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例ESC RCC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ESC RCC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6岁。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胞质红染的嗜酸性细胞构成,实性区腺管状排列,其内可见微囊和巨囊性区域,可见胞质内嗜碱性或嗜酸性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彩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和CK20,可出现Melan-A和Cathepsin K的表达,不表达CK7、CD117。2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2~26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较为典型,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ESC 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随访4~97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肿瘤原发于肾脏,肿瘤直径3.0~5.6 cm,肿瘤与周围肾组织界线较清,无完整包膜。大体多呈囊、实性生长,镜下见嗜酸性细胞呈实性片状、团块状、腺泡状及管状排列,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空泡、均质包涵体样小球及颗粒状彩斑,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期,WHO/ISUP分级在G1~G3级。免疫表型:PAX-8、AMACR、SDHB、CK8/18和vimentin均阳性,5例CK20阳性,CK、CD10和HMB-45个别病例阳性,CK7、CA9、CD117、Melan-A、EMA和TFE-3均阴性。结论 ESC RCC是一种尚未纳入WHO(2016)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的新型肾细胞癌,恶性度较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是一种惰性肿瘤。囊实性结构、胞质特征性的点彩状颗粒和免疫组化标记CK20阳性有助于确诊ESC RCC。  相似文献   

3.
正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是近来描述的一种发生在女性患者中罕见的惰性肾肿瘤,伴或不伴有结节性硬化症。尽管ESC RCC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并通常表达CK20,但目前仅有极少数病例进行了分子核型研究。作者从多个研究机构中确定了19例ESC RCC,所有患者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 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4例Ch RCC和17例RO中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在Ch R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19/24)、95.83%(23/24)、91.67%(22/24)、8.33%(2/24),在RO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53%(4/17)、41.18%(7/17)、29.41%(5/17)、0(0/17);CK7、Claudin-7和Epcam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vimentin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K7、Claudin-7和Epcam可作为鉴别Ch RCC与RO的免疫标志物,vimentin有助于Ch RCC、RO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5.
肾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亚型(GRCC)和肾嗜酸细胞瘤三者的鉴别在病理诊断中一直比较困难。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了11例肾嫌色细胞癌、12例肾嗜酸细胞瘤和6例GRCC中KIT、CDl0、RCC和RON的表达,并探讨了上述指标在这3种肾上皮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发现KIT在肾嫌色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瘤中100%表达,表达模式为胞质/胞膜阳性和胞质阳性,相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 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 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了高通量靶向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14例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6~88岁,中位年龄57.5岁,平均61.1岁,平均随访6~90个月,1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无瘤生存;镜下肿瘤以实性片状、小巢状结构为主,常兼有大片出血与疏松水肿区域;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不易见核皱缩、核多形。免疫表型:LOT免疫表型一致性较好,所有病例均呈现经典的CK7+/CD117-表型(14/14,100%);CD10、CK20、vimentin均呈阴性(0/14,0);Ki67增殖指数1%~3%;此外,新提出的鉴别抗体GPNMB(14/14,100%)弥漫强阳性;GATA3(14/14,100%)至少部分区域中等程度核阳性。高通量测序:8例送检NGS测序,均有MT...  相似文献   

7.
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 复习114例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HE切片,按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分类、随访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14例.肾细胞癌包括5个类型,肾透明细胞癌77例(67.5%)、乳头状肾癌11例(9.6%)、肾嫌色细胞癌14例(12.3%)、Xp11.2易位_/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0例(8.8%)、未能分类肾肿瘤2例(1.8%).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主要表达CK(93.5%,72/77)、CD10(93.5%,72/77)、波形蛋白(75.3%,58/77),乳头状肾癌主要表达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11/11),肾嫌色细胞癌主要表达CD117(11/14),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TFE3、AMACR、CD10和CK的阳性率分别为10/10、10/10、9/10和7/10.结论 肾癌是一组形态学上各有特征的异质性肿瘤,在形态学基础上,CD10、波形蛋白、CD117、AMACR、CK7、TFE3有助于亚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herin)的新抗体在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收集166例肾脏肿瘤标本,其中肾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I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5例,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嫌色细胞癌18例、嗜酸细胞腺瘤8例。使用Ksp—cadherin、CD10、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Ksp-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是透明细胞癌23%(27/120),乳头状肾细胞癌20%(4/20),嫌色细胞癌18/18,嗜酸细胞腺瘤6/8。CD10、波形蛋白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高表达,CK7主要表达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EMA在这4种肿瘤均有高表达。此外,CDl0在肾嫌色细胞癌中也有表达,但其表达于胞质,而在其他肿瘤的表达在细胞膜。Ksp—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程度与其分期分级呈正相关。结论Ksp—cadherin局限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其起源的肾脏肿瘤。在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中有高度的特异和敏感性,在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分期分级有关,在肾脏常见的上皮性肿瘤中具有鉴别诊断和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9.
