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筛选 Gz反复暴露后大鼠心脏组织特异性应激基因。方法采用动物离心机处理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实验组G值为 10Gz,增长率为1G/s。峰值持续3min,共做3次,两次间歇30min.对照组动物在离心机经历类似实验步骤,所承受的G值为 1Gz;反复暴露后1h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心脏组织总RNA,分离纯化poly A RNA,与Atlas Rat Stress Array膜杂交。并用半定量RT—PCR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特异性鉴定。结果得到1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个在 Gz反复暴露后大鼠心脏组织中表达上调,2个表达下调,选取热休克蛋白70、P21和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作为候选基因,经半定量RT—PCR得到特异性验证,P21和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水平升高,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下降。结论应用Atlas Rat Stress Array杂交技术可以发现与 Gz反复暴露相关的特异性应激基因,为 Gz反复暴露对心脏组织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Gz重复暴露大鼠脑应激基因表达谱的cDNA微阵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 Gz重复暴露大鼠脑应激基因表达谱,探讨 Gz引起脑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 Gz重复处理组,对照组大鼠G值为 1 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 10 Gz/1 min(两次间隔30min)作用,于暴露后6h处死大鼠取脑。分别从 Gz处理组和对照组大鼠脑中提取总RNA,用α-^32P dATP逆转录标记作为探针。将合成的2种cDNA探针分别与具有207个濡激基因的cDNA微阵列杂交,灰度扫描后分析两者表达谱差异。结果 有15个应激基因在 Gz处理组表达升高。结论 Gz重复暴露可引起脑组织中多个基因表达变化,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是脑损伤在基因水平上的表现,而cDAN微阵列是一种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平+GZ暴露后飞行员心脏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水平 Gz 暴露及高G训练对人体心脏功能的后效应。 方法 2 4名歼击机飞行员接受基础 Gz 耐力测查 (最高暴露于 4 2 5~ 4 5Gz)、 7 0Gz 或 8 0Gz 高G训练 ,观察 Gz 暴露后 2h心电图、心脏彩超和次日心肌酶 (AST、LDH、CK)的变化。 结果 接受基础 Gz 耐力测查和 7 0Gz 高G训练后 2h的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心脏彩超检查示 :基础 Gz 耐力测查后 2h ,升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内径、左心房和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均减小 (P <0 0 5或P <0 0 1 ) ;采取抗荷措施进行 7 0Gz 高G训练后 2h ,这种变化无明显加重或有减轻趋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差值、收缩末内径差值和射血分数 Gz 暴露后无明显变化。接受 8 0Gz高G训练后次日 ,血液中心肌酶无明显升高。 结论 较高水平的 Gz 暴露可在短时间内对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造成轻度不利影响 ,但左心室泵血功能和心电图无明显变化。在高G训练中采取抗荷措施对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大小的 Gz暴露对大鼠脑皮层HSP70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 Gz暴露致脑损伤的机理。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2Gz暴露组, 6Gz暴露组, 10Gz暴露组,各组在 Gz暴露后的5h、10h、1d、2d、4d处死,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大鼠脑皮层HSP70mRNA表达情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三个 Gz暴露组,HSP70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 Gz暴露后5h,HSP70mRNA表达水平开始增加,10h达峰值,4d时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没有这一变化趋势.不同 Gz值之间的比较表明, 6Gz组HSP70mRNA表达水平最高,且分布较广泛, 10Gz组最低,且分布较局限,主要位于靠近颅底部的皮层中。结论 Gz暴露对大鼠脑皮层HSP70mRNA表达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G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胶质细胞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Gz重复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5只)、+4Gz锻炼组(15只)、+4Gz锻炼后再暴露于 10Gz组(15只)及单次+10Gz暴露组(5只)。各组暴露后2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4Gz/3min暴露1次、3次和5次后(两次之间间隔24h),GFAP阳性细胞数由少至多,以细小型为主;单次+10Gz暴露后,GFAP阳性反应较强,肥大型在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最多,在顶叶皮层和海马较少;+4Gz分别暴露1次、3次和5次后再暴露于+10Gz,肥大型在各脑区逐渐减少,在顶叶皮层和海马逐渐消失,代之以细小型。