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染色体嵌合型(CM)是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GT)中可观察到的普遍现象。CM胚胎中滋养外胚层(TE)细胞的遗传状态不一定与未来发育成为胎儿的内细胞团(ICM)相同。部分低比例CM胚胎移植后仍能获得健康活产儿, 但是其具有较高流产率等妊娠风险。为了对CM胚胎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拟就CM胚胎的定义、发生机制、分类、PGT技术、自我纠正机制、移植结局及处理原则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阐述。 相似文献
3.
气腔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是肺癌组织中一种特殊的肿瘤侵袭模式, 2015年WHO肺癌病理分类中正式提出该概念。气腔播散见于多种组织类型的肺癌, 表现为主瘤体边界外的气腔内出现肿瘤细胞簇。近年来, 气腔播散成为肺癌病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气腔播散与肺癌的术后复发和预后关系密切, 尤其对早期肺癌临床治疗术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提高病理医师对气腔播散现象的认识有助于肺癌的精准诊断。目前对气腔播散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包括鉴别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假象、气腔播散的分级诊断标准、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以及气腔播散形成的分子机制等。本文将阐述气腔播散的相关概念、病理学特征、对临床诊疗的影响以及尚存的病理学问题等, 以增强临床实践中病理医师对肺癌气腔播散的认知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5.
肺腺癌中微乳头(micropapillary)结构于2011年多学科分类首次提出后, 由于其预后较差, 2015版WHO肺肿瘤分类开始将其作为肺腺癌独立亚型。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微乳头结构与患者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胸膜侵犯、气腔播散、脉管癌栓等关系密切, 尤其对早期肺腺癌临床术式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便肿瘤中仅含有少量微乳头(5%), 仍然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为减少漏诊, WHO肺肿瘤分类对其定义进行了新的扩展。目前对于其形成机制及其高度侵袭性的基础研究尚不完善。由于其与不良预后的高度相关性, 其诊断识别场景正由原先的手术石蜡标本向新辅助、术中冷冻、淋巴结等场景拓展。本文将对微乳头腺癌的定义发展、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治疗及诊断现状进行概述, 以期提高病理医师对微乳头腺癌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肺癌的精准诊断。 相似文献
6.
7.
8.
男, 47岁, 汉族, 2022年8月因\"原发不育\"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外精液检查提示无精, 前妻已结婚生子, 现任妻子曾与前夫生育1子, 外观无明显异常。夫妻系非近亲结婚,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者为初中文化, 智力正常, 长期久坐, 身高为170 cm, 体质量为74 kg, 身体质量指数为25.61 kg/cm2。外生殖器发育PH4G4, 左侧睾丸约为12 mL, 右侧睾丸约为10 mL, 均质地中等, 未扪及明显异常。患者父母系非近亲结婚, 拒绝做染色体核型分析。妹妹外观无异常, 已结婚生子, 无不良孕产史。染色体G显带分析示患者核型为46, XY, t(1;18)(q31;q12.2), t(10;21;14)(q21.2;q21;p13)(图1)。染色体高通量测序分析未检测到有临床意义的缺失及重复。本研究通过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2019-077), 患者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相似文献
9.
