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内针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红玲  许天兵 《河北中医》2002,24(6):452-453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 ,又称埋针法。《灵枢·官针》载 :“浮刺者 ,傍入而浮之 ,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此是斜针浅刺的一种方法。近代皮内针疗法就是该刺法的演变。这种方法能给皮部以弱而持久的刺激 ,从而调整脏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素问·刺要论》云:“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有至理,无过其道。”说明根据病位深浅,施行浅刺或深刺的针刺法,是临床必须遵循的证治规律。1 浅刺法的范畴和方法浅刺法,是用毫针、鍉针、皮内针、三棱针、梅花针、火针等针具,浅刺皮部与络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在临床上,浅刺与深刺是相对的概念,应以针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来决定。如关元、中脘穴以0.5寸为准,而耳穴  相似文献   

3.
揿针属于浅刺法的皮内针。临床运用得当可增强疗效。揿针是对毫针的延伸治疗。揿针通过浅刺且皮下埋针的方式来尽量减少针刺的疼痛感觉和延长针刺的效应时间,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和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在保证、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揿针节约了患者的看病时间,同时缩短了疗程,而且针刺方法安全,痛感轻,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笔者运用揿针结合各种针法治疗临床上常见病症,常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笔者应用浅刺配合按摩治愈三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现报告如下。一、治疗方法 1.浅刺:用0.5~1寸毫针刺入百会、膻中以及患侧阳白、攒竹、晴明、鱼腰、丝竹空、四白穴的皮内,呈悬吊状,体针足三里穴,每日一次,留针20分钟。 2.按摩:按、揉百会、膻中穴,拿风池穴,常规捏脊,加揉肝俞、脾俞穴。  相似文献   

5.
《内经》浅刺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所载刺法名目繁多 ,有“九变刺”、“十二节刺”、“五刺”等。按刺入深浅分类 ,其中属浅刺类的有“毛刺”、“半刺”、“浮刺”、“扬刺”、“直针刺”等 ,这些刺法历史悠久 ,延用至今 ,在针灸临床仍广泛使用。现代应用较广的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腕踝针及近年来发展的腹针等针法 ,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临床运用浅刺法治疗某些病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尤其适宜于一些病位较浅的头面、肌肤、络脉、经筋、皮部等病变 ,如面瘫、痿痹、痛证、痒证等。现就笔者临床运用《内经》浅刺类针法的体会略举一二 :1 毛刺法治风寒表证…  相似文献   

6.
浅刺法历史悠久,经历了奠基于《内经》、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元明、新生于当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加强浅刺法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皮内针疗法的现代研究、加强浅刺法适应证的研究、规范浅刺法的临床运用等,都是这一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田纪钧 《中国针灸》2005,25(12):885-886
刃针疗法治疗内科疾患,原理与针刺相同,总的原则是:阳证多实热,宜刺后拔罐出血或挤出血;阴证多虚寒,宜热针;表证多病在皮内筋肉之间,宜浅刺疾出;里证多病在脏腑经络,宜深刺久留.治疗点的选择,多按辨证分型选穴,俞募穴及主客原络及十五络穴选取等方法.对有必要的病例,术后可辅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张勇  薛志欣 《陕西中医》2014,(5):590-591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规范、标准、有效的治疗PHN的针刺疗法。方法: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剔除标准将符合者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督脉相应脊髓阶段对应穴位梅花针扣刺拔罐、皮损局部浅刺治疗和体针加皮损局部围刺拔罐治疗,经两个疗程治疗后3个月随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督脉梅花针叩刺法治疗PHN可明显降低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浅刺胆囊穴对胆囊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刺法为传统针法之一,是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直针刺”等刺法的总称。历史悠久,延用至今。如现代应用较广的皮肤针、皮内针、头皮针、腕踝针等疗法均属此范畴.临床上运用浅刺针法治疗某些病症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对一些病位较浅的头面、肌肤、络脉、经筋、皮部等病变,如面瘫、痹症、痛症、痒症等每能  相似文献   

10.
李胜利 《吉林中医药》2008,28(5):354-355
目的:观察分期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分期多针浅刺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多针浅刺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且急性期内进行多针浅刺疗效要比急性期内不针刺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手法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以成簇水疱 ,呈带状分布 ,痛如火燎为特征 ,起病突然 ,好发于成年人 ,女性发病率略高 ,多发生在单侧 ,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 ,常伴有剧烈刺痛 ,消退后一般不再复发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笔者研习针灸典籍 ,从中汲取对该病治疗的方法 ,制订出独特针刺操作手法 ,施用于临床 ,获效捷验。现报道如下 ,以飨读者。1 .发于头颈 ,丛针围而刺之( 1 )针法要点 即在病变局部施行围刺 ,以 3~5枚 2 5 mm长毫针捆扎后在皮损周围划分出 4~ 6个区域点 ,向病变中心斜刺 ,或提捏浅刺放血 ,并在病变中心区域用…  相似文献   

