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生物学行为谱系, 比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良恶性评估方法与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的临床应用效能。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2020年手术切除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 119例, 复习其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记录后续治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19例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中, 男性79例, 女性40例;年龄25~80岁, 中位年龄60岁, 此组病例均来源于胃。其中115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154个月, 13例疾病进展。总体5年无瘤生存率为90.1%, 总生存率94.1%。参考改良版NIH危险度分级, 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组分别8、32、38和35例, 其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0%、95.6%、94.3%、80.5%, 非高危3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仅高危与非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 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5.0%、89.0%,...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经研究证实,大多数肿瘤存在KIT/PDGFRA基因的激活突变。其中,约85%的儿童GIST和10%~15%的成人GIST无KIT/PDGFRA基因突变,其被定义为野生型GIST。该文现对野生型GIST常见突变类型的分子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其中胃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尽管KIT蛋白的表达或c-kit基因突变被证明是诊断GIST的特征性标记,并在其病理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有一部分GIST不表达KIT或c-kit野生型。近来研究发现PDGFRA活化突变在大多数KIT阴性的GIST中被检测到,并发现PDGFRA突变的GIST形态学特征不同于c-kit突变的GIST。为了证实这种发现,作者检测了60例胃GIST中c-kit和PDGFRA的突变状态。60例胃GIST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2~92岁,平均63.8岁,其中仅有1例发生于21岁前。52例有肿瘤大小的记录,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显示出类似Cajal间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 ,特征性表达KIT蛋白(CD117)。多数GIST具有KIT癌基因突变 ,从而导致细胞增殖。KIT抑制剂伊马替尼 (商品名格列卫 )治疗GIST显效证实了KIT在GIS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然而 ,某些肿瘤具有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 ,但KIT阴性。这类肿瘤是否真是GIST以及伊马替尼治疗是否有效尚存争议。作者研究了 2 5例具有GIST临床病理特征但KIT免疫组化阴性的肿瘤。此组患者发病年龄 (2 9~ 79岁 )和肿瘤…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指主要发生于胃肠道,KIT或PDGFRA阳性的间质肿瘤,特异性表达KIT。约60%发生于胃部,成人多见,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功能型KIT或PDGFRA突变,但在儿童或年轻人中,该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尚不明确。作者选取44例21岁以下胃部GIST病例,其中女性32例(8~2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原发的中度危险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改组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原发中度危险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年龄21~69岁,平均55岁,男女比例为0.64。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及黑便。发生在胃体部28例,胃底部5例,胃窦部3例,肿瘤大小平均7.5 cm (2.5~10 cm)。组织学表现为中等密集的肿瘤细胞流水样或弥漫分布,肿瘤细胞梭形或上皮样或二者混合,核分裂象平均4.8/50HPF(2~10/50HP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PDGFRA、DOG-1、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88.9%、80.6%和97.2%,Ki67指数平均为6.5%(2%~8%)。随访时间8~50个月,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88.9%、83.3%,3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转移、1例死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5例c-kit基因11外显子检测阳性的患者中8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其预后好于未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原发中度危险性GIST确诊需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c-kit基因检测阳性的患者手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个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基因突变类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GISTs,其中5例含有多个肿块(2~4个/例),共13个肿块,检测KIT基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类型,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多个GISTs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29~77岁,平均56.8岁。均为散发病例,无家族史,并与神经纤维瘤病1型、卡尼三联征、Carney-Stratakis综合征无相关。病变位于胃/十二指肠1例、胃/网膜2例,均位于胃者2例,直径0.8~9.5 cm(平均4.1 cm)。镜下均为梭形细胞型,核分裂象<5个/50HPF。13个肿块中9个检测到KIT基因突变(外显子9、11、13、17),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同一病例多个肿块有不同基因突变类型者4例,为多克隆起源,同一突变类型者1例,可能具有克隆关系。手术切除后,均未服用伊马替尼治疗。随访24~78个月,1例死于肝脏转移,其余4例均无病生存。结论多个GISTs较少见,KIT及PDGFRA基因检测可协助判断,梭形细胞型多有KIT基因突变,临床预后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RAF V600E突变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13例BRAF V600E免疫组化阳性GIST,采用ARMS法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回顾性分析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并采用2008版NIH方案和良恶性分析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例BRAF V600E突变型GIST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41~69岁,平均54.8岁。发病部位:胃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大网膜1例。肿瘤最大径0.9~25 cm,平均5.3 cm。手术切除标本8例,内镜切除标本5例。梭形细胞型11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5例、低危3例、中危0例、高危5例;中山方法:非恶性5例(良性3例,交界性2例)、低度恶性5例、中度恶性2例、高度恶性1例。随访时间2~84个月,平均32个月,11例无瘤生存,2例术后用伊马替尼分别治疗6个月和15个月后肿瘤进展。NIH高危患者疾病进展率为40%;中山方法的中度恶性疾病进展率为50%,高度恶性疾病进展率...  相似文献   

11.
