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作为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的一种组织类型, 可能源于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和简单型胃型腺体化生。本文报道1例非HPV依赖型宫颈原位腺癌(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 临床表现为长期阴道排液, HPV阴性。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镜下见富腺细胞, 排列拥挤、重叠, 胞质丰富透亮、部分稠厚、个别略呈淡黄色, 核略大、可见嗜酸性小核仁, 判读为非典型腺细胞, 无具体指定, 其细胞块及宫颈管搔刮中黏液腺体胞质同步呈现免疫组织化学MUC6弥漫强阳性并特殊染色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玫红显色模式, 提示存在胃型分化腺体。全子宫标本中宫颈管近内口距表层4.5 mm间质见非典型小叶状宫颈腺体增生。免疫表型:Ki-67阳性指数约5%, DPC4弥漫强阳性, p53野生型模式, PAX2小叶状腺体阳性、非典型腺体弱阳性, p16阴性;MUC6、AB-PAS与细胞块表达模式一致。回顾其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有助于宫颈胃型腺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颈细胞学诊断非典型腺细胞(atypical glandular cells,AGC)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细胞学诊断为AGC病例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分析病变与患者年龄、高危HPV感染的关系。结果 AGC的发生率为0.120%(494/412 010),494例AGC中450例有病理诊断结果。450例AGC中良性128例(28.4%),病理结果异常(不典型增生及以上)322例(71.6%):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48例(14.9%)(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6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30例,鳞癌12例);子宫颈腺上皮病变166例(51.6%)(子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6例,子宫颈原位腺癌29例,子宫颈腺癌131例);子宫内膜病变108例(33.5%)(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子宫内膜腺癌104例,肉瘤2例)。年龄35岁组与良性/反应性和子宫颈病变有关;年龄35~50岁组子宫颈腺上皮病变高发,绝大多数的子宫颈原位腺癌(22/29)和大多数的子宫颈腺癌(74/131)在此年龄组中被发现;年龄50岁组子宫内膜病变最常见,且侵袭性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检出率最高(P0.05)。306例AGC行高危HPV-DNA检测,阳性140例(45.8%)。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子宫颈腺上皮病变、子宫内膜病变HPV阳性率分别为82.5%、68.9%、7.7%,高危HPV阳性和细胞学诊断为AGC可以显著增加子宫颈病变的检出率(P0.001)。结论 AGC的诊断对子宫颈和子宫内膜腺上皮病变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年龄和高危HPV感染的情况对AGC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属于鳞状细胞癌(SCC)的癌前病变,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通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相关。子宫内膜鱼鳞癣病罕见, 好发于老年绝经后女性, 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关。罕见情况下, 以上两种病变共存并有关联。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59岁绝经后女性患者的宫颈HSIL, 合并子宫内膜鱼鳞癣病伴HSIL, 宫颈及宫腔上、下病变连续, 子宫内膜伴微小浸润性SCC。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60岁女性患者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子宫内膜及右侧卵巢表面病例, 分析在子宫内膜形成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特征、鉴别诊断及相关治疗。本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宫颈、子宫内膜、右侧卵巢表面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5.
