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肠道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x~2=3.98,P0.05)。结论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1-12月入住某院综合ICU的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期间ICU医院感染率为15.73%,感染例次率为29.8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4.8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5.83‰,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4.89‰。感染易发部位为下呼吸道(70.09%)、泌尿道(11.61%)、血液(5.8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6.67%,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检出多重耐药菌株32株。结论 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多,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对患者实时监控,采取干预措施,以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引起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方法 分2个阶段对在洁净手术室进行的骨科手术切口进行监测,第1阶段即2008年3月1日-12月31日(调查阶段),主要调查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即2009年1月1日-5月31日(干预阶段),根据前阶段的调查结果对可干预的相关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阶段的感染率。结果 调查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5.07%(23/454),干预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41%(3/213),干预阶段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χ2=4.25,P<0.05 )。结论 加强洁净手术室的管理、保证手术器械及用物灭菌质量、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正确进行外科手消毒、严格执行换药操作规程、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与控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院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其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193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74%(13/193)。切口感染率居前3位的手术依次为胆囊切除术(20.00%)、胃肿瘤根治术(16.67%)、肠道修补/切除术(16.00%)。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危险因素的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该院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切口类型、年龄、手术持续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手术科室感染监测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运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控制降低手术科室感染率的作用。方法根据医院2007年前瞻性调查结果 ,将其感染数据定为对照组,在2008年有针对性地采用目标性监测将感染情况定为试验组,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008年外科手术感染率由2007年的17.1%下降到10.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P0.01)。结论采用可能存在问题的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反映和了解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手术科室感染管理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控制手术科室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医院感染两种主要监测方法对普通外科术后医院感染感染率的差异,探讨实施两种监测方法对普通外科医院感染感染率基线数据的影响。方法 2008年3月1日-9月30日目标性监测医院普通外科1589例住院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与2007年同期前瞻性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普通外科2322例住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目标性监测1589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共发生224例、249例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4.10%,例次感染率为15.67%;明显高于2007年同期前瞻性全面综合性监测2322例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2.45%,例次感染率2.9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提高医院感染的发现率,应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强化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及部位的目标性监测,更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医院感染基线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前瞻性监测2011年7月-2013年7月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制定目标性监测计划与方案,组建监测团队,开展感染风险评估,随访出院手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感染病例。结果共监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6 836例,发生手术相关医院感染142例,感染率2.08%,其中发生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下呼吸道、上呼吸道为主,分别占26.76%、26.06%、23.24%,手术切口感染科室中骨三科感染率0.84%较高(P<0.05),其中表浅切口感染、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分别占23.68%、42.11%、34.21%,由于感染需再次手术治疗8例,占感染病例21.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深入开展目标性监测,落实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控专职小组对妇产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12月为感控专职小组实施阶段,医院妇产科共收治4568例手术患者为干预组,2013年1月-2014年6月为感控专职小组未实施阶段,医院妇产科共收治3982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发生医院感染情况,并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分别取样进行菌株鉴定,感控专职小组实施前后,对比分析消毒隔离质量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结果干预组4568例手术患者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46例,感染率为1.01%,对照组3982例手术患者共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54例,感染率为3.87%,干预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感染患者共检出17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占64.77%,革兰阳性菌36株占20.45%,真菌26株占14.77%,干预组感染患者共检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7.74%,革兰阳性菌12株占19.35%,真菌8株占12.90%;干预组医务人员管理、工作环境管理、医疗器械及用品管理和消毒隔离总质量月平均问题数显著降低,月平均分数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手卫生知识知晓、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环境卫生抽查监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无菌操作合格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控专职小组有助于提高消毒隔离质量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从而降低妇产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心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方法采取全过程跟踪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1日-12月31日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共监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57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4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43%。手术部位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手术持续平均时间分别为(412.86±162.34)min、(309.10±130.35)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4);两组ASA分级评分平均分别为0.642和0.5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8,P=0.56)。医生的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1.61%~4.16%,调整后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为2.37%~5.70%。