10.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 是一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主要发生于中轴器官, 性腺多见, 10%~15%的卵黄囊瘤出现在性腺外部位, 肝脏的原发性卵黄囊瘤极其罕见。本文报道1例6岁女患儿,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9 823 ng/L(0~20 ng/L), CT示肝左叶一较大软组织密度包块;肿瘤镜下可见肿瘤细胞排列呈黏液样疏松网状、管状、假乳头状结构, 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Glypican3、甲胎蛋白、SALL4、Lin28阳性, OCT3/4阴性, Ki-67阳性指数约90%。本例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助化疗为主, 术后随访14个月, 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3,(8)
病原体(pathogen)是指能导致人、动物等生物发生感染的媒介统称, 主要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微生物占绝大多数, 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 广泛存在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组织中, 通常情况下在体内达到平衡状态, 一般不会发病。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 如果某一种病原体突然增多或大量繁殖, 或人体免疫力下降体内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即可导致疾病。如果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相对罕见, 意味着其相关基础研究较少, 缺乏相应的检测项目, 临床医生很难根据症状判断感染原, 因此快速、精准找到病原体, 显得尤为重要。本刊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屈平华教授担任本期罕见病原体重点号执行编委, 对近几年临床分离的罕见病原体进行论述和总结, 希望为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诊疗依据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细胞死亡与肿瘤的关系在科学界有很多误解, 并产生大量悖论。主流观点认为, 癌基因激活导致细胞死亡减少, 从而导致细胞总量的增多而发生肿瘤。本文从病理学的角度阐释病理形态学的\"坏死\"与细胞生物学以\"坏死\"而死亡的细胞死亡方式的概念区别, 细胞自噬对细胞寿命的影响以及抑制肿瘤作用的原理。本文从病理学的事实并结合文献论述\"抗凋亡\"并非肿瘤的特征。细胞死亡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不是抑制而是促进。几乎所有的致癌因素都可诱发细胞凋亡而非使细胞长寿。与主流的理念相反, 促凋亡的基因具有促癌作用, 而抑凋亡的基因和细胞保护因素具有抑癌作用。总之, 非生理性的细胞死亡是促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3,(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呈世界性流行。HBV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 有效控制HBV感染是预防HBV相关肝癌的关键。目前, 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HBV复制, 但不能完全清除HBV。为进一步了解特异性免疫在清除HBV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HBV防控策略, 在2023年7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13个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 本期推出乙型肝炎病毒重点号, 特邀请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唐霓教授担任执行编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嗅癌(olfactory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临床病理中心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初诊为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 ONB)或不能确定诊断的鼻腔鼻窦肿瘤共21例, 其中3例复诊为嗅癌, 并以其余18例肿瘤作为观察对照。结果 21例病例中3例嗅癌患者, 男性2例, 女性1例, 发病年龄35~74岁, 平均年龄57岁。镜下见瘤细胞以实性、巢状或分叶状生长方式为主, 周围常见丰富的纤维血管性间质。肿瘤内可见菊形团或假菊形团结构, 局部见明显的神经纤维性基质成分。部分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瘤细胞主要呈短梭形或椭圆形, 界限不清, 胞质少至中等, 细胞核染色质较细腻, 1个至数个小核仁, 核分裂象易见。3例嗅癌均见呈轻度异型腺体, 部分腺腔内见纤毛。肿瘤至少弥漫性表达1种上皮性标志物, 且同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瘤细胞部分表达p40及p63, 癌巢周围的支持细胞不同程度表达S-100蛋白。肿瘤细胞不表达NUT、CD99和结蛋白, SMARCA4(BRG1... 相似文献
16.
Rosai-Dorfman病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 多发生于淋巴结, 原发于肺孤立性Rosai-Dorfman病十分罕见, 本文报道1例32岁男性, 体检发现右肺下叶结节行右中下肺叶切除术, 右下叶支气管根部见肿块, 大小4.0 cm×3.5 cm×2.5 cm, 灰白灰黄色, 质硬, 界尚清。低倍镜下见肺组织结构破坏, 淡染区和深染区明暗相间分布。高倍镜下见淡染区主要为体积增大的组织细胞呈簇状分布, 胞质淡染嗜酸性或空泡状, 胞质内可见吞噬一至数枚形态完整的淋巴细胞。深染区主要是成熟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S-100蛋白、CD68及CD163阳性。分子检测KRAS基因G12D突变。术后随访21个月无复发。肺Rosai-Dorfman病术前常被误诊为肺癌, 病理诊断需要与多个疾病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对正确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持续感染是机体未能有效建立HBV特异性免疫的结果, 这种情形也可称为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成人急性感染HBV时, 绝大多数可以发生正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因而得以自愈。围产期感染HBV, 绝大多数导致慢性化, 提示存在HBV特异性免疫应答异常。典型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4个过程:抗原提呈、特异性CD4+T和CD8+T细胞激活以及B细胞激活。慢性HBV感染时, 机体的免疫应答异常必然涉及这4个过程的部分或者全部。本文主要讨论了慢性HBV感染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希望为进一步思考HBV特异性免疫重建路径与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诺如病毒是急性非细菌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 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散发和季节性暴发的流行趋势, 对人类健康以及全球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威胁。由于该病毒不能体外培养, 且缺少有效的动物模型, 至今尚无相关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上市。诺如病毒基因的多样性及持续的进化为疾病防控体系带来了极大困扰, 因而诺如病毒进化形式和趋势研究对于该病毒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诺如病毒两种主要的进化形式及其在不同基因型进化过程中的差异及作用, 分析了病毒、宿主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诺如病毒进化的相关研究进展, 并对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发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