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比较38例正常糖调节及39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个体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提示,血糖波动幅度应成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应用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s)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方法 40例T2DM患者(HbA1 c>7.0%)在胰岛素联用OADs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血糖波动的变化. 结果 加用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HbA1c[(8.21±2.65)% vs(7.16±0.8)%]、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3.98±0.52) vs(1.52±0.27) 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1.29±0.34)vs(0.45±0.13) mmol/L]下降(P<0.05);FC-P[(1.16±0.75) vs(2.87±1.02)ng/ml]、2 hC-P[(2.28±1.23)vs(4.16±0.98) ng/ml]及HOMA-β[(3.6±0.7)vs(4.8±0.9)]升高(P<0.05). 结论 对于胰岛素联合OADs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利拉鲁肽可有效降糖、平稳降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疗效. 方法 选取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32例,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血糖漂移水平、血糖曲线下面积(AUCPG)和低血糖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治疗后BMI[(27.25±2.32)vs(26.50±2.30)kg/m2]、SBP[(137.22±17.42)vs (126.55±10.08) mmHg]、DBP[(85.00±9.54)vs(78.22±6.45) mmHg]、FPG[(10.19±2.99)vs(6.52±1.24)mmol/L]、2 hPG[(15.61±4.37)vs(10.51±1.36) mmol/L]、HbA1c[(8.57±1.64)%vs(7.26±1.11)%]、TC[(5.11±1.51)vs(4.19±0.48) mmol/L]、LDL-C[(3.13±0.73)vs(2.55±0.64)mmol/L]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79±1.98)vs(2.60±1.63)]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FC-P[(2.72±1.57)vs(4.73±2.39) ng/ml]、2 hC-P[(6.93±2.20) vs(13.33±3.39) ng/ml]和HDL-C[(1.00±0.27)vs(1.21±0.19) mmol/L]较治疗前上升(P<0.01).CGMS结果显示,治疗后血糖平均值[(7.90±0.33)vs(6.90±0.10) mmol/L]、血糖漂移系数[(1.87±0.25)vs(1.07±0.11)]、血糖漂移最大幅度[(8.22±1.69)vs(1.22±0.69)mmol/L]、血糖>7.8 mmol/L AUCpG[(27.46±6.20)vs (17.46±2.30)]及血糖>11.1 mmol/L AUCPG[(6.20±3.52)vs(2.02±0.25)]、低血糖发生率(45.45%vs3.12%)较治疗前降低(P<0.01). 结论 地特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可有效降低患者BMI、血压、血糖、血脂、HOMA-IR和血糖漂移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果糖及木糖醇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稳定期T2DM患者22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在第1、2、3天9:00~11:00分别匀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0ml、5% 果糖注射液200ml或10%木糖醇注射液100ml.同时用CGMS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比较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生理盐水组、果糖组及木糖醇组的血糖最高值分别为(10.47±2.45)mmol/L、(9.74±2.03)mmol/L和(10.06±1.49)mmol/L、血糖最低值分别为(5.26±1.69)mmol/L、(5.75±1.73)mmol/L和(5.55±1.40)mmol/L、波动最大幅度分别为(5.22±2.36)mmol/L、(3.98±2.57)mmol/L和(4.51±2.10)mmol/L、血糖标准差为别为(1.66±0.62)、(1.48±0.66)和(1.59±0.60),血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429.16±340.79)mmol·min·L-1,(1410.82±290.47)mmol·min·L-1和(1449.25±192.28)mmol·min·L-1.三组间血糖最高值、最低值、波动最大幅度、标准差及血糖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短期静滴果糖及木糖醇注射液对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比较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瑞格列奈(10例)和优降糖(10例)治疗4周后血糖谱的差异。结果显示,与优降糖组相比,瑞格列奈组治疗后平均血糖、餐后血糖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晨3点血糖下降幅度较小(P均〈0.05),从而使24h血糖波动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该中心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标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系统(CGMS)显示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结果 CGMS显示,实验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及标准差、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显示,平均血糖水平与HBAIC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与HBAIC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有助于准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变化,其显示的日内及日间的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波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该中心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标记为实验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检测系统(CGMS)显示的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结果 