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心低血糖     
张家庆 《家庭用药》2012,(11):16-16
我先讲3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最近报道了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一位医生在国外飞机上抢救一名患者的故事。此航班在飞行途中一名女乘客突然昏迷,当时地面是战区,无法降落,机组人员即在机上找医生,这位中国医生挺身而出。当时机上只有一个急救箱,他找到血糖仪,测患者血糖为“0”。而箱内没有注射用葡萄糖,  相似文献   

2.
张效公 《首都医药》2007,14(2):21-22
1949年成立的世界医学会制定的《日内瓦宣言》,对医生的职业宗旨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个医生必须始终记住保护人类生命的职责。一个医生对他的病人应该忠诚,为病人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科学知识。”医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命,对病人忠诚,就是要求他们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敢于为病人  相似文献   

3.
刘寿康,以其擅治外感染病、贲门癌、肝硬化、脂肪肝、老年性痴呆、习惯性流产等多种疑难杂症而闻名县内外。最近被射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射阳名医”荣誉称号,市政府授予:“盐城市名中医”。 走进刘寿康的诊室,人们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锦旗、挂钟。可有谁想到,今年54岁的刘寿康是从一个中医学徒成长为江苏射阳县中医院一位颇负盛名的副主任中医师,一个深为病患者信赖的医生。当他呱呱坠地之际,家人就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取名“寿康”。可命运就是会捉弄  相似文献   

4.
提高就医体验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近日,《柳叶刀》杂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分别报道了英国和美国两位医生以一名患者的身份谈就医后的感悟,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作为医生,掌握一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的技巧至关重要。别触发患者的“安全区”某个夜晚,我踩着滑板车回家,忘记把安全头盔的护目镜放下来。突然,人行道上有几个男孩扔来一个水气球,正中我的脸,打得眼睛很疼,视线也变模糊了。于是我去了附近的眼科医院,一位实习医生接待了我。为我做检查时,他似乎很紧张,一句话没说就俯下身来,将检查眼镜直接“怼到”我脸上,刺眼的光照进我的眼睛,然后他又一言不发地走开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医师看到了我,随后的诊疗变得不一样了。  相似文献   

5.
生了病就要请医生诊治。然而,由于人们心理素质的差异,求诊方式往往也不同。 主要有这几种现象:一、投关系。复诊者往往找上次给自己看病的医生,图的是“一回生,二回熟”,以及医生用药的连贯性。初诊者往往是到处拉关系找熟人,哪怕是打个针也要托人。“熟人好办事”,这是患者的普遍心理。一位农村妇女到县城医院检查食道,为投上人,她请在乡小任教的弟弟找其在市里工作的同学,同学又找同事,结果一人看病,陪伴一帮。一位在某医院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对笔者说,由于他是在城里长大的,市区熟人较多,每天起码有2至3人找他带人看病,使他很难应付。二、以“名”求医。甚至有的患者不管自己是什么病,也托人请某“名”医生。在某市一家规模象样的医院,常见一些专业技术擅长的医生带着患者找别的医生看病,某内科主任治疗心脏疾病擅长,而骨折病人也慕名找他治病。三、以貌取人。有的患者在投不到关系情况下,往往相信年纪大的,不太信年纪轻的;信男医生,不太信女医生。因此,医院门诊室内经常出现年纪大的医生忙不过来,而年纪轻的没事做的情景。一次,一位老大爷到某市医院内科就诊,为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年轻的医生,一名年轻的住院医生,一名小医生一一在大医院工作的小医生。住院医生即俗称的“小大夫”,是病人的直接管理者,也是与病人接触最多、而病人又最不信任的低级医生。通常也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干活最多、收入最少、职位最低的“五最”医生。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医院工作中,经常听到亲戚朋友或病人问,你们药房有什么“好药”?或者有的病人看完病后就向医生提出:医生,给我开点“好药”。可是当医生反问他想开什么“好药”时,他却又说不清楚了。究竟什么样的药才算“好药” 呢?不少人存在着一些模糊观念,甚至是误区。因此,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幽他一默     
<正> “全科”病人一个牙科医生,第一次给病人拔牙,心情非常紧张。他刚把牙齿拔下来,不料手发抖,牙齿掉进了病人的喉咙。“非常抱歉,”医生说,“你的病已经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你找喉科医生去吧。”喉科医生检查过后,说:“牙齿落到胃里去了。你找胃病专家吧。”  相似文献   

9.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快乐是需要分享的,分享才会得到更多的快乐,而独自快乐,快乐也不会长久。这句话用在医生身上不仅体现为快乐,甚至关乎病人的生死。医生是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当这个“主力军”没有“战斗力”,或者说打不起精神,医疗行业就会出现萎靡不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后果的诊疗过程,只有医生心情舒畅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让医生快乐起来,需要很多因素作为后盾支持,但本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尤为重要。本期封面人物,我们专访了著名皮肤病专家、《上海医药》杂志编委乐嘉豫教授。他有着快乐的姓氏和性格,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忙碌、辛苦,但从医60多年来他将这份快乐持续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用他精湛的医术让千家万户找回快乐。  相似文献   

