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急救方法,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救治资料。结果:本组好转260例,占68.4%;无变化63例,占6.0%;死亡76例,占5%;恶化73例,占5.2%。结论:制订有效的抢救方案及合理早期抗休克治疗是急诊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产科常见的急性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预防和及时抢救产后出血,是产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将我院近10年来32例产后失血急救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选自我院1990年1月~1998年9月住院患者。我院近几年共分娩6458人,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32例,其发生率为0.5%。发病年龄:22~38岁,其中22~30岁18例,占56.25%,31~35岁11例,占34.38%,35岁以上3例,占9.37%。1.2 出血原因:宫缩乏力17例,占53.13%,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抢救的82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分析其人院后的临床诊断过程、休克期间应用相应急救及护理措施以及对并发症的临床处理方法。结果经积极救治及综合护理后,82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预后情况为:好转62(75.6%),无变化15例(18.3),恶化5例(6.1%)。结论准确判断严重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早期症状,及时有效进行临床救治,以及综合的护理措施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产科失血性休克产妇33例和同期收治的非失血性休克产妇15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胎盘前置、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以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诱发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胎盘前置、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等,临床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早期诊断抓紧时机抢救可改善孕产妇预后。本文对近5年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49例进行回顾性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1990年1月~1995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171例,其中失血性休克49例,发病率为28.7%。年龄在18~40岁。其中1胎32例,2胎8例,3胎3例,4胎5例,7胎1例。手术产4例,剖腹产1例,股吸3例,顺产45例。1.2发生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胎盘因素(粘连24例,滞留5例),子宫收缩乏力3例,软产道撕裂13例,尿滞留1例,感染3例。见附表。1.3发生出血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5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要点和护理。方法对5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治疗。结果100%治愈。结论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2月~2009年2月剖宫产1102例,发生产后出血27例,发生早期产后出血25例,晚期产后出血2例。分析产后出血原因主要是宫缩乏力,占59.2%;胎盘因素,占18.5%;瘢痕子宫,占3.7%;子宫切口延裂3.7%;子宫切开感染,占3.7%,子宫复旧不良,占3.7%。结果:27例出血产妇均全部抢救成功,发生失血性休克5例,发生贫血10例,总输血例数16例,输血量为300~2200ml。结论:剖宫产术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子宫收缩乏力以及胎盘因素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故预防官缩乏力和避免胎盘因素出血是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10月~1996年10月,我院共收治产后失血性休克10例,经积极抢救、治疗、护理,无一例死亡,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年来,我院共收治住院产妇1800例,其中失血性休克10例,发生率占产妇总数的0.56%,其中妊娠高血压2例,产前贫血3例,产程延长3例,正常分娩2例。2抢救2.l吸氧:浓度为40%~50%,流量为3~41./min为宜,并保持导管通畅。2.2迅速平卧、保暖,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采血,配血,并做好输血准备,一路快速滴入生理盐水,另一路输人5%等渗葡萄糖内加缩宫素20“静脉滴注,以加强官缩,控制出血。如宫缩恢…  相似文献   

9.
我院手术室自1997年开始常规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双腔静脉留置针,共对1500例手术患者使用,其中失血性休克患者128例,与单腔静脉留滞针相比有较多优越之处,为术中快速大量输血、输液及麻醉用药提供了方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在 12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I级出血患者 32例,占25%;Ⅱ级、Ⅲ级出血患者81例,占63%;Ⅳ级出血患者15例,占12%。1.2手术分类:128例中,行肝破裂剖腹探查术者8例,行脾外伤脾切除术者32例,行空腔脏器破裂剖腹探查术者20例,行上消…  相似文献   

10.
现将31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6年1月~1997年8月,共收治宫外孕34例。其中3例行保守治疗,31例行急诊手术。发生宫外孕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45岁,最多见于30~33岁,平均住院10天,痊愈出院。2抢救护理体会2.1抢救配合:①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迅速补足血容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措施。②氧气吸入:内出血尤其是失血性休克的病人,给予氧气吸入能增加血氧含量,减轻主要脏器的缺氧程度,有利于休克的回逆,一般给氧浓度40%,氧流量以2~4L/min为宜。③手术前准备:宫外孕失血性休克以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创伤与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严重多发伤伴休克103例病例资料。结果: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55例(53.39%)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27例(26.21%),应激性溃疡23例(22.33%)。治愈96例(93.20%);死亡2例(1.94%),另5例均为高龄,平均年龄为82.3岁,均有心、肺等基础病,不宜手术治疗(4.85%)。结论: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机以及有效的抢救预案,早期合理的容量复苏,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和方法等均为严重多发伤伴休克救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源性休克抢救、治疗的经验及教训,并分析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心源性休克30例的抢救治疗方法和转归。结果:3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治愈17例,死亡13例,治愈率56.7%,死亡率43.3%。结论:治疗心源性休克重点是及时进行病因治疗,维护心脏泵功能,纠正血流动力紊乱,改善微循环障碍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肝脏血运丰富,结构和功能复杂,伤后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和胆汁性腹膜炎,病死率较高,可达18.6%~56%。故必须早期诊断,积极抗休克,及时手术。我院1997年5月-2001年5月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72例,均行手术治疗,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明显,综合治疗效果良好。治愈25例,占78.1%,但早期易误诊,误诊6例,占18.7%,死亡3例,占0.93%,后遗症7例,占21.9%。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减少误诊的关键,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病因,诊断和预防及处理原则。方法:我院2008年至2009年分娩总数895例,对其中3例子宫收缩乏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病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的病史,临床症状基本相同,多为有产科合并症(特别是子痫前期重度),产程延长,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异常妊娠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大量出血患者很快陷入失血性休克为主要症状。结论:子宫收缩乏力的诊断、预防的处理及预后完全与产后及术中的及时正确抢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急救护理。方法:本文对2006年以来收治的27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从生命体征、休克的抢救及其并发症急救与护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本组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损伤抢救无效死亡.其余2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早期及时、合理的救治是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急救方法,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救治资料.结果:本组好转260例,占68.4%;无变化63例,占6.0%;死亡76例,占5 %;恶化73例,占5.2%.结论:制订有效的抢救方案及合理早期抗休克治疗是急诊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资料。结果本组死亡8例,病死率267%;恶化8例,占2.67%;无变化19例,占6.33%;好转265例,占88.33%。结论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实施有效的抢救方案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腹部闭合性损伤7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多发伤52例,失血性休克24例,均行剖腹探查术,总死亡率2.5%。结论:严重腹部闭合性损伤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ARDS)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36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机治疗时间3~30天,平均(8.1±4.7)天;成功脱机33例(91.7%),存活32例(88.9%),死亡4例(11.1%);死亡原因:胸部创伤合并重型颅脑损伤2例,多发创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失血性休克急性循环衰竭1例。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降低胸部创伤后ARDs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