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椎管狭窄症的病人,常有间歇性跛行症状出现,有人把间歇性跛行症状作为椎管狭窄症的重要诊断依据:临床要考虑椎管外的原因致间歇性跛行的出现的有关鉴别诊断。 一.由于下肢神经的挤嵌而致的间歇牲跛行;这类病情,症状常只出现在一侧肢体。下肢神经走行过程中,有多种可能可造成神  相似文献   

2.
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21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中,由腰椎管狭窄所致的马尾源性间歇性跛行最常见,且为大家所熟知,而由脊髓压迫所致的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却较少见。对颈、胸椎退变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21例颈、胸椎退变性疾病压迫脊髓所致的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就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手术所见及随访结果进行了研究。结果:21例颈或胸脊髓压迫者均有间歇性跛行的临床症状,步行负荷试验均阳性,脊髓减压术后间歇性跛行症状均消失,随访平均4.3年,均未再发。结论:颈、胸椎退变性疾病所致的脊髓压迫,可产生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临床特征为步行负荷试验阳性,脊髓减压术后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3.
间歇性跛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跛行是脊柱外科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神经源性及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两大类。其症状有许多类似之处,但病因却完全不同,尤其是神经源性的马尾性与脊髓性间歇性跛行在临床上极易导致误诊,使治疗走入歧途。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病理基础及详细的临床检查,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并结合了数年来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可以有效地做出鉴别诊断,使治疗得以及时、正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32例未经治疗的椎管狭窄病人的自然过程。该组病人平均年龄60岁,平均观察期49个月,大约75%的病人有椎体源性间歇性跛行。在以后的调查中,相同数量的病人有间歇性跛行,但症状减轻。同样依靠  相似文献   

5.
正病例资料患者,女,45岁,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的距离为500 m左右,不伴有静息痛症状。入院前半月,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加重,距离减至200 m左右。查双下肢动脉彩超及腹部CT扫描示"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总动脉,瘤腔完全被血栓堵塞,未见明显血流"(图1),为求进一步诊治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体质量(体重)无明显增减。患者有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经成功保守治疗后的远期疗效,并分析与症状恶化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共纳入2010年3月-2013年6月行保守治疗的LSS患者60例,其症状均经保守治疗得到缓解,并随访5年或更长时间。采用Kaplan-Meier分析LSS治疗后的远期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SS分型、严重间歇性跛行、下肢肌无力、椎体滑移、脊柱侧凸、脊髓造影阻滞和马尾神经根冗余等相关因素与远期症状恶化的相关性。结果 34例(56. 7%)患者在随访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得以保持,26例症状恶化。Log-rank检验显示,严重间歇性跛行(≤100 m)、马尾或混合型LSS、下肢肌无力和有脊髓造影阻滞等患者的保守治疗远期预后更差;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间歇性跛行(≤100 m)是不良结局的唯一危险因素(OR=6. 512)。结论严重间歇性跛行的LSS患者在保守治疗后,其远期疗效较差,建议加强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Dong GX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66-167
下肢血管疾病和脊髓受压性疾病均可引起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下肢动脉闭塞及腰椎椎管狭窄性疾病是引起间歇性跛行的常见原因之一,同时合并有椎管狭窄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时,若仅注意腰椎病变而忽略下肢动脉病变,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行走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部酸胀伴下肢麻木无力,坐下或蹲下休息后症状缓解,再次行走症状复现的一种临床症状~([1])。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临床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多见于黄韧带增生肥厚、关节突增生内聚及椎间盘突出~([2]),也有报道硬膜外脂肪沉积引起椎管狭窄~([3])。除上述导致椎管狭窄的原因,椎管内静脉丛扩张,也可导致椎管内有效空间变小,压力增大,致神经、脊髓或硬膜囊受压,从而出现腰痛、根性痛、马尾神经症状等~([4-7])。本院于2017年9月收治1例椎管内静脉丛扩张导致间歇性跛行症状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性,50岁。因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于2015年2月27日入院。患者平素经常骑行三轮脚蹬车,长时间骑车后会出现下肢酸痛不适感。此次出现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00米,服用药物沙格雷酯、阿司匹林、立普妥等药物,症状无改善。既往有高血压及高脂血症。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1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神经根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高龄患者,其中L4/L5间隙4例,L5/S1间隙3例,L3/L4/L5双间隙2例,L4/L5/S1双间隙3例,平均病程12.6个月。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直腿抬高试验阴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患肢疼痛程度评分,术前为(8.1±1.3)分,术后3个月为(2.3±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有典型根性症状及间歇性跛行的腰椎椎间盘突出并根管狭窄的高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安全、有效,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成熟的椎间孔镜手术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以中文版行走受损问卷(WIQ)、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39例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其6分钟行走距离。结果糖尿病患者6分钟行走距离低于同龄老年人(P0.01),其SF-36评分低于常模(P0.05,P0.01);WIQ评分、6分钟行走距离与SF-36总分及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与其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尚需重视2型糖尿病无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患者的行走能力,并进行积极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多节段开窗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尝试在局麻下行多节段开窗术治疗严重而广泛的腰椎管狭窄症。方法:本组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8.17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有间歇性跛行病史,跛行距离30~200m。本组平均手术做2.4个间隙,开窗3.5个。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7d内下床活动。随访结果显示:除1例术后症状未缓解而再次行推管扩大减压术外,其余患者术间歇性跛行症状明显缓解。结论:我们认为该手术具有即缓解症状又维持脊柱稳定的特点,但应严格掌握该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钙素治疗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NICL)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鲑鱼降钙素对46例骨质疏松性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68%患者的步行能力提高,下肢疼痛症状减轻;8周后87%患者的步行能力明显提高,相伴出现的下肢痛亦有所改善。结论鲑鱼降钙素不仅能迅速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骨痛,而且可有效地提高腰椎管狭窄伴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降钙素能增加马尾神经组织的血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121例TAO患者中的14例(14条肢体:上肢2例和下肢12例)行动脉切开取栓术,其中8例肢体行单纯动脉切开取栓术,6例行同期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结果 14例肢体中,11例肢体取栓成功,3例取栓不满意。取栓成功患肢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成功取栓患者中7例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至8.5年(平均4年),其中4例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症状消失,2例未戒烟患者病情加重(1例行膝下截肢),1例已戒烟患者仍有间歇性跛行。3例远端取栓不成功的患者,1例失访,1例术后未戒烟,症状加重行膝下截肢术,另1例已戒烟并随访3年,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动脉切开取栓术是治疗TAO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以中文版行走受损问卷(WIQ)、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39例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同时测量其6分钟行走距离。结果糖尿病患者6分钟行走距离低于同龄老年人(P〈0.01),其SF-36评分低于常模(P〈0.05,P〈0.01);WIQ评分、6分钟行走距离与SF-36总分及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无间歇性跛行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行走能力与其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尚需重视2型糖尿病无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患者的行走能力,并进行积极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腰椎峡部裂并滑脱的神经致压因素王先安,王书成,陈膺镇自1991年至1994年间共收治有神经损害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并滑脱36例,年龄20~65岁。全组均有下腰痛及双下肢麻痛,有间歇性跛行者29例,肌力减退18例,感觉减退20例。单节段症状者25例,双节段...  相似文献   