12.
正皮内针疗法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图钉型和麦粒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疗法,又称埋针法,是古代留针方法的发展~([1])。具体来说,其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皮内针法由《灵枢·官针》篇中所记载的"十二刺"中的"浮刺"针法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应用皮内埋针治疗腰肌劳损78例,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一、治疗方法:选穴:肾俞(双侧)。针具:环形皮内针二枚,无齿镊一把。操作:穴位皮肤消毒后,用无齿镊镊好环形皮内针,选定好穴位沿着皮肤与经脉成“十”字形刺入皮内,然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时间为3~7天。如一侧腰痛,选患侧肾俞即可。二、疗效: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2)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4.
耳针病例     
病例1:对臀部疼痛的患者施行经络治疗的本治法太极疗法后,用皮电仪探测,耳的臀点确见有反应,于是,用皮内针浅刺并用胶带固定,疼痛基本消失。病例2:患者是马拉松选手,跟腱疼痛半年余,每周一次定期到该院治疗。用皮电仪进行耳穴探测,发现了足跟与趾反应点,于此两点施行皮内  相似文献   

15.
吴奇方 《山西中医》1993,9(4):32-32
围刺法,是针灸临床上常用的刺法之一。笔者近几年来,运用围刺法治疗某些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神经性皮炎 刘某某,男,51岁,工人,住院号32518。右颈部,肩部一手掌大小的皮损20年。初因工作长卧湿地,右颈部搔痒,皮损逐渐增大,奇痒难忍,抓破出血方止。查右颈部、肩部皮损8×12厘米,苔癣样变,边缘清楚,高出皮肤,增厚而粗糙。治疗:在病变周围用2寸针向中心斜刺8针(因病变范围较大),并用三棱针在病变部多处点刺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改良皮内针操作流程并辅以个性化宣教,提高皮内针治疗患者临床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72例面瘫患者,利用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36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皮内针治疗,其中对照组选用麦粒型皮内针,改良组选用清铃揿针具,同时进行个性化宣教、规范进针操作流程。治疗期为2周。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指导2组患者对皮内针疼痛感进行评分,统计各组能够依从完成全部疗程的比例及针刺部位皮损情况。结果改良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组完成全部疗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针刺部位皮损发生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内针操作流程辅以个性化宣教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使用皮内针治疗的依从性,且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正>梅花针是新九针中的一种,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通过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活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梅花针治疗病种非常广泛,在皮肤病的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和显著临床疗效。中医文献中早有九针的记载,《灵枢·九针论》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者,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  相似文献   

18.
带状疱疹为临床常见病 ,针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我科在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8月共诊治带状疱疹 5 0例 ,运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进行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患者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70岁 ,最小 1 9岁 ;病程最长 7天 ,最短 1天。治疗方法1 .针刺 :1局部围刺 :在成片的带状疱疹周围 ,先用 1 .5寸毫针在龙头龙尾向皮损中心各平刺1针 ,进针约 1寸 ;其后再从皮损周边向疱疹中心沿皮平刺数针 ,针数及进针深度视疱疹面积大小而定 ,均于得气后行捻转泻法。2远端取穴 :若皮损在躯干部则取患侧相应神经节…  相似文献   

19.
<正>卫气理论是中医"气"学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卫气生理作用以及在人体病理状态下会产生何种反应的论述。浅刺针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对其理论、针具、刺法及应用范围的详备论述。其作为一种将针体刺入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的刺法,在临床应用广泛,除了毫针浅刺,梅花针、皮内针、耳针、头针等均属此类。笔者试从卫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浅刺针法防治疾病的原理,以抛砖引玉。1浅刺与皮部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糖针和其他针法的不同点轻针浅刺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只是强调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证而已。如"九变刺"中的络刺,方法是刺体表细小浮络而治疗络脉病;毛刺,方法是浅刺皮肤治疗邪客皮部之痹证。在"十二节刺"中有浮刺,方法是斜针浅刺浮络于病痛处,治疗肌肉拘急而风寒束表者。"五刺"中有半刺,方法是快速轻浅进出针,如拔毛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