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弱视的常见类型。此类弱视双眼视力相等或相近 ,没有物像融合障碍 ,故不引起脑中枢功能抑制 ,经配戴屈光矫正眼镜 +综合疗法 ,弱视治愈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因此配戴怎样一副矫正眼镜成为这类弱视治疗的关键。我科自 1 998年来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 1 82例 ,经散瞳检影以及TOPONKR - 81 0 0PA型电脑验光仪分析其屈光情况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检查对象  1 82名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351眼 ,其中男性 73名 1 38眼 ,女性 1 0 9名 2 1 3眼 ,年龄 3~ 1 2周岁。1 .2 屈光检查方法  1 82名儿童全部用 …  相似文献   

3.
对203例弱视,斜视作屈光不正分析,结果发现弱视儿童中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发生率高于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4.
杨秀章 《广东医学》1993,14(5):247-248
笔者于临床上发现老年人屈光不正的患病率甚高,但不少因误诊而未能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或者因屈光不正所致的头晕神疲等并发症久治不愈。为使临床各科重视老年人的屈光状况,避免误诊,特将42例老年屈光不正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儿童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是严重的眼病之一,发生率达2%~4%。为了今后更有效地开展儿童弱视、斜视的防治工作,进一步探讨弱视儿童的斜视、屈光不正的发生情况,现将1985年以来确诊为弱视的218例儿童436只眼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孙琪 《嘉兴医学》2000,16(4):223-225
目的:了解异常视力,预测今后儿童屈光度,采取防范措施。方法:对186例(372眼)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结果:大部分性质为复性远视散光占60.19%,程度以轻度远视最多占53.07%,弱视96眼,占屈光不正眼的31.07%。均按配镜原则戴镜,观察一年,远视、弱视眼100%不变或提高。结论:屈光不正重点应放在学龄前儿童,早防矫治是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综合治疗的效果,为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提供参考.方法对108例186眼3-13岁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常规散瞳验光配镜后结合光刷、光栅刺激、红闪、后像、精细目力训练、氦氖激光等综合治疗.结果116眼基本痊愈,矫正视力提高至0.9以上,占62.37%,59眼视力进步,占31.72%,11眼无效,占5.91%.总有效率94.09%.结论综合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显著,且低年龄组疗效好于高年龄组.  相似文献   

9.
10.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招志毅  陆华文 《广东医学》2006,27(7):1040-104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157例297只屈光不正性弱视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最多,为61.95%,其次为混合性散光,占17.51%;复性近视散光,占15.49%。单纯远视散光4.71%。单纯近视散光0.34%。从弱视程度来看,轻度弱视155眼,占52.19%;中度弱视125眼,占42.09%,重度弱视17眼,占5.72%。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62±0.52)D。混合散光柱镜平均度数为(2.30±0.61)D。柱镜度≤ 2.00 D,球面镜度数> 6.00 D以及柱镜度> 2.00 D,球面镜度数> 3.00 D的复性远视散光容易引起重度弱视;球面镜度数在-6.00 D以上的复性近视散光亦容易引起重度弱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知觉性斜视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根据不同病情采取手术治疗,弱视训练及配戴三棱镜。结果:手术的29例眼位正,1例术后配戴三棱镜矫正眼位,1例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经弱视训练视力改善后矫正眼位,24例无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及早发现各种引起知觉斜视的病因预以治疗,以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屈光矫正治疗儿童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2例(204只眼)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进行屈光矫正,而不进行弱视训练。戴镜后每3个月复诊一次,随访12个月后,进步201只眼(98.53%),基本治愈175只眼(85.78%),无效3只眼(1.47%)。仞次戴镜和复诊时各个时间点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观察时间点间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单纯屈光矫正治疗轻度屈光不正性弱视方法简单易行、虬效快、患儿依从性好、效果确切,且治疗费用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发病情况及斜视、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生概况,为下一步预防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眼科门诊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屈光不正、斜视及弱视在3-12岁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类记录。结果:屈光不正儿童以3-5岁的发病率最高,较6-8岁、9-12岁者有明显差异,患儿近视的发生率较远视、散光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门诊儿童以内斜视为主,且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P<0.05,但年龄、性别对两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眼科门诊3-12岁的儿童中,3-5岁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好发年龄,其类型以近视为主,内斜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包头市119所11421例3至7岁幼儿体检,了解包头市幼儿屈光状态及斜弱视构成比例。方法:对于119所幼儿园实施免费体检,采用对数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于视力低于0.8患儿行0.5%~1%阿托品滴眼,1滴/次,3次/d,第4 d行剪影验光,同时每位幼儿行同视机检查及裂隙灯检查。结果:本次调查3~7岁儿童弱视发病率4.7%,斜视发病率为2.3%。结论:包头市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发病率与国内其余地区相似。  相似文献   

