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肝内胆管癌(ICC)在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近年来ICC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手术切除是根治ICC唯一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恶性程度高,早期缺少有效的筛查策略,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而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因此患者总体生存率低、预后差。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ICC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10%,辅助治疗对于提高晚期ICC患者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子靶向治疗是当下治疗中晚期肿瘤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方向,并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分子靶向治疗在IC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癌(ICC)具有恶性程度高,发现晚,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润及肝内播散等特点,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仍然是目前唯一可以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容易复发等诸多难题以及肝切除范围和切缘宽度确定、淋巴结清扫与否等诸多争议。辅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放化疗尚无规范、有效的方案,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正处于临床探索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发现ICC在基因突变、信号传导以及临床病理特征上展现出高度的异质性。笔者从ICC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点的异质性出发,结合ICC治疗策略和新的综合治疗理念,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介入和手术。巨块型ICC因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风险大,故目前的手术切除率较低。作者对1995.1~2005.12的107例巨块型ICC病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67例手术治疗病例展开研究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的影响。67例剖腹探查病例中45例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其余22例因发生远处转移或肿瘤体积过大无法切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术前最显著的临床症状分别为体重下降、右上腹痛及黄疸。45例根治性切除病例中36例达到R0切除,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的第二大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方式。由于ICC具有侵袭性强、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征,确诊时肿瘤常具有体积大、多发、侵犯肝内重要管道、合并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复发因素,导致术后复发率高,长期疗效不佳。新辅助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ICC的高危复发因素,增加ICC病人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概率。目前尚无标准化的ICC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的时机及方式选择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但近年来系统性和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在ICC的新辅助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生物学特性与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存在显著差异,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对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助于IC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有ICC分期系统为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依据,但是在影响病人预后因素方面尚存在分歧,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期系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ICC的主流治疗模式,根治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病人预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展可使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ICC病人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筛查手段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ICC明确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给ICC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ICC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可手术切除或只能行R1切除、淋巴结转移阳性的ICC,经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肝切除是肝脏肿瘤最重要的根治性手段, 其发展经历了局部切除、不规则切除、规则切除、解剖性切除等理念。随着对解剖认识的加深、肝实质离断器械的进步以及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策略等的实施, 无论开放还是微创肝切除均得到极大的普及与发展。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 解剖性肝切除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关于手术方式选择解剖性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一直存在争议。临床中应综合评估肿瘤位置、大小、生物学行为和肝脏功能, 兼顾手术安全性与彻底性, 并要考虑到术后肿瘤复发和后续治疗, 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发表文献, 对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的规范与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癌(ICC)的病因复杂,且高度侵袭、高度异质、预后不良。近年来IC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显著,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复发监测新手段;分子分型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结合为ICC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更精准保障。手术切除仍是ICC的惟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对R0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再切除的意义得到肯定。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带来新的希望。传统治疗手段与新型疗法的序贯、联合,“多兵种联合作战”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肝癌适合行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 预后相对较好。然而, 晚期肝癌常伴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 治疗后复发、转移率高, 预后差。合并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癌栓的晚期肝癌患者, 我国指南推荐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手术切除等综合治疗模式。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十年来原发性肝癌合并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在诊断、分型与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癌(ICC)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R0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可治愈方法,但ICC诊断时仅12%~40%病人可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手术后5年存活率也仅为25%~40%。通过辅助化疗和区域治疗降期后可使部分晚期ICC病人获得行根治性手术或肝移植的机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于有基因突变作用靶点的选择性病人可能会延长生存期。以肝胆外科为主,包含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和介入科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讨论模式,结合病人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手段,才能使ICC病人获得最优化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远期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而近年来,随着对ICC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分期、手术指征、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治疗策略也在发生着转变。本文结合近年来临床最新研究进展,针对ICC的外科手术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癌(ICC)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大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以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新辅助治疗能缩小原有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提高R0切除率,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ICC,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的ICC降期为可切除,也可改善肝移植病人的预后。但目前对ICC行新辅助治疗的潜在效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发病隐匿,初始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或病理学,且中央型或伴肝硬化者还须同肝门部胆管癌、混合型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肝切除术目前仍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但仅有少部分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ICC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是精准外科治疗的基础,但术中是否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定论。肝移植在ICC中的治疗价值亦存在争议。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的远期效果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由于ICC术后的高复发率,对于高危复发病人的辅助性治疗也备受关注。全身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ICC提供了治疗选择,但疗效仍需更多确切性证据。近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ICC的系统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胆道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细胞、隐匿性强、侵袭性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死亡率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被认为是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关键, R0切除是胆道肿瘤患者获益的有效措施, 但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局部进展或者已伴有远处转移, 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采用现有的诊疗方法, 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因此, 如何提高胆道肿瘤的诊疗水平、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胆道肿瘤的特性, 以及临床病理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当前辅助治疗、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综合治疗被认为是手术以外的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研究方向。因此,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胆道肿瘤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系统性分析, 旨在为诊治胆道肿瘤患者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治性切除后T3期胆囊癌患者行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7家医疗机构肝胆中心通过外科治疗的415例T3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251例, 女性164例, 年龄(61±11)岁(范围:26~88岁)。根据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接受辅助治疗, 将患者分为单纯根治性切除组(A组, n=358)和根治性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治疗组(B组, n=5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1∶1匹配, 卡钳值取0.02。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总体生存及无病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并将具有至少一项独立预后因素的患者归类为高危临床病理学亚型, 通过亚组分析探讨具有高危临床病理学亚型患者根治性切除后接受辅助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各有42例, B组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癌的发生率和清扫淋巴结数量高于A组(χ2=9.224、2.570, P值均<0.05)。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CA19-9>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 男性190例, 女性161例, 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 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构建列线图模型,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 训练集...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HCC)的肝内第二常见恶性肿瘤,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但绝大多数ICC病人临床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存在肝内多发病灶、浸润重要血管或肝外远处转移,手术通常无法达到R0切除,即使手术切除,术后也有一部分病人会因术前合并的肝功能不全和黄疸而出现肝衰竭。因此,有不少中心尝试针对ICC行肝移植术,但是早期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存在术后容易复发和生存期短等问题,所以绝大多数中心将ICC列为肝移植的禁忌证。后来有部分中心发现针对早期ICC(直径≤2 cm的单发病灶)行肝移植可以获得满意的长期生存;同时针对进展期ICC采取新辅助治疗+肝移植,疗效也十分理想。可是受限于供体短缺,ICC肝移植开展并不广泛,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活体肝移植或接受边缘供肝,以期改善ICC病人的总体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