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移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疗效。方法:对39例单侧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15^Δ的患者行下斜肌前位术。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度。根据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程度将下斜肌断端移位至下直肌颞侧止端水平后1mm(15^Δ-19^Δ),止端水平(20^Δ-24^Δ),止端水平前1mm(≥25^Δ)处。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术前平均为21.0^Δ,术后平均为5.4^Δ,平均矫正15.6^Δ。结论:下斜肌前移位术是治疗>15^Δ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原在位垂直性斜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对10例因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外斜视病人,采用不破坏滑车的上斜肌移位术,同时为了避免上斜肌功能不全所致上斜视,而采用上直肌后退的手术方法,取得了第一眼位时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疗效好、易掌握、适宜治疗下斜肌功能过强(IOOA)病便的简便术式并全面评价其疗效。方法:依次将IOOA1 ̄≥4162有下斜肌附着点胶缘移位于巩膜表面Fink点,直肌中间点、Elliott点及Elliott前点。119例、162只眼随访均≥1年,平均为4年10个月。结果:治愈和好转各55例,总有 效率为92.4%。21.1%的单侧手术眼发生假性Brown综合征并呈相关表现,且与上斜视过矫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8例(8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均存在代偿头位,三棱镜检查垂直斜视度平均为28.58^△。患者均于全麻下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随访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3月代偿头位改善和消失各4例;术后1周、6月和3年随访检查显示,垂直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平均为6.25^△;无1例出现手术过矫和并发症。结论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垂直斜度在15~28△的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术后观察其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度的变化.结果 47例患者治愈26例(55.32%),好转18例(38.30%),无效3例(6.38%),总有效率93.62%,平均矫正20.76△.术前18例无代偿头位者术后仍无代偿头位;术前29例有代偿头位,术后代偿头位消失20例(68.96%),好转7例(24.14%),无效2例(6.90%),总有效率93.10%.术后未出现手术过矫和术后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对于垂直斜视角在15~25△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9.
在麻痹性斜视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常合并代偿性头位,引起面部和颈锥的继发性畸形,因此早期手术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现将作者收治的29例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1.
12.
手术治疗上斜肌麻痹17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各种手术方法治疗上的斜肌麻痹(SOP)的疗效。方法:11年来用17种手术方法治疗SOP170例,对其中160例进行平均37个月的随访。结果:160例201次手术,平均每例1.26次。代偿头位、上伴肌迟动,V型斜视的消除和减轻分别为92/99(92.9%),147/152(96.7%),66/69(95.7%)。手术前后检查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近立体视,分别为65/118(55.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的矫正手术量。方法 :行双侧外直肌对称性后徙术共同性外斜视 74例 ,术前采用A/B型超声波测量眼轴。分为正常眼轴组 (眼轴长 2 2 75± 1 0 0mm)和长眼轴组 (眼轴长>2 3 75mm)。正常眼轴组按外直肌常规后徙量手术 ,长眼轴组按外直肌加大后徒量手术。结果 :近期随访(术后 1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7 50 % ,长眼轴组为 82 7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长期随访(术后≥ 6周 )正位率 ,正常眼轴组为 80 0 0 % ,长眼轴组为 76 92 %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对长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加大其外直肌后徙手术量 ,可获得与正常眼轴的共同性外斜视行常规外直肌后徙术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Harada-Ito术式治疗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arada-Ito术式的手术效果和优点。方法:11例单侧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原在位无明显垂直斜视,有明显的旋转斜视,对其行Harada-Ito术式。结果:所有患者做Harada-Ito术式后代偿头位均明显改善,歪头在10°之内。术后双眼向下注视位的内斜均明显好转。1例上斜肌止端异常的患儿术后出现下斜肌功能轻度减弱(-1),其余均未出现医源性Brown腱鞘综合征。结论:Harada-Ito术式手术效果显著,明显矫正旋转斜视和内斜视,不出现医源性Brown腱鞘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CSOP)的疗效,进一步明确各种术式的适用范围。 方法 对189例(222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根据术前检查设计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别行下斜肌断腱术(A组)、下斜肌部分切除术(B组)、下斜肌徙后术(C组)、健眼下直肌徙后术(D组)、下斜肌减弱联合直肌的手术(E组)、一眼下斜肌断腱术另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F组)、一眼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另一眼下斜肌延长术(G组)。结果 术后观察2~24个月,治愈167例(88.36%),好转22例(11.6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手术治疗CSOP疗效确切。手术方式的原则为减弱直接拮抗肌和/或配偶肌,加强麻痹肌。根据术前检查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减少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下斜肌亢进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眼科斜颈,下斜肌作用不同程度亢进。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两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行下斜肌转位术观察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术后第1周有4例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术前与术后第1周及术后2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3例仍为阳性,阳性率76.7%。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歪头试验有24例仍为阳性,阳性率80.0%。术后第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与术后2个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治疗显示了良好的效果。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44例(60只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和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观察对比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的眼球运动状况和垂直斜视度变化。[结果]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4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有1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术后2个月有2只眼下斜肌功能为+2级,5只眼下斜肌功能为+1级。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8±2.4^△;术后2个月平均为4.4±3.9^△。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组术后第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3.5±3.1^△;术后2个月平均为4.1±3.3^△。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部分切除术较标准下斜肌前转位术并没有显著增加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封利霞  陶黎明 《安徽医学》2009,30(8):873-874
目的探讨双上转肌麻痹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6例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8~20岁,均为自幼患病,单眼受累,麻痹眼存在假性上睑下垂,垂直斜度25~50△,2例合并有15~20△外斜视,2例存在代偿头位,下颏上举。3例行下直肌退后联合上直肌缩短,3例行内外直肌移位术,其中2例3个月后二期行下直肌退后术,合并存在的水平斜视同时矫正。术后眼位正,代偿头位及假性上睑下垂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可能是神经肌肉发育不良所致。根据麻痹特征选择手术方式,通常可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收治的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手术组(n=28)和分次手术组(n=11)。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眼位、V征治愈率、下斜肌亢进矫正率、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恢复第一眼位正位,且V征治愈数和下斜肌亢进矫正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的眼心反射、眼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炎症反应、结膜下大量出血、眼睑皮下血肿、球后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下斜肌转位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下斜肌亢进合并V型斜视的疗效不劣于常规分次手术,但可减少手术次数,避免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