<正>作者报道9例罕见的具有胃和肠分化且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无关的子宫颈原位腺癌(AIS)。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51岁),所有病例均位于子宫颈鳞-柱交界区(或邻近),其中有3例延伸子宫下段,2例累及子宫内膜。所有病例均大部分保留正常子宫颈腺体结构,其中5例有轻度腺体复杂性增生。腺上皮从几乎为纯胃型(4例)至混合不同比例杯状细胞的胃肠型(5例)。与正常的子宫颈腺体嗜碱性细胞质不同,胃型上皮通常由明显嗜酸性或浅粉色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16^INK4A(简称p16)蛋白在子宫颈腺癌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DNA(HPVDNA)在这两种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30例子宫颈腺癌和10例子宫内膜腺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原位杂交法检测20例子宫颈腺癌和10例子宫内膜腺癌中HPVDNA。结果在30例子宫颈腺癌中21例p16蛋白阳性(70%),而10例子宫内膜腺癌中3例为阳性。在子宫颈腺癌中p16蛋白呈弥漫性细胞核和细胞质阳性,在子宫内膜腺癌中呈不规则斑点状阳性表达,而且总体强度较弱。HPv16和18在20例子宫颈腺癌中9例(45%)阳性,即细胞核内观察到点状棕黄色颗粒。10例子宫内膜腺癌均为阴性。结论鉴于p16蛋白的表达模式比HPV DNA的检测敏感性高,且易于操作,故建议将其作为区分宫颈癌和子宫内膜腺癌的辅助指标,特别是在活检或诊刮时应增加p16蛋白和HPV 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4):332-337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 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OSCC中18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 15例病例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 包括高分化3例, 中-低分化12例。肿瘤周围4例可见原位鳞状细胞癌, 4例可见畸胎瘤成分, 1例可见子宫内膜样癌/不典型增生成分, 1例可见子宫内膜异位腺体。5例(5/15)p16表达阳性且原位杂交证实有高危型HPV感染, 其余10例p16阴性病例原位杂交均未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所有病例均无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无感染HPV患者相比, 伴有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38)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0.045)较长。结论 POSCC多见于绝经后女性, 常为单侧发生, 血清学指标CA125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上升最常见。形态学上肿瘤呈现不同的分化程度, 但目前的数据表明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依据宫颈细胞学筛查分析非典型腺细胞(AGC)和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及组织学特征, 探讨AGC诊断的临床价值和处理方法。方法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AGC的140位患者的宫颈组织学、子宫内膜组织学及HR-HPV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宫颈锥切、分段诊断刮宫和子宫切除标本等几种途径, 我们获得了组织学标本, 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年龄组患有鳞状上皮病变与腺上皮病变患者的HPV检出率。结果 AGC的检出率为0.05%(140/268 614)。在140位AGC患者中有99例获得有效随访, 其中包括慢性宫颈炎15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4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1例、宫颈腺癌19例、子宫内膜癌22例、转移癌2例、鳞状细胞癌(SCC)4例。在99例患者中, 年龄>40岁患者为89例, 其HSIL阳性检出率为(19.1%), 低于年龄≤40岁患者(40.0%)的检出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其HSIL阳性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检出率。此外, 年龄...  相似文献   

9.
<正>WHO(第四版)子宫肿瘤分类将子宫颈腺癌(ECA)分为"普通型"和"胃型"。由于两型ECA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HPV状态及预后,因此被认为具有不同的组织学起源。普通型ECA(U-ECA)几乎总是与高危型HPV(HR-HPV)感染有关,而胃型ECA(G-ECA)被认为与HR-HPV感染无关。形态学上,U-ECA细胞缺乏黏液、胞质嗜酸性,类似子宫内膜样癌。G-ECA细胞胞质丰富透明,内含黏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原位癌成分和早期浸润灶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51例AIS、88例MIA、4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及54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组织中β-Tubulin-Ⅲ、CD34、CD31、FⅧRAg和CollagenⅣ-Laminin的表达。结果β-Tubulin-Ⅲ在IA(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微乳头状腺癌以及实性腺癌)中均强阳性;在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中均阴性;在原位及浸润性黏液腺癌中均阴性。AAH、AIS及MIA原位癌成分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中CD34均呈阳性,原位黏液腺癌及各类IA中无CD34阳性的间质细胞和基膜。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有CollagenⅣ-Laminin阳性的基膜围绕,后两者基膜显著增厚;各类IA成分无基膜围绕。