15.
吴西西 《广西医学》2003,25(10):1878-1879
目的:探索LASIK手术治疗屈光参差后对斜视的影响。方法:用美国VISX准分子激光为25倒屈光参差患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有2例外斜患较术前斜视度数减少5^△,1例患术后增加7^△。结论:LASIK治疗屈光参差后对斜视无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林香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597-2598
目的分析视疲劳患者的临床表现、职业、学历以及眼科检查结果,总结视疲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视疲劳患者,对其进行相关检查与对症治疗,同时分析总结其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以学生、文字工作者、精细操作者及视频显示终端(DVT)视受者为主。眼常规检查中,结膜炎(95.0%)、睑缘炎(61.0%)的检查率位列前两位。视疲劳中轻度51例(51.0%),中度32例(32.0%),重度17例(17.0%)。屈光异常及斜视检出率分别为82.0%和49.0%。结论视疲劳的产生与用眼过度、方式不当、屈光不正、斜视以及眼病等诸多因素相关,掌握一定的用眼保健知识和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对于防治视疲劳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斜视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显微手术治疗斜视48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24例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对乙组24例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甲组和乙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甲组护理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斜视的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Lasik治疗屈光不正术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Lasik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应用Schwind Supratome微型角膜切开刀和Lasersight LSX型准分子激光对232例448眼行Lasik手术。结果:并发症有游离角膜瓣2眼(0.45%),角膜瓣形成不全4眼(0.9%),结膜下出血195眼(43.53%),角膜血管翳出血9眼(2%),角膜瓣位置信离4眼(0.9%),薄角膜瓣2眼(0.45%),角膜层间异物残留18眼(4.01%)。结论:Lasik治疗屈光不正安全有效,手术技巧提高和熟练掌握机器的性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和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西宁地区1 648名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宁学龄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门诊就诊的1 648名3-6岁视力低常儿童进行视力、眼位检查、问卷调查表等分析。结果本调查西宁学龄前儿童中弱视患病率4.48%,3岁组10例(3.49%),4岁组16例(2.31%),5岁组23例(5.02%),6岁组25例(11.79%),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发病率1.82%(30例),其中调节性内斜视11例(37%),间歇性外斜视18例(60%),麻痹性斜视1例(3%)。结论屈光不正是学龄前儿童斜、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看电视距离较近、时间过长,斜眼歪头的视物习惯、偏食、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斜视手术前后泪膜的变化,分析其对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3例(203眼)斜视患者分为A组(98例,手术眼行单条眼外肌手术)和B组(105例,手术眼行2条或3条眼外肌手术),分别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3d、1周、2周、4周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的各项泪膜功能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手术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SIt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BUT在术后3d时明显缩短,直至术后2周时恢复正常;角膜荧光素评分则在术后3d时明显升高,但于术后l周检查时已下降至术前状态。B组患者BUT在术后3d时明显缩短,直至术后4周时恢复正常;角膜荧光素评分则在术后3d时明显升高,于术后2周检查时才下降至术前状态。结论减少单眼手术操作,缩短单眼手术时间,可减少手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