CGMS显示,实验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及标准差、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显示,平均血糖水平与HBAIC呈正相关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平均差与HBAIC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有助于准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日内及日间血糖的波动变化,其显示的日内及日间的血糖血糖波动幅度可以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是否达标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CGMS)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指法测血糖,而实验组采用CGMS,然后根据相应监测结果分别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异常波动的控制效果,并监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 h血糖(2 h PG)、平均血糖水平(MB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1c、2 h PBG、MBG、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标准差(SD)、日间平均血糖异常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在FBG、Hb A1c、2 h PG、MBG、AUC、SD、MAGE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GMS较常规血糖监测在改善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对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30例,采用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15d,第10天后不再调整胰岛素剂量,第13天晨起开始口服沙格列汀,第11~15天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比较第11~12天和第14~15天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10.0 mmol/L的时间百分率(PT10.0)、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率(PT3.9)的变化. 结果 与口服沙格列汀前相比,口服沙格列汀后MAGE [(5.28±1.44)vs(3.27±0.76)mmol/L,P<0.01]、SDBG[(2.43±0.50)vs(1.79±0.45) mmol/L,P<0.01]、MBG[(8.05±1.01) vs (6.94±0.72) mmol/L,P<0.01]、LAGE[(8.91±1.57) vs(6.77±1.13)mmol/L,P<0.01]、PT10.0[(11.69±4.18)%vs (4.03±2.50)%,P<0.01]下降,PT3.9[(4.07±3.00)%vs (4.72±2.66)%,P>0.05]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沙格列汀联合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可改善胰岛功能较差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且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评价不同磺脲类药物控制新发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波动的作用特征,对比其胰岛素促泌作用模式的差异,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病程小于1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磺脲类药物干预1个月:格列喹酮组16例(60mg/早,30mg/晚),格列齐特组13例(80mg/早,80mg/晚),格列苯脲组11例(2.5mg/早,2.5mg/晚)。各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后均行动态血糖监测(CGMS)和葡萄糖耐量一胰岛素释放试验(OGTF-IRT,分别在服糖前30、0min、糖负荷后15、30、45、60、120和180rain留取静脉血标本),同时采集空腹血送检各项代谢指标;对比干预前后血糖波动和胰岛素分泌特征的变化,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格列喹酮和格列奇特组干预后果糖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17.5%和14.8%[分别为(257±49)、(212±40)μmol/L;(2374-52)、(202±31)Ixmol/L;t=2.098、2.052,均P〈0.05];干预后3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3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均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5),其中格列喹酮组和格列奇特组干预后MAGE降幅(分别为42.2%、36.6%)明显优于格列苯脲组的27.0%(分别为6.6±2.3,3.8±2.0;7.0±2.3,4.4±1.6;6.44-1.2,4.74-1.8;t=3.977、2.349、2.977,均P〈0.05);干预后格列喹酮组和格列奇特组的血糖谱曲线相对平稳,血糖波动特征类似;格列苯脲组清晨空腹血糖偏低,而早餐后、晚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强于其他2组,血糖曲线显著分离;格列喹酮干预后胰岛素分泌速率分别在30和60min达峰,120min降至基线水平;格列奇特与之非常类似;格列苯脲组胰岛素分泌速率达峰时间延迟,峰值更高,高胰岛素血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MAGE与糖负荷后45、60min胰岛素分泌速率显著相关(r=-0.342、-0.386,均P〈0.05)。结论格列喹酮和格列奇特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改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与其刺激胰岛β细胞快速双峰分泌胰岛素的拟生理促泌模式有关;格列苯脲低血糖发生风险相对较大,与其强而持久的促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动态监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的细节及波动趋势。 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40 例新诊断、未经干预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连续71(43~90)小时的血糖监测。 结果 CGMS所测的血糖值与血浆血糖值及指端血糖值均呈显著正相关(r=0.92, r=0.93, P均<0.001)。患者一天中血糖较高的时间段为早餐后2 h及中、晚餐后3 h。6 am~< 11 am是血糖高峰最集中(52.5%)的时间段,而62.5%的血糖低谷值出现在1 am~ <6 am。血糖>7 8 及11.1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96(37~100)%和62(8~100)%。血糖>7.8 及11.1 mmol/L的时间百分比与HbA1c(9.8%±1.9%)均呈显著正相关(r=0.74, r=0.76,P均<0 001)。 结论 动态血糖监测能较详细地显示T2DM患者血糖水平波动的特征,对拟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 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结果 显示,夜间低血糖多发生在22:00~2:00,与平均血糖及晚餐后3 h血糖负相关,晚餐后3 h血糖4.7 mmoL/L时发生夜间低血糖几率达50%.  相似文献   