17.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导致下肢慢性缺血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其结果主要引起下肢远端组织的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早期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组织的缺损(溃疡和坏疽)等。轻度的间歇性跛行可通过药物治疗、积极的身体锻炼得到一定的缓解,而目前临床上需要外科干预的下肢慢性缺血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正常步速下行走距离小于200米)、静息痛和组织缺损。治疗的方式主要为  相似文献   

18.
间歇性跛行可由慢性动脉供血不足或脊髓受压或两者并存所引起。为了作鉴别诊断研究,作者选择8年间初诊为血管性间歇性跛行而最后作针对神经的治疗才解除症状的4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40例均有低位腰背痛,呈典型的烧灼痛、刺痛或抽痛,自背或髋部向外侧放射至小腿或踝。32例仅在行走后有症状,8例除行走外,改变体位亦可产生症状,8例在立定后症状即消失,30例需坐下或躺卧后始解除症状。体检发现7例无神经根刺激体征,余33例的直腿抬举、腿交叉直腿抬举、腿过伸或屈腿试验阳性。按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对血管源性及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160例间歇性跛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血管源性组(n=104)和神经源性组(n=56),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病程、间歇性跛行严重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情况、血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脂蛋白A(Lp A)、同型半胱氨酸(Hcy)、趾肱指数(TBI)、ABI,分析发生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管源性组患者CRP、Lp A、Hcy水平均高于神经源性组患者,TBI、ABI均低于神经源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Lp A、Hcy、TBI、ABI均是发生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的影响因素(P﹤0.05)。不同严重程度间歇性跛行患者TBI、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间歇性跛行患者TBI、ABI均低于轻度、中度患者,中度间歇性跛行患者TBI、ABI均低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42例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计男29例,女13例,年龄19~44岁,平均31.7岁。均采用经椎板间开窗行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结果:随访2~7年,平均4.4年。28例术前症状完全消失,13例根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但仍遗有腰痛,1例症状体征消失6年后又出现间歇性跛行。结论:腰椎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突出系两种独立的疾病,发育性椎管狭窄往往只是致病的条件而非决定因素,当合并椎间盘突出时经开窗行单纯椎间盘切除术即可取得满意疗效行椎板切除术并无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