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改良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7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中央区完全显露率、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采用门诊随访方式,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大直径为6(2~30 )mm,中央区淋巴结获取数目为4(0~19)枚。中央区完全显露率为92.8%(65/70)。手术时间为95(65~14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2~5 )d。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皮下积液1例,局部红肿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术后出血发生。随访过程中无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改良无充气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切口隐蔽性好,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无充气经腋窝腔镜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by gasless unilateral axillary approach, GUA-MRND)在经过选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患者外科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头颈外科的48例PTC患者, 根据患者意愿分为GUA-MRND(腔镜组n=16)和采用单侧传统开放改良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modified radical neck dissection, MRND)(开放组n=32)。腔镜组:男2例, 女14例, 年龄(30.56±9.82)岁;开放组:男14例, 女18例, 年龄(39.78±15.35)岁。比较分析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效能、并发症发生率和切口满意度上的差异。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构成比或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腔镜组患者年龄(P=0.050)显著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9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外科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2例行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和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资料。两例均为女性患者。术前甲状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均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 术前完善彩超、CT及喉镜等检查。结果两例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 例1颈部V区检出1枚淋巴结, 未见转移淋巴结。例2颈部V区检出7枚淋巴结, 两例术后均未出现肩部功能障碍。结论两例腔镜甲状腺癌手术颈部V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并可行的, 后续需增加病例数量后进一步分析, 并逐渐推广此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腔镜辅助下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分析了2006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腔镜辅助下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41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手术并发症以评价此种术式的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41例患者按术式被分为以下4组:I:单独行侧颈淋巴结清扫。Ⅱ:甲状腺全切加侧颈淋巴结清扫。Ⅲ:甲状腺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及侧颈淋巴结清扫。Ⅳ:侧颈淋巴结清扫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为58.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第Ⅲ组中高达68%,Ⅱ组其次,可达66.7%,单独清扫侧颈淋巴结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仅有20%。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率最高(41.5%)。无1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腔镜辅助下改良颈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性较高,较少发生永久性并发症,这种手术方式不仅保留颈部功能,保留切口美观,而且并不降低手术的安全性。然而,如果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特别是甲状腺全切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将会增加。其中甲状旁腺的损伤最为常见,所以术中保护甲状旁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目前,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已广泛开展,但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能否在腔镜下完成彻底的淋巴结清扫,特别是Ⅵ和Ⅳ区的低位淋巴结清扫,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总结分析笔者团队近年实施的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采用该术式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21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3例行腔镜甲状腺切除、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经胸口联合入路手术(联合入路组),包括12例行经胸甲状腺切除、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后再经口补充清扫Ⅵ和Ⅳ区淋巴结,另29例行经胸和经口手术步骤合理融合,不再单独补充清扫Ⅵ及Ⅳ区淋巴结;22例行单纯经胸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并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经胸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入路组的12例经口补充清扫颈侧区淋巴结的标本中有8例检出淋巴结,其中2例检出阳性淋巴结。联合入路组与经胸入路组获得的中央区淋巴结总数分别为(8.80±5.78)枚、(8.23±3.53)枚,颈侧区获得的淋巴结总数分别为(31.49±14.90)枚、(29.05±7.80)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出血、喉返神经麻痹、甲状旁腺功能减低、副神经损伤、乳糜漏和Horner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联合入路组1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癌复发,经胸入路组1例手术清扫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癌复发。结论 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安全、有效,与单纯经胸入路疗效相当。但补充清扫中的阳性淋巴结提示,对于淋巴结转移较多的甲状腺癌患者经胸经口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有一定的价值。然而,本研究病例数量较少,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有待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对照研究及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侧区再手术的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31例既往接受手术1~3次不等,其中17例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记述不明。术后12个月以内发现淋巴结异常有24例(77.4%),12个月后发现为7例。再手术前颈侧区淋巴结CT影像学诊断中,Ⅳ区的阳性率为58.1%,Ⅱ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为41.9%,颈动脉三角区域、Ⅲ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均为22.6%,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为12.9%。术后病理学诊断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64.0%,Ⅲ区81.8%,Ⅳ区68.4%,Ⅴb区8.3%,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13.6%。结论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前重视易复发淋巴结区域的影像学评估,术中进行规范的操作,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分析腔镜辅助与开放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美容微创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最终纳入研究的腔镜辅助组(n=47)与开放组(n=47)共94例,观察比较2组的围手术期情况及美容微创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inoma, PTC)患侧中央区大容量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转移(large-volume lymph node metastasis,LV-LNM)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1 367例PTC的临床资料, 男310例,女1 057例, 共1 644侧中央区纳入研究。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分为小容量淋巴结转移(转移数目≤5枚)(small-volume lymph node metastasis,SV-LNM)组(1 573侧)及LV-LNM组(71侧), 通过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LNM)及患侧LV-LNM与PT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患侧CLNM发生率35.28%(580/1 644), 患侧中央区LV-LNM发生率4.32%(71/1 64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侧中央区LV-LNM与性别...  相似文献   