14.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每例记录48-72 h,共计完整记录220 d。以睡前血糖≤4.4 mmol/L,≤5.0 mmoL/L,≤5.6 mmol/L,≤6.1 mmol/L,≤6.7 mmol/L,≤7.2 mmol/L,评估这些患者的夜间低血糖(《2.8 mmol/L)的发生情况。26例患者39夜发生夜间低血糖,他们的睡前血糖为(4.4±2.6)mmol/L(2.2-12.6 mmoL/L)。在睡前血糖≤6.7 mmol/L时ROC曲线下面积达最大值(0.359±0.046),其阳性预测值25.0%,阴性预测值91.7%。CGMS是诊断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按1∶1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组(试验组,75例)及基础-餐时胰岛素组(对照组,75例)。基础-餐时胰岛素组三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给予强化治疗4周。主要研究终点为血糖达标时间,次要终点为第4周时体重较基线改变、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及低血糖情况。分别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协方差分析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72和73例。试验组共有3例(4.0%)发生4次低血糖,对照组有10例(13.3%)发生14次低血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40)。经强化治疗4周后,试验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0±1.8)d,对照组为(5.6±1.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96,P=0.165)。第4周结束时,试验组体重较基线下降(1.61±0.73)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4,P=0.029),对照组体重较基线上升(1.15±0.81)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3,P=0.162)。试验组HOMA-IR较基线下降6.24±0.34,对照组HOMA-IR较基线下降5.80±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42、19.853,均P<0.01)。采用协方差分析发现,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可以较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进一步改善HOMA-IR(F=2.620,P=0.027)。结论利拉鲁肽联合甘精胰岛素不仅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不劣于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且还具有减轻体重、减少低血糖风险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比较磺脲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联合甘精胰岛素或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治疗12周后血糖谱的变化。结果显示,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在空腹血糖达到同样较好控制的同时,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全天血糖曲线波动小。  相似文献   

17.
Zeng WH  He XW  Shen J  Gu W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97-40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动态血糖特征.方法 对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核素扫描评估胃排空,并以7例正常糖调节者作对照;所有入组对象在平衡饮食状态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结果 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胃轻瘫占58.1%.胃轻瘫组和非胃轻瘫组在早餐后2 h平均血糖值[(7.82 4-1.42)mmol/L比(9.35 4±2.28)mmol/L]、早餐后血糖最高值[(10.21±2.17)mmol/L比(12.24±2.82 mmol/L)]和2 h平均血糖曲线下面积[(877.62±272.78)min·mmol·L-1比(1028.40±283.98)min·mmol·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可能有助于降低餐后平均血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频繁静脉取血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点准确度及趋势准确度进行评价。方法2010年8月至10月共纳入1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美敦力公司GOLD^TM(GMS)连续监测3d血糖,同时每天输入4次指尖血糖值进行校正。受试者在CGMS监测的3d内随机选择1d参加连续7h的频繁静脉取血(15min取1次),并用美国YSI STAT Plus^TM葡萄糖乳酸分析仪(YSI值)进行血浆葡萄糖值的测定。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和统计量来综合进行准确性评估,包括CGMS值和匹配的YSI值相比在20%和30%偏差范围内的一致率、误差栅格分析、绝对差值的相对数(ARD)、Bland—Ahman分析以及趋势分析等。两变量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1例患者共收集到319对YSI—CGMS配对数据值;与YSI值相比,88.4%(95%CI:0.84—0.92)的CGMS值在20%偏差范围内,96.9%的CGMS值在30%偏差范围内。Clarke误差栅格分析显示YSI—CGMS配对数据值进入A区和B区的比例分别为88%、12%,共识误差栅格分析显示进入A区和B区的比例分别为96.2%、3.8%。连续误差栅格分析显示YSI—CGMS配对数据值在准确数据区、良性错误区及错误数据区分别为94.4%、2.8%及2.8%。ARD的均值为10.5%,中位数为8.4%,Bland—Altman分析均值为0.47mmol/L(95%CI:-1.90-3.01)。趋势分析显示82.5%的两者变化率差异集中在0.06mmol·L^-1·min^-1的变化范围内,只有1.7%的数据对绝对差异超过0.17mmd·L^-1·min^-1。结论无论对点时血糖还是对血糖变化趋势的反映,CGMS均有较好的准确性;但对低血糖事件进行评判时,尚需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