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松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1)
绒毛膜上皮癌(简称绒癌)多原发于子宫。男性肺原发绒癌脑转移病例甚为罕见,故报告如下。李××男,15岁,学生,1979年4月初发热,咳嗽,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伴全身无力。无其它消化道症状。4月20日出现右侧偏瘫,次日神志不清,尿潴留,多汗,2天后入院。既往体健,无特殊家族史。检查:发育正常,营养欠佳,体温38.5℃,脉搏120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14/40。昏迷,全身浅淋巴结不肿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女性,5.5岁。因反复癫痫发作1年入院。2017年2月20日午睡中突然呕吐1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意识清楚,可简单对答,然后再次呕吐数次,双眼凝视,口唇发绀,呼之不应,逐渐转为昏睡,期间无肢体抽搐。反复多次外院调整药物治疗未能减少发作频率,约 相似文献
3.
神经胶质瘤又称神经外胚叶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占全部脑肿瘤的33.3%~58.6%,平均43.5%[1].颅内浸润扩散是较常见的转移方式,神经外组织远隔转移,临床上报道不多.我院一颅内占位病变患者同时伴有肺部肿瘤,肺部肿瘤经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考虑为神经胶质细胞瘤,笔者推测患者可能为神经胶质瘤并肺转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29岁,已婚,福建籍。因“双侧面部麻木感2月余”入本院神经科。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面颊部麻木不适,无张口受限、剧烈疼痛及面部抽搐,无鼻塞、涕中带血、耳呜、耳闭塞感及听力障碍,无发热。曾在外院就诊,行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经用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差.遂求诊我院。查体:体温、血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双侧面部浅感觉减退(相当于三叉神经上颌支),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功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肝胆胰脾双肾B超未见异常。入院后行MRI检查提示左侧鼻咽部占位,考虑鼻咽癌并颅底斜坡转移。经五官科会诊,行鼻咽部活检术病理证实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8)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颅内及软脊膜下广泛转移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尿路上皮癌颅内及软脊膜转移病例。术前MRI提示颅内多发转移,颈胸腰多发软脊膜转移灶。术前PET/CT及全腹增强CT未发现原发病灶。选择全麻下行经前额纵裂入路三脑室前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提示分化差的转移癌,根据光镜形态及免疫表型首先考虑泌尿系统来源。术后给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后复查头颅及脊髓MRI提示肿瘤颅内肿瘤部分缩小,但软脊膜转移无明显变化,同时存在交通性脑积水。术后5个月后因肺部感染去世。结论不明原发性癌症需仔细确定肿瘤原发部位,以便进一步治疗。以转移为首发症状的尿路上皮癌,文献报道少见,而合并全脊髓软脊膜下广泛转移更罕见,总体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妊娠性绒毛膜上皮癌的相关临床问题.方法 分析2例不同来源的男性绒癌患者的临床和手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2例患者均在术后经病理确诊为绒痛,企血β-HCG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例病情迅速恶化死亡;1例在术后接受了进一步放疗,随访半年情况良好.结论 非妊娠性绒癌是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常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多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HCG对疾病的诊断和观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报告1例异位妊娠术后绒癌脑转移瘤的病例并回顾文献。方法通过妇科及神经系统检查,病理及影像学结果确诊绒癌。急诊行腹腔镜下异位妊娠手术,切除孕囊及病变侧输卵管,术后病理示正常胚胎。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发生脑转移,予以开颅手术,病理报告绒癌。术后腰穿甲氨蝶呤化疗、脱水、激素等对症治疗。结果患者术后症状改善,随访6个月未见病变复发。结论异位妊娠术后发生绒癌脑转移瘤可见于育龄妇女,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术后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偶然发现左额肿物1月,逐渐增大。体检:左额部局部隆起,质韧,不能推动,无压痛,局部无红肿;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任何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半年前曾行左下肢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低分化肿瘤。头颅CT示:左侧额骨缺损,骨缘缺损处呈杯口状(图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临床、病理、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予以探讨。结果:颅内HPC复发合并肺多发转移病例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易混淆,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不均匀等高信号,多可见“硬膜尾征”和血管流空信号。病理学特点为梭形细胞,小血管鹿角样分支。本病是少数可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颅内原发肿瘤,有复发和转移倾向。病灶切除应彻底,并辅以放疗。结论:颅内HPC是一种具有高复发率和易发生颅外转移的肿瘤,包括颅脑和肺、骨、肝等是易转移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8):743-745
