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2.
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细胞癌(HCC), HCC是我国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HCC特殊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病因使得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结果显示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 针对HCC的免疫细胞, 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和信号, 增加免疫细胞的活化、成熟和募集, 增强已有免疫反应, 激发新的免疫应答, 对HCC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近几年, 以综合治疗的理念, 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回顾晚期HCC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简述免疫治疗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以期为晚期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 50岁, 因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2年余收住入院。查体:剑突下触及约4 cm包块, 质硬, 边界尚清, 上腹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肿瘤标志物:AFP、PIVKA-Ⅱ、CA19-9无升高。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肝左叶探及一实性不均质回声结节, 大小约5.8 cm×3.3 cm, 形态欠规则, 边界欠清;CT检查:平扫见肝左外叶一片状稍低密度灶, 大小约4.7 cm×4.2 cm×4.0 cm, 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MRI检查:T1WI见肝S3团片状稍低信号(图1A), T2WI见肝S3团片状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B), DWI见肝S3团片状高信号, ADC见肝S3团片状低信号, 边界清, 内部见轮辐状T1、T2双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肝S3团片状不均匀强化, 其内轮辐状信号无强化(图1C), 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 其内轮辐状信号无强化。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标本见6.5 cm×6.0 cm×5.5 cm类圆形肿瘤, 质地硬, 边界尚清, 呈灰白色, 中央可见到界限不清的星状纤维...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 生存期短, 预后极差, 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 肝细胞癌的系统治疗取得了突破进展, 特别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 打破了分子靶向药物的单一治疗局面, 而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策略更显示出优效性, 深刻改变了肝癌围手术期的治疗格局。本文重点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场景的几个热点问题, 并就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在肝癌围手术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对中国肝癌分期(CNLC)-Ⅱ期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SEER数据库中2004年至2015年符合CNLC-Ⅱ期的肝细胞癌患者数据。共纳入3 764例患者, 年龄范围18~93岁, 年龄(64±11)岁, 男性2 935例, 女性829例。其中非手术治疗患者2 825例, 肝切除手术患者510例, 局部消融治疗患者429例。通过绘制Kaplan-Meier曲线、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以及亚组分析, 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总体生存(OS)和癌症相关生存(CSS)的影响, 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果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3%、51.9%和34.0%, 显著高于局部消融组的71.7%、34.8%和24.9%(χ2=18.50, P<0.001), 以及非手术组的46.8%、16.1%和8.4%(χ2=276.00, P<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 肝切除手术组患者的1、3、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分别为80.2%、58.9%和41.8%, 也显著高于局部消融组的75.9%、42.8%和32.6%(... 相似文献
7.
8.
在夜间进行手术是否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 一直受到临床关注。目前夜间手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可理解为当天正常工作时间结束后至第2天正常工作时间开始前(16时至第2天8时)进行的手术。国内外对于夜间手术安全性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是否应将所有的夜间急诊手术纳入夜间手术进行安全性评估, 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一项来自美国的包括14万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 排除急诊手术后, 夜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时间手术增加1.6倍, 但病死率相当[1];另一项来自美国的包括294万例的研究结果则显示, 夜间手术病死率增加1.64倍[2]。但创伤、移植类专科手术不存在上述差异[3, 4]。深入分析夜间手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 可为切实保障夜间手术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与肝硬化、炎症、免疫等局部和全身多种因素相关, 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较为常见, 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受者预后不良风险。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精进和影像等相关科室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对PVT的病理生理、筛查诊断、评估分级和围手术期防治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PVT的管理展开综述, 为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改善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食管解剖的特殊性, 经左胸、右胸、食管裂孔等入路均可以完成对病变食管的切除和消化道的重建。同时因为食管解剖的复杂性, 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由于暴露范围、淋巴结清扫和切除范围的局限性, 经左胸入路目前已不被作为主要选择。经右胸入路对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是目前公认最能达到肿瘤学根治性切除目的的手术方式。经食管裂孔入路创伤较小但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高, 在临床上尚未大规模开展。微创食管癌根治术的发展也为食管癌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已有的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入路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的分期分阶段治疗, 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9年6月, 潍坊市人民医院美容整形科收治瘢痕疙瘩患者629例, 男253例、女376例, 年龄9~78(31.3±16.8)岁。根据病情按分期由低到高施以3个阶段综合治疗、定期观察效果, 并对复发率进行统计。结果Ⅰ期251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局部复发14例, 占5.5%;24个月复发4例, 占1.6%;经再次注射治疗后痊愈。Ⅱ期302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局部复发56例, 占18.6%;经再次治疗后49例(87.5%)患者痊愈, 24个月复发35例, 占11.6%。Ⅲ期76例患者治疗后6个月复发36例, 占47.3%;再次治疗后24个月复发19例, 占25%。结论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后效果和复发率与其严重程度有关, 根据病情分期分阶段治疗能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临床阴道再造术种类多, 对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的特点。目前尚无一种最佳的阴道再造方式适用于所有阴道缺如的患者, 以Frank法为核心的非手术治疗、腹膜代阴道法、肠道代阴道法、组织工程技术等阴道再造方式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不同原因需要阴道再造的患者, 外科医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 选取合适的阴道再造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主要包括关节内出血、慢性滑膜炎、软组织畸形、血友病性假瘤、病理性骨折及跟腱挛缩。血友病相关骨科疾病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下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但血友病骨科手术不同于常规手术, 围手术期凝血因子的替代方案、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操作、术后管理、功能训练与康复, 以及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等均可影响手术效果。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在2016年版《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采用Delphi法问卷调查的形式, 制订了《中国血友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指南》, 详细阐述了截骨矫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截肢术等血友病相关骨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原则和注意事项, 最终形成17条推荐意见, 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进一步规范血友病骨科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自1969年拉里·汉奇发现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 BG)以来, 人们对主要用于骨再生的不同类型的BG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最近, BG在血管生成、免疫原性和细菌抗感染方面的有益作用得到了验证, BG的适用性已扩展到软组织修复和创面愈合。英国邓迪大学理工学院Shahin Homaeigohar和德国厄兰根-纽伦堡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研究所Meng Li和Aldo R. Boccaccini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ioactive glass-based fibrous wound dressings》, 强调BG纤维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新兴作用和意义, 讨论了相关的促进愈合机制, 并介绍不同类型的BG纤维敷料的组成和形式、优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血管疾病, 手术方式多样, 除常见的术区出血、血肿、感染外, 也存在一些特有的并发症, 如股/腘动静脉损伤、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规范化手术操作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