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4例TOBS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OBS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可伴视觉障碍,偏盲,认知行为异常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头颅CT或MRI最其特征性改变为双侧丘脑对称性蝶形梗死灶,伴中脑、小脑、枕叶、颓叶梗死。结论TOBS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诊断优干CT,早期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眼位改变、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头颅MRI可表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致残率、死亡率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头颅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靳玫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46-4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TOB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TOBS多以眩晕、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可伴视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肢体活动障碍等.影像学改变以中脑、丘脑、枕叶梗死多见,同时有幕上和幕下梗塞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有幕上和幕下多处梗塞,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复杂,病情急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多,临床治疗困难,预后差,早期发现,及时有效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ROB)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笔者对自2000年以来收治的36例TOB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患者以老年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提示重要的体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表现,死因主要位脑疝,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63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栓塞和血栓形成是TOBS的主要病因,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偏盲等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以丘脑或中脑为核心合并其他部位梗塞是该病影像学重要特征。结论TOBS同时具有幕上及幕下多处梗塞,并发症多,预后差,早期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全面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伤。自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以来,国外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证(top of the basilar arteny syndrome,TOB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1例经CT或MRI证实的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TOBS的主要病因仍为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79.8%),其次是心源性(心房纤颤)栓子来源(14.3%).影像检查以中脑,丘脑,枕叶病变最多见.结论 TOBS的临床表现的多样化与基底动脉尖部5支不同血管的血流分布有关,突发意识障碍又较快恢复,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但有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有皮质盲或偏盲应想到TOBS的可能,尽早进行头颅MRI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崔玉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20-332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疗水平.方法 对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以眩晕最常见,意识障碍发生率较高,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异常为核心症状.影像学改变病灶以中脑和丘脑为主,并且多个病灶同时存在.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改变复杂多样,只有掌握其特征,提高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认识,才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为基底动脉首端区域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以幕上丘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及幕下中脑、小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预后较其他类型脑梗死更差。单纯根据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往往通过头颅CT或磁  相似文献   

10.
刘丽伟 《贵州医药》2003,27(6):551-55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系基底动脉尖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以丘脑、脑干、小脑、颞枕叶不同程度损害为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情凶险,诊断困难,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现已得到充分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率明显提高。现将1990~1999年收治的38例TOB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20岁以下1例,31~40岁2例,41~50岁2例,51~60岁10例,61~70岁18例,70岁以上5例。平均年龄61.9岁。中风危险因素: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血脂异常8例,血管炎2例。既往中风史者3例,贫血1例,吸烟者10例。1.2 临床症状及体征。言语不清27例(71.1%),行走不稳  相似文献   

11.
杨平 《江西医药》2012,47(7):570-57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7例TOBS临床资料,观察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结果 TOBS老年人多见,其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16例)、吸烟(12例)、脑梗塞史(9例)、心房纤颤(6例),其临床症状、体征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17例,占45.9%)、意识障碍(11例,占29.7%)、眼球运动障碍(13例,占35.1%)、皮质盲或偏盲(12例,占32.2%)起病.磁共振显示累及脑干(16例)、丘脑(16例)、小脑(12例)、枕叶(13例)、颞叶(11例)的多发梗死病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尽早完善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眩晕、不同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视物模糊、肢体运动障碍多见。影像特征为丘脑、小脑、颞叶、枕叶、中脑等梗死多见,磁共振较CT敏感。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愈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TOBS患者22例,比较他们与一般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TOBS最多见的原因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其发生率高于一般脑梗死(Ps〈0.01),TOBS患者与一般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有显著差异(P=0.001),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在TOBS组中空腹血糖值有统计学意义(Exp(β)=0.260,P=0.005),糖尿病病史无差异。结论 TOBS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一般脑梗死并无真正差异,空腹血糖值高可是TOBS发生后患者应激反应更强的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28例。术前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MR平扫及增强检查11例,其中3例同时CT及MR检查。结果检查发现病灶位于胰头10例,5例位于胰颈,7例位于胰体,6例位于胰尾部,肿瘤直径2.2~11.3cm。27例具有完整包膜;1例包膜不完整。20例呈囊实性表现,3例以囊性成分为主,5例以实性成分为主。8例可见钙化。4例病灶内可见出血。25例病灶的实性成分动脉期CT值增加(22.1±4.3)HU,门静脉期CT值增加(37.7±5.8)HU,囊变区无强化。结论正确认识CT及MR的影像学特点,可以对绝大多数SPTP作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脑转移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转移瘤的MR表现。35例均经1.5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检查,采用T1加权、T2加权和FLAIR序列进行扫描,所选患者平扫后均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发生于大脑半球19例,小脑6例,全脑8例,脑室内及脑干各1例。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灶,发生坏死囊变13例,出血5例。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增强后呈环状强化17例、结节状强化12例、花边状强化6例。结论脑转移瘤的MR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特征性,MR增强检查有利于显示转移瘤的特征,对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在临床孤立综合征(CI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CIS患者和5名健康自愿者进行3.0TMRI和1H-MRS检查,测量CIS病灶组、病灶邻近或对侧表现正常脑白质组(NAWM组)及自愿者正常脑白质组(对照组)主要代谢产物NAA、Cr、Cho、mI、Lac峰值,及NAA/Cr、NAA/Cho、Cho/Cr、mI/Cr的比值。结果 CIS病灶组、NAWM组NAA、Cr、Cho、mI峰下降,Lac峰升高,Lip峰变化不明显。病灶组、NAWM组NAA/Cr(分别为1.50±0.17、1.67±0.15)明显低于对照组(1.82±0.08,P<0.01);病灶组NAA/Cho(1.40±0.28)亦显著低于NAWM组(1.79±0.16)及对照组(2.10±0.25,P<0.001);病灶组的Cho/Cr(1.09±0.14)显著高于NAWM组(0.93±0.02)及对照组(0.83±0.11,P<0.001);病灶组和NAWM组的mI/Cr则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 1H-MRS可反映CIS病灶的代谢异常、NAWM的早期生化代谢改变,对CIS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卫民 《淮海医药》2002,20(4):276-277
目的 探讨MRI对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及评价其在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多发性硬化患12例MRI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在侧脑室旁均可见MS病灶,其长轴与侧脑室壁垂直,其中8例病灶出现在两侧半卵圆中心,呈较对称性分布,2例在脑干,1例在胼胝体,1例在颈髓。病灶在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注射GD-DTPA活动性病灶强化。复查病例病灶较前缩小或数目减少。结论 MRI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波  王俭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9):1455-1456,158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影像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术前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核磁共振影像资料。结果30例MRI与MRCP术前检查可较好的显示胆管囊肿的位置及其与周围胆道系统和胆管外解剖结构的关系,经手术中所见证实:依Todani分型法,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术前定位分型诊断准确率为100%,胰管准确显示率为73.3%.胰胆管合流处准确显示率为33.3%。结论核磁共振检查是对本病手术前定位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