结论β-Tubulin-Ⅲ可作为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1例APA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部分辅以免疫表型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岁,其中9例发生于绝经前.临床主要表现为宫腔占位,宫颈内口赘生物和不规则阴道出血.光镜下肿瘤呈纤维肌性间质中出现腺上皮细胞轻度到非常明显非典型性及结构复杂的子宫内膜样腺体.免疫表型:间质细胞SMA弥漫强阳性表达,desmin局灶阳性,CD10局灶阳性;腺上皮及间质细胞ER、PR均强阳性;Ki-67少量散在阳性表达,p53阴性.维多利亚蓝染色:间质胶原纤维红色,弹力纤维蓝色,平滑肌纤维黄色.随访6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 APA是一种罕见的子宫上皮和间叶混合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抗体标记.须与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Mtillerian混合瘤、腺纤维瘤和腺肉瘤、子宫内膜息肉等鉴别.病变彻底切除是治疗APA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1例47岁女性阴道壁赘生物。镜下阴道黏膜鳞状上皮下纤维间质中腺体结节状增生, 腺体呈圆形、不规则或分支状。腺上皮呈黏液柱状, 无异型, 细胞核扁平或矮立方状, 位于细胞基底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AX8、MUC6、CA19-9、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阳性;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CK20、p16、嗜铬粒素A和CDX2-88阴性;p53野生型表达。患者赘生物摘除术后6个月, 随访预后良好。阴道胃型腺病罕见, 需要和胃型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 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1例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5岁,体检发现HPV16型阳性。大体上,于子宫颈处见一暗褐色菜花样新生物,大小2.0 cm×2.0 cm,似侵犯肌层。镜下肿瘤细胞类似于复层产黏液性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MILE),肿瘤排列呈巢团状,在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可见促纤维增生性反应及炎细胞浸润。肿瘤周边可见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成分。肿瘤表面可见SMILE成分,局部可见SMILE累及腺体成分。PAS及AB染色阳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p16及CEA弥漫强阳性,CK5/6及p63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80%。结论 ISMC是近年来提出的组织学形态类似于SMILE的浸润性肿瘤,尚未收入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一种新的病理学实体肿瘤,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癌,确诊需要结合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活检标本中桑葚样化生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4例伴桑葚样化生的子宫内膜活检标本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β-catenin、p16、SATB2、CD10、p63、ER、PR、CK7、Ki-67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患者年龄21~54岁,其中1例子宫内膜样癌、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以及11例良性子宫内膜病变。镜下见桑葚样化生呈实性巢团状或漩涡状排列,边界清楚,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巢中央可见坏死。免疫表型:β-catenin、p16弥漫核质阳性,CD10弥漫浆膜阳性,ER散在或局灶阳性,71.4%的病例SATB2弥漫或局灶核阳性,CK7均阴性,PR、p63阴性或个别细胞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行孕激素治疗,4例患者活检术后未作特殊处理,预后均良好。结论 子宫内膜桑葚样化生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良好,病理医师应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患者年龄28~33岁,平均29. 5岁。患者3例因体检发现,3例以不规则出血就诊。5例行细胞学检查阳性,6例行HPV检测均提示高危型感染。显微镜下病变与周围间质边界清晰,腺腔内由复层未成熟圆形、卵圆形细胞核与含黏蛋白的空泡大小不等的上皮细胞混合构成。5例伴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伴子宫颈原位腺癌。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均表达p16和CEA,不表达ER和vimentin,其中5例p63散在表达,Ki-67增殖指数高,特殊染色PAS、AB-PAS均阳性。2例行全子宫切除,4例行子宫颈锥切。随访6~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特殊类型子宫颈原位腺癌,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常伴其他病变。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治疗可酌情采用宫颈锥切,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鼻腔鼻窦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鼻腔鼻窦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5岁(43~84岁),其中4例肠型腺癌,8例非肠型腺癌。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镜检:高~中分化肠型腺癌主要呈乳头状、腺管状结构,低分化主要呈实性生长;低级别非肠型腺癌主要为均匀的小腺体或腺泡结构,呈背靠背排列;高级别非肠型腺癌主要呈实性生长或巢状结构。