<正>灰质异位(heterotopia)为皮质发育异常的一个类型。特点为正常神经元位于异常的部位~([1])。由于胎儿在6~16周龄时神经元从侧脑室壁胚芽基层向大脑表面移行过程中发生障碍,因而移行停顿使神经元停留于白质~([2]),称之为神经元移行疾患(neuronal migration disorders,NMD)~([3])。Tungel于1857年在尸检的病理检查中首次发现灰质异位~([4])。但在MRI出现前临床难以诊断,上世纪80年代MRI应用于临床后,尤其是高分辨率MRI可以清晰地发现异位的灰质团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性,51岁,主因右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HPC)切除术后10年、左侧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血管外皮瘤切除术后3年,肿瘤肺部转移7个月,头痛伴言语不清2个月,于2014年3月3日入院。患者10年前(2004年4月28日)主因"头痛2周"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发现右侧小脑占位性病变。于2004年5月2日至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与治疗,入院后头部MRI增强扫描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颅内间变性血管周细胞瘤(haemangiopericytomas,HPC)伴全身多发转移的患者,患者为52岁男性,14年前以头痛起病,头颅磁共振提示后枕叶占位,行开颅病变切除术。术后随访期间发现原位肿瘤多次复发,并伴肝脏、髂骨、胸椎等多处转移。手术全切(gross total resection,GTR)是该病例的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通过多次放疗、介入栓塞、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案,使病变得到有效控制。原发性颅内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肿瘤,间变性HPC具有高复发及颅内外转移的特点,综合性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现报告1例心脏黏液瘤合并多发性脑梗死及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如下。1病例女,2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4 d于2011年8月14日入院。患者4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双眼视物不清、走路不稳及左侧肢体麻木,伴有心慌、心悸。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呼吸18/min,血压98/60 mmHg(1mm=0.133kPa);思睡,言语流利;双眼右视有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5岁.因腰痛10年,右足背屈无力6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左外耳廓畸形、外耳道先天闭锁;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足背屈无力,余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鞍区、四肢感觉无异常,病理反射(-).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资料
22岁女性,因头痛进行性加重半个月伴呕吐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颅神经检查阴性;右侧胸壁有一10 cm长的手术瘢痕,同时可触及一直径约8 cm的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2007年5月行右侧胸壁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粘多糖病ⅢA型(MPSIIIA)合并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治疗。方法报道1例MPSⅢA合并有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6岁半时确诊粘多糖病ⅢA型(MPSⅢA),3岁时首次癫痫发作,9岁后发作频繁(1~2次/d),同时睡眠时间减少、易兴奋、性格急躁,癫痫发作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并喉部发声,其发作间期脑电图特征为双侧前头部(额极-额-前颞区)低-中波幅慢波假节律样发放伴多量不典型三相波发放,初期单用妥泰疗效不佳,合用苯巴比妥治疗后发作得到有效控制,睡眠和情绪障碍改善明显。结论粘多糖病ⅢA型(MPSⅢA)合并癫痫发作患儿伴有睡眠、情绪障碍,发作间期脑电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妥泰联合苯巴比妥可有效控制患儿癫痫发作,并在一定时期内改善患儿睡眠和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报道1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以体位性头痛起病,经腰椎穿刺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低颅压综合征,继发硬膜下积液及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头颅CT、MRI均可提供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MRV及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重要诊断手段.结论 低颅压综合征是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的临床特征有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胼胝体发育不良是一种先天性颅脑畸形,包括胼胝体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发病率(0.5~70)例/万,但胼胝体发育不良合并颅内多发脂肪瘤报道很少,现将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MH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HP术后原位复发及颅内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转移方式及治疗进展。结果该例患者行右额颞瓣开颅肿瘤切除术全切原发肿瘤,左侧原位复发肿瘤未处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MHP。结论MHP是颅内罕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建立长期随访十分重要,而复发MHP的治疗仍是世界难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