10.
漫画与幽默     
一个男人身体不舒服去看医生。医生从头检查到脚都看不出有什么病,就叫他去验尿。他把尿杯交给护士后就回家了。这位护士小姐拿着尿杯往化验室走去,不小心绊了一下,打翻了尿杯。她怕挨医生的骂,就偷偷用自已的尿液代替。 第二天病人来听检验结果。医生神色沉重地告诉他:“你……唉……得了很奇怪的病……你怀孕了!” 委婉 教授在上伦理课,他告诉同学们如何提醒别人一些尴尬事  相似文献   

11.
“病人的痛苦,也就是医生的痛苦;能使病人解除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这就是发自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的心声,他就是蒋林初,涟水县蒋庙乡庙村卫生室医生。 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蒋林初在医药道路上默默地耕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把他那19个青春年华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的说法,为什么?这两种病都难以除根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发作时易忽视(癣病不痒、喘病不憋)。为什么易被忽视呢?这有来自医生和病人两方面的原因。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哮喘猝死的原因有:医生对发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估计不足;病人对病情的估计和认识不足导致治疗不足;滥用药物导致剂量过大;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技术。深入分析就能发现,问题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忽视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相应地对缓解期治  相似文献   

13.
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位普通医生”,但是时势所迫,良知所系,却每每要他扮演救死扶伤的英雄:他胸怀一颗想患者所想的心,不断钻研新技术,为恐惧手术的患者提供新的生机;他爱享受生活的快乐,但是作为“主刀医生”,他更期待看到患者解除病痛脸上重现幸福的笑颜:翟建军在很多人心目中不仅是一名妙手仁心的医生,更扮演了“解除术后心理负担的使者”的角色,在他看来,恪尽医生之职守才能收获“最大的个人满足”。  相似文献   

14.
《医药世界》2001,(5):53-54
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到医院的负责人说,“选医生?病人不懂医学,怎么知道一个医生是不是好医生呢?我不想对此说好。”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医生说,经常有朋友托他给找个好医生,他向朋友推荐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医生,职称只是副主任医师,“但是她的临床水平比挂专家号的主任医生要高,因为通过熬年头当上专家的医生,和他们的专家名份名不副实。”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医院内情的,一个初次在一个科室看病的人,凭借的只是医院对医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季长亮 《首都医药》2009,(19):25-29
有人称他是“神针”,有人誉他为“针灸泰斗”,面对这样的评价,贺普仁摆了摆手:“我就是个扎针的大夫,踏踏实实地给病人看病,每个医生都会这么做的。” 尽管他还想再为病人扎针,就像过去的60多年里他一直做的那样,但奈何岁月催人老,已83岁高龄的贺普仁不得不在前几年放下了他心爱的银针,就像一位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终于有一天再也无法扛起身边的枪杆子了。  相似文献   

16.
“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个患者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肾脏内科副主任周福德的由衷赞誉;有患者在网络上留言:“周福德总是微笑的表情,对于病人来说,就是一剂心灵的良方,一个微笑不仅拉近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更为病人以后的治疗打下了信任的基础。”从医近30年,他坚持“做医生是一种信仰”、“做医生是积德”,以“德行”和“福气”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传递着医者正能量,给每位罹患病痛的朋友带来复元的希望。一位患者为他编了一首歌--《北大肾一一家亲》;2014年8月,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9月30日,中国文明网刊登头条文章《“好医生”周福德》,将这位中国好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也感动了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7.
要问在咱们中国,哪类人写的字最难认,恐怕非医生莫属了。医生们写在病例、处方上的字,病人横看竖看看不懂,于是称之为“狂草天书”。岂止是病人看不懂,就连药剂师有时候也看不明白,并因此而常常发错药。如果一个病人转院治疗,他原先的就医资料便可能全无用处,因为这家医院的医生同样看不懂另家医院的“狂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体温表已是非常普通的东西了,不仅医院广泛使用,就连许多家庭也都是必备之物。由于体温表能准确测出人体的温度,因而是医生看病的得力助手。然而在300多年前,医生们曾因为无法测量病人的体温而大伤脑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找到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请他帮助发明一种能准确地测出体温的仪器。 当时伽利略正在威尼斯的一所大学任教,对医生们的这一要求,他以其科学探索的特有勇气承担了下来,但一时又难以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他苦苦思索着、探求着…… 一天,伽利略给学生上实验课,他提问到:“当水的温度升高,特别是沸腾的时候,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有个学生立  相似文献   

19.
病人死后,他算医生——要怎么理解这个谚语:"病人死后,他算医生."?——那是"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的意思.——我明白了.它影射在一个人死了以后,就有人说他早料到死者患的什么病,该吃什么药.只是他的主张没有被采用.——对极了!俗语说:"一个健康的人不需要医  相似文献   

20.
安乐死,一个令举世争议的重大医疗立法提案。首先遇到来自医疗界的阻碍。传统观念中,医生救人,延长人的寿命是天职。医生无论以什么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无论是什么情况或者是什么人,都是医疗界无法接受的。英国医学专家约翰·怀厄特尖锐指出:“人为死亡不在医学范畴。”他说:“大多数医生和健康专家们认为,一旦在临床实践中引入人为死亡,医学的本旨就被改变了。它将变成主观判定谁的生命更有价值。”医学就变成了一种社会工程学,缩短那些“没有价值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