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1月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65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①201例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患者,服用华法林98例,其中发生出血并发症14例(14.3%),患者出血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0者8例(57.1%).在INR<2.0的出血患者中75%合并有出血潜在的基础疾病或合并用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②201例患者中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98例,其中具有华法林抗凝指征并接受抗凝治疗者42例(42.86%).结论 65岁以上具有华法林抗凝适应证的老年患者口服华法林时,应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使用较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n=39)及永久性(n=41)两组,根据房颤指南分为中危(n=42)及高危(n=38)两组,分析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剂量达标情况。结果房颤治疗第1周与第2周比较,达标例数及总达标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剂量达标时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1周与第2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严密监测INR,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应用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依据2006年ACC/AHA/ESC房颤抗凝管理指南将患者按照年龄,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成亚组,统计临床抗凝剂应用情况. 结果:①在符合标准的220例房颤住院患者中,高危组患者占69.3%,所有房颤患者中仅20.9%的患者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其中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分别为15.7%、28.2%、36.3%.②对152例高危组房颤患者的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75岁(OR=7.12)、高血压(OR=12.44)、冠心病(OR=13.38)、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OR=7.11)、患者因素(OR=4.10)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因素.结论:目前我国基层医院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多数未接受指南推荐的抗凝剂,尤其是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需要抗凝治疗,然而对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其抗凝策略尚存在争议。华法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也会相应的增加出血风险。对于中低危患者目前倾向于阿司匹林替代华法林用于术后的抗凝治疗,而目前对于高危患者虽有新的争议,但是仍倾向于使用华法林。新的抗凝药物的上市可能取代华法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老年房颤脑卒中患者危险分层筛查及治疗对策。方法 110例房颤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观察组:进行危险分层,分别采用华法林抗凝或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结果观察组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脑梗死发生率为0、3.45%、9.09%、33.33%,对照组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脑梗死发生率15.38%、25.93%、58.33%、100.00%,观察组总发生率为5.45%少于对照组总发生率34.55%(P0.01)。结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越高,脑梗死发病率就越高,抗凝治疗就越有意义。通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坚持华法林长期治疗,以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及再次复发,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方法对75岁以上房颤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月收治的75岁以上房颤患者10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房颤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通过对比出现血栓概率以及出现出血概率,以突出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价值。结果在出现血栓概率以及出现出血概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75岁以上房颤患者,临床选择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出现出血概率以及出现血栓概率显著降低,最终显著提高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心血管内科房颤住院患者的抗凝情况,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房颤患者病例资料,记录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合并疾病、CHA2DS2-VASc评分、INR值、华法林剂量、新型口服抗凝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评价其抗凝治疗的规范性。结果房颤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房颤类型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主;CHA2DS2-VASC评分为0分的AF患者中14.28%采用NOAC抗凝治疗;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AF患者中68.97%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CHA2DS2-VASC评分≥2分的AF患者中64.96%接受华法林治疗、8.67%采用NOAC治疗。而瓣膜性房颤患者中92.45%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我院心内科房颤患者抗凝基本符合指南要求,但是还存在一些抗凝不规范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规范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8.
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及高龄患者(≥65岁)运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方法 观察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具有高风险血栓栓塞患者204例,按照是否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华法林抗凝,起始剂量为2.0 mg/d,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之间),对照组常规治疗,未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年脑卒中发生率,其次将治疗组按照年龄是否≥65岁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比较两组年出血率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组年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高龄患者与低龄患者的年出血率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非瓣腊性心房勯动患者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后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且高龄患者运用适当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近5年抗栓治疗现状及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住我院的年龄≥75岁房颤患者206例,记录主要合并疾病、抗栓治疗方法及5年内栓塞、严重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06例房颤患者中共发生栓塞事件47次,年发生率为4.56%。严重出血事件3次,年发生率为0.29%。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70例,氯吡格雷治疗66例,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1例,未行抗栓治疗56例。行华法林抗凝治疗3例,随访期间更换为抗凝治疗11例。抗凝时间平均2年1个月。结论老年房颤患者栓塞事件年发生率高,预防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抗凝治疗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吴爱民  ;罗贵川 《内科》2014,(6):644-646