局限性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EY  Hou YY  Tan YS  Zhou XY  Cai X  Lu YM  Zhu X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0):649-653
目的 探讨Fletcher和Miettinen两种分级标准对局限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程度的评估效能。方法 收集220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局限性GIST,应用Fletcher和Miettinen两种分级标准对肿瘤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生存分析比较两种标准在预测肿瘤恶性潜能中的意义。结果 该组资料按照Fletcher分级标准进行评估,高危组的总生存率和术后无复发、无转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极低、低和中危三组,但极低、低和中危三组之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危组中,小肠和直肠GIST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胃GIST;而在中危组中,小肠GIST的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胃GIST。该组资料按照Miettine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高危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极低、低和中危三组,但极低、低和中危三组之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极低、低、中和高危各个危险组中,胃、小肠和直肠GIST之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letcher分级标准简明易用,但Miettinen分级标准按不同发病部位评估危险程度能更准确地认识局限性GIST的生物学行为,对正确选择高危患者进行靶向辅助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要] 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GISTs)都存在编码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的KIT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但仍有部分GIST中未检测出KIT的激活突变,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的发现代表了GIST中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生物学和表型特征的一类亚型。PDGFR-α基因突变是导致GIST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突变类型多样,与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预后密切相关。应用伊马替尼对包含该突变体的肿瘤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多数患者表现为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来自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大多数GISTs有c-kit癌基因的突变,c-kit(CD117)阳性被认为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也是格列为治疗GIST的必要条件。近来研究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作为另一个癌变机制可见于部分缺乏c-kit突变的GIST中,然而,PDGFRA免疫组化检测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还未见报道。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9例GISTs和20例其它腹腔内间叶性肿瘤中PDGFRA的表达,同时进行了CD117免疫组化染色和PDGFRA和c-kit基因的突变分析。39例GISTs中,胃24例、小肠10例、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组织中CD117、PDGFRA两种蛋白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的诊断价值及联合DOG1蛋白检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对99例GIST和25例非GIST肿瘤标本进行CD117、PDGFRA和DOG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GIST组CD117、PDGFRA和DOG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3.94%(93/99)、53.54%(53/99)和90.91%(90/99),非GIST组分别为4.00%(1/25)、4.00%(1/25)和12.00%(3/2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和危险度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与CD117、PDGFRA和DOG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17、PDGFRA、DOG1、CD117和DOG1联合、PDGFRA和DOG1联合及三者联合判断GIST的敏感性分别为0.989、0.981、0.968、0.960、0.933和0.961,特异性分别为0.800、0.343、0.710、0.840、0.947和0.955,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5、0.748、0.895、0.895、0.840和0.975。结论:GIST中CD117、PDGFRA及DOG1蛋白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优势人群有待进一步研究;CD117、PDGFRA蛋白单独及联合DOG1检测可提高对GIST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GIST(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以及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针对GIST外科治疗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GIST治疗手段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混合突变为主,并见3例双外显子突变。外显子9在小肠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胃GIST,且均为A502-Y503串联重复突变,提示小肠GIST有独特的基因型。PDGFRA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患者中发生二次突变率较高,表现为c-Kit基因外显子13、14、17或18点突变,以13号外显子V654A最为常见。CD117和DOG1的表达与基因突变之间无相关性,不能作为预测疾病基因突变的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危险程度分级、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和外显子9突变的GIST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c-Kit基因9号外显子在小肠GIST中突变率较高,PDGFRA基因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突变率较高。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发生二次突变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外显子11缺失突变可作为GIST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微结构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和SP法)从101例GIST中筛选到6例CD117阴性的GIST,观察了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变化,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突变。结果电镜下观察到6例GIST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通过PCR直接测序检测揭示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均无突变,而3例GIST的PDGFRA有突变,其中2例D842V突变,1例R841S突变。结论PDGFRA基因的突变可能是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Ⅳ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吉非替尼组(n=34)、厄洛替尼组(n=34)以及埃克替尼组(n=34).在治疗开始1个月后对比三组近期疗效、无瘤生存率(三年)、经济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三组有效率分别为(73.53%)、(76.47%)、(70.59%)(P>0.05);三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41%、(70.58%)、(67.65%)(P<0.05);三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0.84、63.92、19.84;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组研究药物近期疗效相似,但生存率以及成本具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建议优先选择有药物经济学评价和成本-效果比高的药品.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通常c-kit(CD117)免疫表型阳性,对传统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不敏感.该类肿瘤一般具有c-kit基因(75%~85%)或PDGFRA基因(5%~10%)的突变[1-2].这两个基因编码两个功能相似的酪氨酸激酶蛋白受体,其突变造成配体非依赖性的c-kit或PDGFRA受体二聚化,导致信号通路不需诱导持续激活,在GIST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3-4].c-kit或PDGFRA基因在GIST中的突变有一定的热点区域和规律,并且与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存在非随机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及MRI表现及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GIST患者CT及MRI扫描的不同表现。结果:胃部14例(高危4例,28.6%),十二指肠及小肠10例(高危3例,30%),肠外2例(高危1例,50%),肿瘤的发生部位、强化程度及MRI信号特点在GIST的风险评估上无特异性。病灶的危险分级与肿瘤大小[平均直径:低危组(3.37±1.27)cm,中危组(7.60±3.71)cm,高危组(11.15±3.88)cm]、瘤内坏死(低危0/10例,中危5/8例,高危7/8例)及表观弥散系数值[低危组(1.78±0.24)×10~(-3)mm~2/s,中危组(1.72±0.23)×10~(-3)mm~2/s,高危组(1.24±0.11)×10~(-3)mm~2/s]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及MRI检查有助于GIST的诊断及良恶性判断,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