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古代文献整理和现代研究进展两方面,对中风先兆证的病名、症状、病机、治疗及与中风病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述,通过对中风先兆证的初步探讨,提示其对中风预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据相关文献报道[1],目前中风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的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中风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我国现存中风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大概有80%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我国近年来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缺血性中风却明显上升[2-3]。中风先兆作为中风发生前的预警信号,也就成为预防中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风先兆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系指中风病发生前间断出现的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瞤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状.本症多发生于体质肥胖且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高血脂症、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颈椎病等.由于中风先兆开始并不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又短,很容易被医者病者忽视.所以,有效地控制中风先兆是预防脑中风发生的根本措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脑中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对证候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即是突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皆属此类论述,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本病属昏瞀猝仆之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除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孙氏所述的中风是从广义角度去认识的风病。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对中风的临床症状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中风之症,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  相似文献   

5.
中风先兆是指预示有卒发中风可能的临床征象。中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而中风先兆防治对于控制或截断病情向卒发中风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据有关文献,就中风先兆及其防治作如下概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某些参考。一、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预报和诊断中风先兆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说: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有中风之患。”元·朱丹溪说:“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说:“中年人但觉大拇指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清·李用粹  相似文献   

6.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相当于中医学的"中风先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为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物昏瞀。随着近年来TIA进展为脑卒中(中风)概率的升高,及早发现及干预治疗TIA也越发受到重视。医学界已将TIA认为是脑卒中(中风),尤其是缺  相似文献   

7.
中风是脑部特定区域血流障碍,表现为神经系统功能缺陷。明显且易于识别的神经功能缺陷包括:身体一侧乏力或麻痹、言语障碍、感觉丧失和运动协调功能丧失。血流障碍可能由于栓塞(缺血性中风)或脑部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中风)所致。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只是上述症状和体征暂时发生,且只持续几分钟,约10%的中风患者有TIA先兆,其中约30%~36%将发生中风。TIA 是极其重要的中风预报症状。 对中风病人使用组织型血浆酶原激活剂(t-PA)治疗《急性中风的溶栓治疗指南》已于 1996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中…  相似文献   

8.
宋莹慧  陈眉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152-1152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复发率高,而且愈发愈重,且病死率、致残率高。因此,对中风病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临床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两类,本描述以后为主。本院于1998年8月至2006年1月对352例临床诊断为中风先兆症患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并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辩证论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病又称卒中 ,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关于中风病的记载 ,始见于《内经》 ,此后《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病的病因、脉证等进行了专门论述 ,至清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中风病证治理论。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1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 ,多从“外因”立论 ,金元以后 ,则以“内因”为主。《内经》中对中风病的记载较多 ,提出“内虚邪中”的外因论。《灵枢·刺节真邪》指出“虚…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1-133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中风亦称中风先兆,即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一般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均涉及相同的某动脉供应的脑供应的脑功能区。小中风的记载,祖国医学《素问·调经论》曰:“气血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景岳全书·杂证谟》“卒例而不醒者,人必谓之中风中痰。不知忽止者,以气血未败,故旋见而旋止,即小中风也。”清代王清任在他的《医林改错》中,则更为详细…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属于西医的脑血管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中风病所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比其他任何一种疾病都要严重,同时它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相当沉重的。据2000年美国国家卒中协会报道,每年约40万美国人发生脑梗死,每年约718亿美元用于治疗脑梗死。中风病恢复期是指发病后半个月至半年的一段时间。病人进入中风恢复期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一时期是中风病恢复的关键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反之,当病程进人中风后遗症期,若想取得治疗进展则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是严重威胁生命 ,影响生存质量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始终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中风手足肿胀是中风病康复领域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我科近 1 0年临床综合治疗中风后手足肿胀患者 2 50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遵照 1 986年中医内科协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并有影像资料证实。 2 50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其中缺血性中风 1 6 0例 ,占 6 4 % ;出血性中风 90例 ,占 36 %。缺血性中风患者多系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或深穿支梗死 ;出血性中风患者多系基底节…  相似文献   

14.
续命汤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续命汤乃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的代表方 ,其方源主要为小续命汤 (《千金要方》)和《古今录验》续命汤 (《金匮要略》)。由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 ,后世诚如《医方集解》谓 :“内虚邪中 ,时人罕用。”但因以上两方对中风病有确凿的临床疗效 ,识者亦时有应用 ,尤其近几年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均有深入 ,显示其是治疗中风急症很有前途的有效名方 ,现试作阐述。1 治疗学机制的传统认识《医学正传》从“内虚邪中”析方 ,蕴含了中风急症宜“标本兼治”的思想。其谓“故本方用附子 ,以其禀雄壮之资 ,而有斩关夺将之势 ,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 ,以追…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分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因其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寻找有效的救治措施,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在药物的选择上,除降低颅压等对症治疗外,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措施。我院自2000年1月~2002年11月应用化痰通腑、活血化瘀法治疗68例出血性中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诊疗脑梗塞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梗塞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梗塞在中医学中应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人和完善的过程。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证的记载很多,如卒中昏迷期归为“仆击”、“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归为“偏风”、“偏枯”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60例急性中风患者病史因素与临床证候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高血压、中风先兆等危险因素的警惕和预防是急性中风防治的重中之重;临床中医辨证中以痰证最为多见,急性中风以痰为根本.情志护理,积极治疗和监测高血压病,防止其向急性中风的进一步演变;饮食护理,除痰固本,减少患者急性中风危险暴露因素;整体护理,全方位、系统化、连续性护理等是本病证施护重点对策,在中风病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风的病证转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相对的特殊性,了解中风的病证转归规律对防治中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我们通过对128例中风患者病证转归特点的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防治的依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128中风患者均为本院1995~1997年的住院病例。...  相似文献   

19.
32例中风病的临床及CT分析赵国栋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管病变造成脑组织损害。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属出血性脑卒中,而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则属缺血性脑卒中。在祖国医学中,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  相似文献   

20.
辨证治疗中风病的体会黄启金,邬左莉中风病又名卒中,是一种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疾病。1985年8月~1990年8月,我们对356例中风患者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治疗,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356例中男217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