结论 低G值反复暴露后再暴露于高G值对脑的保护作用,与其能减少肥大、肿胀和损伤的GFAP阳性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GZ重复暴露对大鼠心肌组织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GZ作用后,大鼠心肌组织内内皮素-1(ET-1)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RNA表达变化。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0GZ/3min(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和24h处死大鼠取心,提取总RNA,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ET-1和eNOSmRNA表达水平。结果+GZ暴露后30min和6h大鼠心肌组织ET-1mRNA明显升高,eNOSmRNA明显降低,但24h时均恢复正常。结论+GZ暴露可使大鼠心肌组织内ET-1和eNOSmRNA表达发生改变,其在心肌损伤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7.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Z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GZ引起脑损害的分子机制,为+GZ防护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0GZ/3min(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和24h处死大鼠取脑,提取总RNA,用建立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mRN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30min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mRNA明显升高,分别是对照组的2.8倍和1.5倍,但6h和24h时恢复正常。结论+GZ重复暴露可诱发大鼠脑组织c-fos和c-junmRNA的表达,这种表达快速且短暂,在+GZ所致脑损害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10Gz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的消减cDNA文库。方法本实验用SD大鼠,分别提取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总RNA,并分离纯化mRNA,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离+10GI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eDNA片段并建立消减eDNA文库;利用PCR对随机挑选的75个白色菌落进行插入片段的验证,对其中70个克隆进行eDNA斑点杂交验证。结果所构建的eDNA文库扩增后包含约400个白色克隆和100个兰色克隆,随机挑选75个白色克隆入质粒载体后共获得70个阳性克隆。结论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10Gz重复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消减eDNA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脑损伤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cl-2、p53在模拟飞船应急返回时高+Gx作用致大鼠脑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15 Gx组、7 d模拟失重组、7 d模拟失重后再+15 Gx组,每组10只.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承受+Gx作用后,灌注取脑,固定包埋,做石腊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顶叶皮层相关基因bcl-2和 p53表达的变化. 结果 +15 Gx暴露后1 d可见bcl-2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加,在暴露后3 d改变明显;7 d模拟失重组大鼠在暴露后1 d可见bcl-2表达减少,p53表达增加;模拟失重后再+15 Gx组在暴露后1 d可见上述bcl-2、 p53表达的变化,在暴露后3 d改变最明显,变化比+15 Gx组或模拟失重组均明显. 结论 +15 Gx/180 s暴露可引起大鼠海马和顶叶皮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变化;7 d模拟失重可加重+Gx引起的大鼠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Gz暴露后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变化,为 Gz防护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 5Gz及 10Gz暴露后30min及6h五组,每组6只。分别于暴露后30min和6h后处死大鼠取血及心脏、肺组织,测定血浆NO、ET-1、ADM含量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方法检测心脏、肺组织eNOSmRNA表达水平。结果 Gz暴露后大鼠血浆中NO、ADM含量及心脏和肺组织eNOS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血浆中ET-1含量显著减低。结论 Gz暴露后大鼠NO、ET-1、ADM出现抗损伤代偿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持续1周的+Gz重复暴露后大鼠心室肌形态学的改变。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Gz组和+10Gz组,每组8只。+6Gz组和+10Gz组大鼠分别暴露于+6Gz/3min和+10Gz/3min,1次/d,共1周;分别于末次暴露后即刻、1d取心室肌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HE染色心室肌无明显变化。电镜下可见,+6Gz重复暴露后心室肌肌丝排列基本整齐,肌浆网轻度扩张,细胞连接扩大,间质水肿,微血管扩张;+10Gz重复暴露后心室肌细胞水肿,核内异染色质边集,肌浆网明显扩张,线粒体反应性增生,空泡化,闰盘连接完全破坏。重复暴露后1d较即刻心室肌超微结构变化更明显。结论+6Gz/3min重复暴露1周可引起大鼠心室肌超微结构轻微改变,而+10Gz/3min重复暴露1周可造成大鼠心室肌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2.