免疫表型:4例肠型腺癌CDX2均弥漫阳性,2例CK20弥漫阳性、2例部分阳性,2例CK7局灶阳性;8例非肠型腺癌CK7弥漫阳性,2例CK20少数阳性,CDX2均阴性。随访时间10~84个月,其中肠型腺癌复发3例,转移2例,死亡2例;非肠型腺癌复发4例,转移1例,死亡3例。结论原发性鼻腔鼻窦腺癌的发病率较低,临床少见,组织病理学特点有重叠,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和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16例具有SMILE/ISMC成分的宫颈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以及随访情况,同时行组织化学阿辛蓝和淀粉酶消化法过碘酸-雪夫(PAS-D)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p16、p63、p40、PAX8、MUC6、p53染色,此外结合宫颈腺癌浸润模式分类系统对12例浸润性腺癌成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7岁(范围33~65岁),大多数患者(13/16)发生阴道出血。SMILE和ISMC形态学分别表现为非浸润性或浸润性复层上皮伴全层细胞,具有不等量的胞质内黏液。5例SMILE成分分别与原位腺癌(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或浸润性腺癌(3例)共存;13例ISMC成分分别为单一型ISMC(3例)、合并普通型宫颈腺癌(8例)、合并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单一型ISMC均具有脉管侵犯且浸润深度超过10 mm。11例具有ISMC成分的浸润性腺癌均为Pattern C肿瘤,组织学呈弥漫破坏性间质浸润、实性结构或低分化肿瘤。组织化学阿辛蓝和PAS-D染色证实SMILE/ISMC成分(7/7)细胞质内富含酸性和中性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ILE(4/4)和ISMC(8/8)成分CK7和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63和p40表达于SMILE(1/3)和ISMC(2/8)成分复层上皮细胞巢的周边细胞或仅少部分细胞,在ISMC成分中,部分瘤细胞MUC6(5/7)阳性表达、PAX8(2/8)局灶阳性表达、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4/10)或完全阴性(6/10)。具有随访资料的13例患者目前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50.5个月,范围4~140个月)。结论SMILE是一种少见、独特的宫颈上皮内病变,ISMC属于与其形态学相似的浸润性病变,具有ISMC成分的肿瘤可能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充分认识宫颈SMILE和ISMC对临床和病理医师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孙波  张冰  李建华 《解剖科学进展》2012,18(5):435-437,44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HPV33和HPV52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316例于我院进行病理组织活检联合HPVDNA检测的病例,对其进行HPVDNA提取、PCR扩增、导流杂交,其中对194例HPV33和HPV52亚型阳性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4例HPV33和HPV52阳性患者中,宫颈良性病变22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为114例和宫颈恶性肿瘤为55例,利用统计学χ~2检验发现在HPV33和HPV52阳性患者中,CIN和宫颈恶性肿瘤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宫颈良性病变的阳性率(p<0.05)。结论 HPV33和HPV52阳性患者患宫颈病变的几率增大,高危型HPV33和HPV52是引起宫颈恶性病变的致病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免疫组化标记p16及HPV分型检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例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子宫颈及卵巢的癌灶进行含p16在内的多个免疫组化标志物染色及HPV分型检测.结果 3例患者的子宫颈均有不同程度的肥大、糜烂及肿块,双侧卵巢增大,切面有黏液感伴出血、坏死;镜下可见子宫颈腺癌周围有不典型增生的子宫颈管腺上皮,与腺癌移行过渡,可见癌栓,腺癌几乎侵及子宫颈全层;双侧卵巢纤维增生明显,腺癌穿插其中.颈体交界、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阴道手术切缘等查见癌累及.3例子宫颈及卵巢癌灶的免疫表型基本一致,均强阳性表达p16、CK7和Ki-67,HPV亚型分型检测阳性结果如下.子宫颈/卵巢:例1,16、18/16、18、58;例2,16、18/18;例3,16/18.根据p16的表达及HPV分型检测结果,提示3例均为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结论 子宫颈黏液腺癌伴双侧卵巢转移属于晚期子宫颈癌.借助p16的表达及HPV亚型的分型检测结果可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原发部位,有利于肿瘤的后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子宫颈微偏腺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6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组织学特征进行观察,并行黏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6例均有子宫颈腺体显著增生,腺体腔缘面呈花边状、锯齿状或乳头状突入到腺管腔内,并有成角状外翻,腺体呈浸润性生长。黏液组织化学:AB(pH1.0、2.5)/PAS染色证实,腺体腔内为混合性黏液,主要含唾液酸黏液,硫酸黏液减少,中性黏液较多。免疫表型:CEA(5/6)阳性,CA125(6/6)阴性。vimentin、SMA浸润性腺体周围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6/6)阳性。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以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细胞轻微的异型、AB/PAS阳性、CEA阳性及腺体周围反应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