目的了解贵州省铜仁市10家县级综合医院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基层医院合理、有效、安全使用华法林的应对策略。方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方案,查阅病历资料,并对现场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2013年贵州省铜仁市10家县级综合医院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结果 10家县级综合医院共收治115例房颤住院患者,其中2家医院对4例患者应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使用率3.48%。所有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长期进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INR(1.5~2.0)保持在低水平状态。结论 10家县级综合医院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率极低,华法林应用不规范、不合理问题较一些文献报道更突出。应加大华法林的推广应用,促进抗凝剂的合理使用,使更多的患者享受到抗凝治疗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病及抗凝治疗等,并对患者进行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并对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入选的499例房颤人群中,有77例(15.4%)接受华法林治疗,其中慢性心力衰竭史、永久性房颤、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高者更多使用华法林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更多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心病、心力衰竭病史都是影响华法林使用的因素。结论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未能严格按照CHA_2DS_2-VAS_C风险评分进行正规抗凝。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凝治疗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血液透析中心60~78岁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房颤组80例和非房颤组80例,对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又分为华法林亚组40例和非华法林亚组40例,观察并发房颤的老年HD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及华法林的疗效。结果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缺血性脑卒中(31.25%vs 18.75%)和脑出血发生率(8.75%vs 1.25%)显著升高(P0.05)。华法林亚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显著低于非华法林亚组,发生脑出血显著高于非华法林亚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是老年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而华法林可降低由此而引发的脑卒中,但出血概率会增加。对并发房颤的老年HD患者应衡量利弊进行抗凝治疗,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上海华泾社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现状,以提高社区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视。方法调查2009年3月至2019年3月212例华泾社区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史,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并发疾病和抗凝方案,按照CHADS2评分分析房颤患者的抗凝现状。结果 212例房颤患者并发疾病前3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92.92%)、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68.87%))和糖尿病(27.36%)。所有患者的总体抗凝率为4.24%,抗凝药物皆为华法林,抗血小板率为64.15%。非脑卒中组华法林抗凝率明显高于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6%vs. 1.96%,P0.05)。结论目前社区房颤患者抗凝比例低,需加强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的选择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2-01至2013-12行PCI术的患者,按入选、排除标准筛选出合并房颤的患者5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HADS2及HAS-BLED评分。按照CHADS2评分2分或≥2分及是否使用华法林,将患者分为:CHADS2评分2卒中低危患者(n=339),其中包括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n=309)、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n=30例);CHADS2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患者(n=231),其中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n=200)、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n=31)。随访15个月比较不同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策略在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CCE)、缺血事件、出血事件方面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卒中低危患者相比,卒中高危的患者MACCE发生率更高[P0.001,风险比(HR)=2.667,95%可信区间(CI):1.535~4.635],缺血事件更多(P=0.013,HR=2.080,95%CI:1.167~3.709)。570例患者随访结果多因素Cox生存分析,卒中高危未用华法林组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MACCE和缺血事件发生率均增加(P=0.001,HR=2.985,95%CI:1.532~5.816;P=0.026,HR=2.068,95%CI:1.090~3.925)。卒中高危用华法林组及卒中低危用华法林组的MACCE事件、缺血事件分别与卒中低危未用华法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用华法林患者大出血事件多于未用华法林,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低危和卒中高危患者,用华法林均增加小出血风险[P0.001,比值比(OR)=4.458,95%CI:1.934~10.277;P=0.002,OR=4.155,95%CI:1.717~10.055]。结论:华法林能够显著的降低卒中高危房颤患者的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对于卒中低危的房颤患者,华法林并不能进一步降低MACCE及缺血事件发生率。无论是卒中低危还是卒中高危房颤患者,华法林均增加了小出血风险,但并没有显著性增加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血栓治疗现状,为老年房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资料完整的老年房颤患者875例,将其中济南军区总医院的445例房颤患者按年龄分为60~74岁158例,75~80岁118例,81~84岁11 2例,≥85岁5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房颤分类及用药情况。结果所有阵发性房颤治疗以药物复律为主,占61.4%,所有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占80.1%,抗血栓治疗以阿司匹林为主,占77.7%,华法林占1 4.5%。与60~74岁比较,其他年龄段患者建议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80岁比较,75~80岁、81~84岁患者实际服用华法林治疗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使用胺碘酮最多,抗血栓治疗阿司匹林使用普遍,基层医院华法林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5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比较两组终点事件及出血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采用个案护理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30例患者采用个案护理管理模式。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13.45±4.18)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25.36±6.78)天,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67%,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采用个案护理管理的临床价值显著,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出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长宁区3个社区中年龄≥65岁的常住居民,入选通过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n=218),对所有患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包括基本情况、疾病史以及用药情况,并计算CHADS2评分。结果:入选患者中,卒中高危患者(CHADS2评分≥2)有167例,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仅23例(13.8%)。对未抗凝治疗原因分析显示,医生未实施抗凝治疗高达63.2%,是抗凝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结论:社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卒中高危患者抗凝治疗率低,需规范房颤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