肾脏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前者包括后肾性腺瘤和腺纤维瘤、乳头状肾细胞腺瘤和肾嗜酸细胞腺瘤,后者有普通型肾细胞癌(RCC)、乳头状RCC、嫌色性RCC、集合管癌、髓质癌和未分类RCC。尽管大多数肿瘤可以通过常规HE染色明确诊断,但有些肿瘤如嗜酸细胞腺瘤、嫌色性RCC、伴有颗粒状/嗜酸性胞质的RCC(RCC伴G/E特征)、乳头状RCC伴G/E特征的形态学比较相似,鉴别非常困难,而这止匕肿瘤的区分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肾脏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 cell carcinoma, MTSCC)及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探讨它们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7例MTSCC及10例PRCC中 vimentin、RCC、CK7、CK19、34βE12、AMACR、CD10及CD117的表达,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检测两种肿瘤中7号染色体的遗传学改变.结果 (1) vimentin、RCC、CK7、CK19、AMACR、CD117及34βE12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别;CD10在50% (5/10例)的PRCC中呈阳性表达,而在MTSCC 中均呈阴性反应.(2) FISH结果显示:10例 PRCC均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而在MTSCC中未检测到这一遗传学改变.结论 MTSCC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多形性肿瘤,其某些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与PRCC相似,极易误诊.7号染色体的异常改变对MTSCC和PRCC的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Dai L  Lü XH  Li ZH  Li R  Liu H  Liu YL  Hui Y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2):140-142
目的 探讨肾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91例具有较完整病理资料的肾上皮性肿瘤进行了常规组织学观察,Mowy胶状铁染色及CD10、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91例肾上皮性肿瘤中肾透明细胞癌78例,占86%;肾乳头状癌8例,占9%;肾嫌色细胞癌4例,占4%;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占1%。78例肾透明细胞癌中CD10、波形蛋白阳性分别为63例(81%)和69例(88%),主要表现为细胞膜阳性。74/78肾透明细胞癌CK7呈阴性,17/17 Mowy胶状铁染色阴性或呈灶状粗颗粒。肾嫌色细胞癌4例,CK7均呈胞膜阳性;Mowy胶状铁染色表现为胞质内蓝色细网状;4例CD10肿瘤细胞膜均阴性,波形蛋白阴性。肾嗜酸细胞腺癌1例CD10,CK7,波形蛋白,Mowy胶状铁染色均为阴性或不特异。结论 在常规诊断肾上皮性肿瘤有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CD10,CK7,波形蛋白染色以及Mowy胶状铁染色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thyroid-like follicular renal cell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资料,将肿瘤标本行常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5、68岁,临床均以体检时发现肾脏肿块就诊。肿瘤位于肾脏实质内,边界较清楚。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一的滤泡样结构组成,滤泡腔内含嗜酸性胶质样物。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广谱、CK7、EMA弥漫强阳性,CD10散在弱阳性,RCC、TTF-1、TG、AMACR、NSE、Syn和Cg A均阴性。结论肾脏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潜能的肾上皮来源的肿瘤,WHO(2016)将其列为肾细胞癌的暂定亚型。确诊主要依赖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内含胶质样物的滤泡结构),预后可能有别于其他肾细胞癌类型。临床病理医师应提高认识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分型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 17例PRCC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54岁(18~64岁),肿瘤直径2~7 cm。1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行楔形切除保留肾单位手术。pTNM分期:pT1a N0M0患者5例,pT1b N0M0患者12例。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构成,被覆单层或假复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或间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泡沫样巨噬细胞。组织学分型Ⅰ型11例,细胞呈立方形或短柱状,胞质少,淡染;Ⅱ型6例,细胞高柱状,假复层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Ⅰ级3例,Ⅱ级14例。免疫表型:6例表达CD10,13例表达vimentin,14例表达CK(AE1/AE3),15例弥漫性表达CK7,17例均表达AMACR,17例均不表达CD117、CK34βE12及TFE3。结论 PRCC是一种少见的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肾细胞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确诊时需与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PRCC和Xp11.2/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鉴别,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标志物CK7、CD10、vimentin及AMACR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碳酸酐酶Ⅸ(CAⅨ)和Pax2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标本进行CAⅨ和Pax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CAⅨ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0/27)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0/13)中均不表达。大部分嗜酸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9/37)和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10/13)中CAⅨ阳性,CAⅨ在嗜酸性CCRCC中呈弥漫一致的胞膜强阳性,而在2型PRCC中为灶性或多灶性胞膜强阳性。