低G重复暴露对大鼠脑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低G重复暴露的预适应作用,来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以探讨预刺激的适宜强度。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和+4Gz重复暴露(+4Gz/3min,3次/d)1d、3d和5d组(每组25只),分别于暴露后6h、1d、2d、4d和6d处死取脑,做冰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实验组+4Gz/3min重复暴露后HSP70在皮层、海马、丘脑和丘脑下部等部位的表达均有明显的时相特点。暴露后6h各部位均有轻中度的HSP70阳性反应,暴露后1d表达至峰值,2-3d后开始明显减弱。从表达部位看,HSP70阳性反应在顶叶皮层、梨状皮层和丘脑下部表达较强,丘脑次之,海马较弱。各组HSP70表达峰值呈均在暴露后1d,但暴露1d组2d后强度明显减弱,而暴露3-5d组在2d后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即除海马外,各脑区在暴露后第6天仍有较高的表达,均未恢复至正常对照水平。结论 多天低G重复暴露诱导的HSP70表达较1d重复暴露组的表达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Gz重复暴露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反复高+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mRNA表达变化。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24h和48h五组,每组4只,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4Gz/45s(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露后30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4Gz/45s(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 相似文献
14.
重复高+GZ应激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研究重复高+Gz应激对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建立高+Gz致心肌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1Gz组、+10Gz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1Gz组:+1Gz暴露5min/d,3d/周,共3周;+10Gz组:+10Gz暴露30s/次,5次/d,3d/周,共3周;对照组不爱加速度作用。实验组大鼠于末次+Gz实验后次日断头处死,迅速从每鼠左室心尖部切取5小块心肌组织,常规透射电镜制样、观察。结果:+1Gz组心肌结构无明显病变,与对照组接近。+10Gz组心肌细胞基质水肿,肌原纤维离散,线粒体变性,闰盘结构解离。间质血管内皮水肿,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附壁。结论:重复高+Gz应激可致明显的大鼠心肌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用mRNA差异显示法筛选和鉴定反复高GZ暴露大鼠脑损伤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和鉴定反复高Gz暴露大鼠脑损伤相关基因。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4组,每组4只。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4Gz/45s(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和24h处死大鼠取脑,提取总RNA。取对照组和+Gz暴露后6h组大鼠脑总RNA,用mRNA差异显示(DDPCR)的方法,筛选+Gz暴露大鼠脑差异表达基因。用3组锚定引物和6组随机引物作不同组合进行PCR扩增。用Slot blot方法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对照组和+Gz暴露后30min、6h和24h组大鼠脑中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经斑点杂交进一步筛选,克隆了3个强阳性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与Genebank等数据库进行同源比较,没 相似文献
16.
不同+Gz重复暴露下大鼠不同脑区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 Gz重复暴露后,大鼠不同脑区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强度和时程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正加速度致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2Gz、 6Gz和 10Gz暴露组。分别在暴露后6h、1d、2d、4d和6d处死取脑,利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在鼠脑不同部位的表达。及脑神经元形态学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G2重复暴露可诱导HSP70的表达。其表达强度,持续时间和部位随G值而异。低G值( 2Gz)下,表达强度弱,持续时间短,但范围较广;高G值( 10Gz)下,表达仅局限在下丘脑和梨状皮层等部位。呈中等强度反应;中等强度G值( 6Gz)下,表达范围广(在皮层、海马、丘脑等部位均有HSP70较强反应),持续时间长。结论 6Gz诱导的HSP70表达最强,持续时间最长。为研究热休克蛋白对正加速度致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cDNA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表达差异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差异表达基因,揭示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2组的70~90天的SD大鼠:第1组(n=3)为接受常规饲养的正常对照组;第2组(n=3)为实验组:尾静脉注射65mg/kg链脲菌素(STZ),构建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组大鼠动物模型。于妊娠第12天取出各组胚胎,解剖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管缺陷形态学判定。提取卵黄囊细胞的mRNA,以cDNA基因芯片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对实验组及正常对照组卵黄囊细胞的1200个基因进行比较,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79条,其中42条表达上调基因(包括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HSP70、glucose-transporter 3等),37条表达下调基因(包括phospholipase A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 receptor等)。结论揭示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诱发胚胎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先天性神经管缺陷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