压、滤过泡、前房形成等情况。结果: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结论:采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治疗青光眼具有视力恢复明显、降眼压效果好、前房更稳定、滤过泡形成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