结论手术时间延长是心脏外科手术手术部位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生经验和手术熟练程度以及对无菌操作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建立《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武汉市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调查方法,在武汉市不同规模的5家医院调查、收集资料,对肛肠疾病住院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职业、体型、既往病症、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切口部位(包括肛周)菌种与菌量变化、住院时间与费用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以新建的“诊断标准”对总的感染情况进行判断、评估。结果武汉市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总的感染率为32.98%(124/376),其中痔疮等疾病(包括内/外痔、混合痔、直肠息肉、肛裂)手术部位感染率为29.06%(77/265),肛周脓肿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8.46%(15/39),肛瘘手术部位感染率为44.44%(32/72)。经统计学分析,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感染与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关(P<0.05);肛周手术部位微生物的菌量和菌种在手术后分别有24.50%、30.46%发生变化。结论通过本次调查,首次得到了武汉市常见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为常见肛肠疾病肛周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妇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探讨降低SSI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方法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对该院两个妇科病区行剖腹子宫切除术、阴式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所有患者进行监测,定期汇总分析,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2011年1月1日-6月30日监测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和干预措施落实后(2011年7月1日-12月31日监测的病例,设为干预组)的SSI率。结果 对照组共1 120例患者,其中剖腹子宫切除术648例,SSI率为4.94%;阴式子宫切除术212例,SSI率为9.43%;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260例,未发生SSI。干预前妇科病区平均SSI率为4.64%(52/1 120),两个妇科病区平均SSI率(5.38% vs 4.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6,P>0.05);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干预组SSI率下降至1.57%(20/1 27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4%(χ2=19.23,P<0.001)。结论 采取目标性监测方式,对监测项目的危险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达到降低SSI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的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10年共监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914例,发现手术部位感染15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64%;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手术方法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2010年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1.64%与2009年的3.45%(19/5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3)。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能有效降低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剖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FRE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剖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剖胸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对手术部位感染(病例组)与同期住院未感染的手术患者(对照组)按1∶1配比法进行剖胸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研究。结果病例组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25 911.70元,对照组为19 899.75元,前者显著高于后者(t=5.67,P=0.00);病例组住院日中位数为32.50 d,对照组为19.50 d,延长13 d,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10.02,P=0.00)。结论手术部位感染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延长了住院日。我们应增加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投入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其所致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某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3 326例骨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3 326例骨科手术患者中,116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3.49%。其中截肢术术后感染率最高,达30.39%(31/102)。骨科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侵入性操作、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应重视并针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持续改进工作质量,以有效降低和防止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点,制定合适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分析该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资料。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22 237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25例,感染率1.46%;手术部位感染率高的前3位科室为泌尿外科(2.69%)、骨外科(2.20%)、胸外科(1.97%);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9.29%)、大肠埃希菌(17.2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66%)。结论应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高发科室和主要感染病原菌的监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过程监控”基础上提出“预防性过程监控”概念及可行的监控方法,实验性应用于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的控制中,评价监控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某院神经内科2007年1-7月留置导尿的1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07年8月-2008年2月留置导尿的141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执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采用评估督促和宣传教育等方法进行预防性过程监控。结果实验组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χ2=11.10,P<0.01);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的时间比较,实验组70%的患者留置导尿时间在13.10 d内,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 d;留置导尿11~30 d、>30 d时,实验组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率分别为6.67%、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7%、57.89%(分别χ2=8.27,P<0.01;χ2=5.13,P<0.05)。结论评估督促和宣传教育等预防性过程监控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综合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对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按统一的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0例):某院2011年1—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全部急诊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干预组(501例):按照1∶1比例配对,2012年1—12月符合相应配对条件的急诊剖宫产手术患者,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以及采取综合干预模式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综合干预后,外科洗手正确率由干预前的54.55%提高至90.48%;切口异常病原学送检率由18.42%提高至89.66%;发生切口感染后及时上报率由16.67%提高至80.00%,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00%(5/501),对照组为3.60%(1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P<0.01)。23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61±4.81)d,显著长于978例非感染患者的(6.09±1.37)d(t=32.60,P<0.01);住院费用,感染患者为(7 042.43±1 229.57)元,显著高于非感染患者的(5 085.80±737.14)元(t=12.34,P<0.01)。结论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率,有效预警医院感染流行与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