Pax2在RO中100%阳性(13/13),而在嗜酸型ChRCC中几乎不表达(1/27),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嗜酸性CCRCC(25/37)和2型PRCC(5/13)。结论 CAⅨ和Pax2组合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各型嗜酸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获得性囊性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acquired cystic disease-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s, ACD-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ACD-RC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等,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因肾脏占位性病变入院,均有长期肾脏透析病史。眼观:例1双肾切面失去正常结构,切面呈多发囊性改变;例2于右肾下级被膜下见一肿物,大小3.0 cm×2.5 cm×2.3 cm。镜检:肿瘤组织呈管状、微囊性、筛状结构,肿瘤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核大而圆,核仁明显。免疫表型:例1双肾肿瘤组织p504S及SDHB均阳性,CAIX、CD10、CK20、TFE3、CK7、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8%~10%;例2右肾肿瘤组织p504S、CD10、RCC、E-cadherin均阳性,EMA、S-100、vimentin、CK7、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2例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均存活,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ACD-RCC较罕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发生癌转移的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表型。结果发生癌转移的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最常见转移类型是透明细胞性RCC,转移性Ⅱ型乳头状RCC及肉瘤样RCC各1例。最常转移的部位为肺,其次是腹膜后,其余病例转移至少见部位。镜下观察转移灶肿瘤仍具有其对应类型RCC独特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几乎所有病例PCK、vimentin及CD10阳性,少数病例表达CK7。结论 RCC的转移有其相对独特的组织学表现,仔细观察转移灶的形态特征,重视临床病史的采集及合理应用PCK、vimentin及CD10联合标记,有助于正确诊断及提示原发部位。  相似文献   

17.
发生于73岁男性肾的透明细胞簇1例, 组织学表现为肾组织内可见胞质透明的细胞呈散在小巢团状分布, 细胞无异型性, 细胞核小, 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AX8、PAX2、CD117、E-Cadheri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CK)7均阳性表达, CD10局灶阳性, Ki-67阳性指数1%, 其他碳酸酐酶(CA)Ⅸ、波形蛋白、Calretinin、CD68、CD163均不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ISH)3p显示:无缺失。该病是非常罕见的良性病变, 需要和多种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iT家族异位肾细胞癌(MiT family translocation renal cell carcinoma, MiTF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VHL基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iTF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FISH技术检测VHL基因。结果 18例MiTF RCC包括16例TFE3异位肾细胞癌(TFE3 translocation renal cell carcinoma, TFE3t RCC)和2例TFEB异位肾细胞癌(TFEB translocation renal cell carcinoma, TFEBt RCC),患者年龄14~60岁,平均36岁,10例因腰部不适或无痛肉眼血尿入院。眼观:MiTF RCC切面灰黄色。镜检:肿瘤可见部分纤维包膜,4例包膜钙化,由上皮样透明细胞、嗜酸细胞构成的乳头状、巢状及腺泡状结构。TFE3t RCC可见砂砾体,TFEBt RCC未见双相形态中的小细胞。免疫表型:18例中15例上皮标记阳性,15例CD10阳性,10例vimentin阳性,8例CK7阳性。18例TFE3均阳性。12例中5例HMB-45或者Melan A阳性。4例中1例PD-L1弥漫强阳性。16例VHL基因中1例3倍体。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4例,随访13~44个月,平均30个月,均生存。结论 MiTF RCC是较为少见的RCC,确诊依赖分子检测,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切面灰黄暗红色,长径分别为3.6 cm及8.3 cm。镜检:2例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排列,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被覆单层立方状胞质丰富的强嗜酸性细胞,部分区呈实性生长,WHO/ISUP核分级均为2级,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均可见片状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其中1例肿瘤部分区呈透明细胞乳头状。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PAX-8、AMACR均呈弥漫强阳性,1例CK7阳性,1例透明细胞乳头状区CD10阳性,CD117、TFE-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与10%。2例患者分别随访23个月和12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 OPRCC是不同于1型和2型的独特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应与多种肾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RON在肾肿瘤中的表达以及RON表达与肾肿瘤局部侵袭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8例肾透明细胞癌、20例嫌色细胞癌、3例嗜酸性细胞腺瘤肿瘤组织RON表达.结果 RON在肾嫌色细胞癌中表达强度最高,透明细胞癌其次,而在嗜酸性细胞腺瘤中最低,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透明细胞Fuhrman核分级3-4级阳性表达强度高于核分级1或2级(P<0.05);肿瘤直径>7 cm的RON表达强度大于<7 cm病例;RON在存在.肾盂侵袭的病例中有较高表达的趋势.结论 RON肾细胞癌的演进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