10.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高达8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对临床检查阴性的中央区淋巴结(cN0)行预防性清扫(pCLD),可清除潜在病灶,有助于术后的准确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指导后续治疗,并降低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可能增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对是否需常规性pCLD,各家指南或多或少有所保留,但对肿瘤较大、分期较晚、多灶癌、有包膜侵犯、或不良病理学亚型的PTC,建议积极的pCLD,同时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全程暴露和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的保护。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将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乳晕入路腔镜(AET)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OT)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方法根据入排标准最终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的4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女性患者, 其中183例行AET手术(AET组), 245例行OT手术(OT组)。通过直接和倾向评分匹配法分析, 比较2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甲状旁腺移植率、术中神经损伤、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二次手术率、术后2年淋巴结转移及入路肿瘤种植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ET组年龄(38.89±9.08)岁、体重(62.10±10.45) kg、身高(161.97±5.31) cm;OT组年龄(45.88±12.47)岁、体重(65.11±12.72) kg、身高(161.62±5.24)cm。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T组, 分别为(18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2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甲状腺全切除术32例,次全切除术189例。术后病理学诊断单侧甲状腺癌202例(91.40%),双侧甲状腺癌19例(8.60%)。甲状腺的原发肿瘤直径0.2~8.0 cm,平均3.5 cm。有包膜侵犯50例;多灶性33例。每侧颈清扫淋巴结数目10~24个,平均14.3个。颈部淋巴结转移总发生率为37.56%(83/221),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3.94%(75/221),颈深组(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8.10%(40/221)。当肿瘤直径>1.0 cm、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多发灶或年龄>45岁时Ⅵ区及Ⅱ+Ⅲ+Ⅳ区的同侧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为Ⅵ区淋巴结,其次为Ⅱ+Ⅲ+Ⅳ区淋巴结,初次手术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当肿块直径>1.0 cm、癌肿突破甲状腺包膜时或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应清扫Ⅱ+Ⅲ+Ⅳ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由于术后颈部不留瘢痕,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癌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选择胸前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如何规范化应用腔镜甲状腺技术清扫中央区淋巴结,并向基层医院推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以全乳晕入路为例,介绍浙医二院王平团队腔镜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步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成功的因素.方法 对1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采用腔镜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加峡部切除术,并对全组病例随访1年余.结果 腔镜下完成手术10例,中转开放手术1例,2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10~4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 d.结论 腔镜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手术具有手术彻底和美容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82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6.1%(46/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χ2=4.98,P<0.05),原发灶侵犯包膜(χ2=8.76,P<0.05)及年龄>45岁者(χ2=6.62,P<0.05)有关,82例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和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德尔法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8-2011年间首次手术的经冰冻病理证实为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86例患者及其德尔法淋巴结是否有肿瘤转移.将德尔法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被膜侵犯以及中央和侧方淋巴结转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并同时行Ⅲ和Ⅳ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喉返神经麻痹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率91.9% (79/86),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德尔法淋巴结阳性不仅与原发性肿瘤被膜侵犯有关(60%比24%,P=0.019),而且与中央(80%比27%,P<0.001)和侧方(40%比5%,P<0.001)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德尔法淋巴结阳性也与转移的淋巴结数(平均7比2个淋巴结;P =0.002)以及淋巴结大小(2.1 cm比0.8 cm,P =0.002)有关.结论 德尔法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癌的被膜侵犯有关,德尔法淋巴结阳性者颈部中央和侧方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会明显增加,术中应仔细探查中央和侧方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全甲状腺切除术(TOETV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无淋巴结转移(cN0)。其中51例行TOETVA(经口组),59例行开放甲状腺手术(开放组),对比两组临床病理学指标、手术效果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术中喉返神经信号减弱比例、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单双侧甲状腺清扫比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阳性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经口组与开放组病人的Tg和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0.206),且均未发现两组有甲状腺残留及甲状腺癌复发转移征象。结论 TOETVA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不劣于开放手术,且体表无手术瘢痕,尤其适合有美容要求的临床低危PTC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的疗效。方法 2007年7月-2010年10月,选择30例接受腔镜手术(腔镜组)和30例传统开放手术(开放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清除中央组淋巴数量等。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105.4±16.3)min与开放组(101.6±21.0)min无统计学差异(t=0.783,P=0.437);腔镜组手术出血量(23.5±6.2)ml与开放组(20.8±15.8)ml无统计学差异(t=0.871,P=0.387);腔镜组术后引流量(22.9±7.9)ml与开放组(26.6±8.4)ml无统计学差异(t=1.758,P=0.084);腔镜组28例清扫中央组淋巴(5.2±2.3)枚与开放组30例(6.3±2.4)枚无统计学差异(t=1.813,P=0.075)。术后暂时性声嘶5例(腔镜组3例,开放组2例),暂时性手足麻木2组各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144,P=0.704)。结论胸前入路无注气腔镜下治疗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但颈部淋巴结转移却很常见,其中最常见的转移区域是颈部中央区(即Ⅵ区).目前对于临床可疑或确定有颈淋巴结转移者,需行治疗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国内外观点基本一致,然而对于cN0 PTC患者是否应该常规行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仍存较大争议.本文就PTC行预防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清扫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1.5~8h在超声引导下向甲状腺原发肿瘤内注入99m锝-右旋糖酐,体积0.4 ml(74 MBq),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1%亚甲蓝0.2~0.8 ml.采用联合法(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颈侧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1%,其中核素法和染料法检出率分别为90.2%和66.7%.颈侧淋巴转移30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中未发现转移癌灶.颈侧隐匿性淋巴转移率58.8%,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6%、52.9%、29.4%、0%.前哨淋巴结活检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94.1%、100%和87.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安全、可行,对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转移和指导颈侧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