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邵珠平  鲍波  施鹏  于效良 《现代医学》2014,(11):1348-1350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术前均行磁共振血管断层成像(MRTA)检查确定受压迫血管。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54例,1周内消失2例,1个月内消失3例,3个月内消失2例,半年内消失1例。随访1~2年,复发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2例,迟发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结论: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创伤小、有效率高,可作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药物控制情况筛选出31例面肌痉挛患者,对以上患者全部行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1例患者中,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者24例(27.4%),明显减轻者6例(19.4%),未缓解1例(3.2%),术后出现轻度面瘫3例(9.68%),听力下降2例(6.45%),头晕伴频繁恶心呕吐者1例(3.23%),术后发热2例(6.45%)。无术后出血及小脑挫伤病例,无脑脊液漏及刀口愈合不良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在充分掌握神经解剖及熟练应用神经内镜基础上,取得高效微创治疗效果的一种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7例,显著减轻者2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疼痛消失29例(96.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三叉神经痛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疼痛,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很多,以往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不很明确而采用三叉神经半月节热凝术、眶上神经撕脱术等治疗,效果都不够理想,且并发症较多。近来大多学者认为桥脑旁的微血管对三叉神经根敏感区的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1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入颅,寻找和判断责任血管,将责任血管从面神经出脑干区分离,置入Teflon棉絮减压。术后记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责任血管为迂曲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12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至术后3个月,遗有轻度耳鸣、听力下降1例,轻度眩晕1例,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高、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对24例偏侧面肌痉挛施行微血管减压术并对其手术要点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的防治进行总结。结果:24例偏侧面肌痉挛术后23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明显好转。无l例死亡,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随访16例,15例效果满意,l例复发。结论: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梁照平 《中外医疗》2012,31(1):17-18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方法对47例面肌痉挛患者手术,Teflon棉球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责任血管为迂曲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单纯静脉。47例患者术后经过12~24个月随访,治愈37例,治愈率78.7%,有效47例,有效率100%,术后7例患者患侧出现听力严重减退。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自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进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48例符合纳入条件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有效率、手术并发症率、治疗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并将治愈患者分为即刻治愈组及延迟治愈组,对两组患者的病程长短、性别、年龄、严重程度、责任血管数量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无死亡患者。术后即刻治愈35例(72.92%),延迟治愈12.00例(25.00%),1例无效(2.08%),无症状加重患者,总有效率97.92%。对术后影响延迟治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疾病分级、责任血管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术后并发症:头痛17例(35.42%),头晕及恶心27例(56.25%),脑脊液漏2例(4.17%,1例乳突开放,1例刀口漏),体温高7例(14.58%,1例为颅内感染引起),术后不同程度面瘫12例(25%),听力下降7例(14.58%),面部麻木2例(4.17%),除1例(2.08%)患者面瘫及听力下降症状未完全好转外,其余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完全恢复。 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病程长短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病程越长,越容易出现延迟治愈现象。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意义。方法:32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有27例在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其中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26例,另1例随访期间面肌痉挛消失;5例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其中术后仅1例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期间又有2例缓解。结论: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单侧咀嚼肌痉挛患者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动脉压迫,术后咀嚼肌痉挛症状消失,1例患者为静脉压迫,术后症状减轻。结论: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血管压迫可能是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原因,针对三叉神经运动根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单侧咀嚼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经过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后,对有血管压迫者的327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诊比较疗效,分析手术操作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56例,1周内消失29例,1个月内消失21例,半年内消失9例,1年内消失1例,观察1年7例症状减轻,无效2例,复发2例;49例发热,6例脑脊液漏,29例有迟发性面瘫,7例听力丧失,4例轻微共济失调。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作用,比较监测组与未监测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差别.方法 234例HFS患者接受了纤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其中AMR监测组199例,AMR未监测组35例.本研究中男68例,女166例;年龄25~76岁,平均(45.2±12.5)岁.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刺激和记录电极均使用针状电极.刺激参数恒定为:方波刺激.波宽0.1 ms,频率1 Hz,强度5~20 mA.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监测组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术中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65例(82.9%),未消失34例(17.1%),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疗效优于未监测组.结论 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能够提高HFS患者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 5 3例面肌痉挛症患者在全麻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手术有效 4 8例 (92 .3% ) ,无效 4例 (7.4 % ) ,术后 14个月复发 1例 (1.9% )。并发症 :耳聋 1例 (1.85 % ) ,听力下降 3例 (5 .5 5 % ) ,耳鸣 5例 (9.2 5 % ) ,迟发性面瘫 3例 ,眩晕 5例 (9.2 5 % ) ,脑脊液感染 3例 (5 .5 5 % )。 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症效率高 ,且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微血管减压术对特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对不同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不同区域的特发性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特发性面肌痉挛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48例患者根据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区域的不同分成5组。A组(n=31):血管压迫桥沿沟段;B组(n=59):血管压迫脑干移行段;C组(n=47):血管压迫出脑干段;D组(n=28):血管压迫脑池段;E组(n=383):多区域联合压迫。观察手术疗效,完全缓解和绝大部分缓解视为治疗有效。结果术后随访0.5~2年。治疗有效率A组为96.8%,B组为96.6%,C组为97.8%,D组为96.4%,E组为94.5%。各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完全性面瘫、颅内血肿形成、术后听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全程有序探查责任血管及充分减压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其中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2例(A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B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治愈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责任血管发现:A组32例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9例患者发现责任血管;治愈率:A组治愈率为96.9%(31例),B组治愈率为90.0%(27例);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5.6%(5例),B组为26.7%(8例);住院时间:A组为(8.0±1.3)d,B组为(11.0±2.7)d;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HFS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对脑干、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的牵拉损伤,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