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末在武汉发现了我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滥食野生动物因可能是导致疫情暴发的诱因,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引发国民热议,“馨饪之邪”是不合理饮食的古称,“食伤脾胃”是“馨饪之邪”致病的原因,任何与脾胃相关的疾病都离不开“馨饪之邪”的影响,而重视脾胃功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重点,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馨饪之邪”的探讨来对现今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晓燕  刘月  王艳杰 《吉林中医药》2014,(10):1038-1040
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积淀,提出慢性肾衰竭,顽固缠绵,脏腑虚衰,变证丛生,是"毒邪"深伏久滞、广泛内损、兼夹依附、暴戾酷烈等特性的体现;其病机为内毒深伏,肾络受损;湿毒、瘀毒是其顽恶难愈,迁延反复之关键;从解毒、排毒、抗毒三法论治,强调"审因论治"以解毒;药浴、利尿、通腑、敷脐以排毒;健脾补肾以抗毒,尤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全方位、多途径祛毒外出,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慢性肾脏病中,"浊邪"主要指浊阴之类,具有流动性、污秽性和有害性,如饮、水、痰、湿以及部分瘀血(血行缓慢之瘀血),可称水浊、痰浊、湿浊、饮浊、瘀浊。当多种并存时,常常概称为"浊邪"。对于"浊邪"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对其的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及根本性治疗措施。中药复方在治疗慢性肾脏病脂质代谢紊乱具有多靶点、多向性、多层面等优势,且副作用较小,价格较低,但中药药物间的协同降脂效应及单味药有效降脂成分、作用机理研究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关于血液病的发病原因,现代医学尚定无论,中医学结合血液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毒"邪致病说,现将"毒"邪在常见血液系统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如下,以期对血液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心为神明之主,心包络代其行令而受邪,故在温病中邪气作用于人体所致心经之病变与心包络之变动最为显著的影响体现在神明之变,故多以神昏、神志异常为其主要的征象。邪入心包络与心经热邪二者虽有相似的病机和相同的临床证候,但亦有不同之处。中医讲求审症求因、辨证论治,故其治法也不唯一。  相似文献   

6.
"毒邪"作为特殊的病因病机理论近年来受到中医药学术界高度关注,文章客观分析该理论被聚焦的原因,并通过查找文献揭示分歧点及提出疑问与思考,归纳出当前关于毒邪理论,业界尚有分歧,该理论与临床有脱节的倾向且研究方向有一定的片面性,故认为毒邪理论需要健康理性发展,并对未来研究工作重点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7.
“先安未受邪之地”一语,出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原文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  相似文献   

8.
<正>在温病的治疗中,“引邪深入”历来被奉为戒律。所谓“引邪深入”,是病在卫分,用了气分药或血分药,会把病邪自卫分引入气分或血分,出现气分证或血分证;或者是病在气分,用了营血药,会把病邪引入营血,出现营血证;或者是病在营分,用了血分药,会把病邪引入血分,出现血分证。因而“引邪深入”成为治疗湿病之戒。对此,温病学家都非常重视,例如,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五条云:“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  相似文献   

9.
<正>“■饪”■气”二词,先后见于《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第一”,及“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前篇:“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后篇;“病有积,有聚,有■气……。■气者,胁下痛,按之财愈,复发为■气。”《医宗金鉴》[按]云:“字典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故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故邪"的概念,分析了"故邪"的"留而未发"、"因加而发"、"病似鬼神而非鬼神"、"可祝而已"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说“邪”     
邪,乃一多音多义字,古籍中应用甚多;《内经》中用法亦同,但其中之组词更灵活多样。对“邪”宇及其多变的组词的分析、探索,可得知《内经》认为疾病的原因是“邪”,完全摆脱了鬼怪为患、天谴神罚、祖宗作祟之类的概念了。 一、古籍中“邪”字义 1.音斜,亦作■。《说文通训定声》:“邪,假借为■。”《广韵》:“邪,不正也。”《新书·道术》:“方正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故《论语》曰:“思无邪。”《书经·大禹谟》:“去邪勿疑。”循着这种含义,又指四时不正之气,能伤人致病者。如《急就篇》:“灸刺和药逐去邪。”《广韵…  相似文献   

12.
刘锋  陈钢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93-194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中“虚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虚邪”概念,指出虚邪入侵的前提是正虚,且虚邪致病力强,病变多端,应该从时间、方位、扶正等方面避免其伤害.  相似文献   

13.
14.
说“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邪伏膜原”与达原饮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伏膜原”是温病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和现象,多见于湿温病初期。有关“邪伏膜原”的提法,首见于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中.吴氏提示了9种传变的理论构思和开达膜原以驱邪的治则要义,并创立了达原饮方,揭示了温病与伤寒的证治鉴别。清代湿病学日趋完善,后世医家不断深入研究“邪伏膜原”理论,以及达原饮的配伍原理和临床运用。但由于某些医家持否定意见,对吴氏所论褒贬不一,造成后世习医者难以适从,影响了达原饮的正常运用和推广。本文针对膜原的概念、邪伏膜原的机理与类似证的鉴别,以及达原饮的运用要点谈几点个人…  相似文献   

17.
毒邪与广义之邪辨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蕾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9):515-517
认为毒邪与一般意义的邪涵义不同 ,所导致的病机变化也有明显差异。正确界定毒邪的概念 ,对于临床上祛邪法与解毒法的正确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正邪”、“虚邪”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谈起:  相似文献   

19.
孙志贤,中医主任医师,长期研习温病学,对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理论有独到见解,并自拟利咽汤和通鼻饮,在临床应用中颇为实用。孙志贤主任医师的理论旨在证明既病防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溯本求源,从《黄帝内经》"邪"字着手,对其中有关"邪"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挖掘,探讨了《黄帝内经》"邪"概念的学术内涵和中医邪气理论产生的本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