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郑以州综述邵宗鸿审校随着80年代分子克隆及重组DNA技术的问世,越来越多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被发现、分离、提纯、基因克隆、重组并应用于临床。我们仅就已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AA)治疗的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骨髓造血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以重组的人GM-CSF和IL-3作为造血细胞存活因子,实验组以再障小鼠血清加入正常小鼠骨髓细胞培养体系,同时设立正常小鼠血清培养组和无小鼠血清培养组两个平行对照组。结果:实验从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及DNA裂解分析三方面证实再障小鼠血清诱导骨髓细胞发生凋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再障小鼠血清浓度的增高,其诱导DNA裂解百分率逐渐增高。再  相似文献   

4.
5.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患者血浆中的各种造血调控因子在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中所起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我们检测了AA患者血浆IL 18、IL 6、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血浆膜攻击性补体复合物 (sC5b 9) ,并探讨其在AA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病例和方法1 研究对象 AA患者 2 2例 ,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男 9例 ,女 13例 ;年龄 16~ 6 8岁 ,平均 34 .4岁 ;初诊 16例 ,复诊 6例。依据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型。其中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16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  相似文献   

6.
7.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表皮转化生长因子β含量表达徐文罗萍夏大文徐静近年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与免疫缺陷有关。因此,我们从细胞转化生长因子的含量水平探讨再障的发病因素,旨在对再障的病因学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病例和方法1病例和标本处理3...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作为骨髓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成分的微血管以及调节因子VEGF在AA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及VEGF单克隆抗体标记骨髓活检组织切片,检测51例初诊AA患者及10例对照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比较AA患者与对照者以及AA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后MVD及VEGF表达变化。结果AA患者骨髓MVD为5.5±3.5,明显低于对照组(8.7±3.4,P〈0.05)。非重型AA(NSAA)与重型AA(SAA)患者的MVD分别为7.4±2.9和4.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A患者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8.4)%和(14.7±6.1)%,P〈0.01],但NSAA与SAA患者的骨髓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获得治疗反应的患者骨髓MVD及VEGF阳性细胞百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结论AA患者骨髓MVD减少及VEGF表达减低,可能是AA骨髓造血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促进血管生成以及改善骨髓血液循环的药物在免疫抑制治疗的基础上或可加快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9.
ALG,CsA并用GM—CSF,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步观察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通过对观察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环孢霉素及ALG或CsA合并应用GM-CSF,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初步发现:SAA患者在ALG治疗1月后和在CsA治疗的同时加用足量,足疗程的GM-CSF和Epo,3个月后有效例数分别为6/6例和4/8例,对照组分别为3/6例和2/8例,1年后基本治愈例数ALG实验组为5/6例,对照组为2/6例。  相似文献   

10.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研究进展郑以州综述邵宗鸿储榆林审校尽管已知某些病毒、药物、化学物质及射线等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有关,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AA的本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11.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A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行腰椎和骨盆M RI检查,扫描序列为T1W I、T2W I和STIR。对比分析2组资料的骨髓MRI表现及骨髓相对信号强度比值,比较6例AA患者治疗前后的骨髓M RI变化。结果:AA患者的骨髓MRI表现类型包括:弥漫型12例,灶型3例,不均匀型5例。2例于治疗后M RI显示好转。定量分析提示病变组与对照组间的骨髓相对信号强度比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A的弥漫型M RI表现具有鉴别诊断价值。MRI对AA的治疗反应及监测其临床转归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血清白介素-3(IL-3)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结果 测定50例再障患者(慢性再障40例,重型再障10例)血清IL-3水平,18例高于正常(P<0.01),其中慢性再障10例,重型再障8例;IL-3水平升高的再障患者CFU-GM数明显低于IL-3水平正常的患者(P<0.05)。IC-3升高的再障患者同IL-3正常者疗效无差异(P>0.05),而治疗有效的IC-3升高患者治疗后IL-3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再障患者IC-3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鉴别分析两组疾病包括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贫血(MDS—RA),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与骨髓稀释。[方法]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血象,骨髓象及特殊染色的特征。[结果]MDS与MA在骨髓象中粒系细胞、红系细胞病态造血、外周血核右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5);AA与骨髓稀释在骨髓造血分叶核细胞总数、非造血细胞中淋巴细胞总数及骨髓外观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形态学鉴别诊断的关键是有无细胞病态造血,再障与骨髓稀释鉴别关键不但要注意观察骨髓外观还要对骨髓造血与非造血细胞分类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补体调节蛋白(CRP)-CD5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以及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血细胞中的变化,并分析其在这两类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单抗CD59,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21例再障患者、4例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5例非-PNH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膜CD59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人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CD59^ 细胞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8.5%和99.3%,非-PNH患者分别为99.9%和99.6%,而PNH患者分别为78.9%和77.4%。结论 CD59对于P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症状不典型的PNH以及AA-PNH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肝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体内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的60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该组患者骨髓中分离并培养间充质肝细胞,采用尼龙棉柱对其中T淋巴细胞予以分离,以不同数量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至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体系之中。通过流式细胞仪对数据加以获取,并计算出CD3+CD25+与CD3+CD38+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结果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4/孔,与单独培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对照组)比较,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CD25以及CD38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1×103/孔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而言,其体内T淋巴细胞受到骨髓间充质在体外间充质干细胞的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需要在一定数量的骨髓间充质下才会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造血生长因子对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的疗效,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伴严重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1月后感染相关死亡率、克隆性演变发生率,对造血生长因子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出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1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5.0%(2/40);对照组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胃肠道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3例,感染相关死亡率为15.0%(6/40),观察组感染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2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10.0%(4/40);对照组出现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1例,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为2.5%(1/40),观察组克隆性演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血因子对于控制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感染具有良好效果,且不明显增高克隆性疾病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特征,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15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与3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作血象及骨髓像细胞学检查.并比较和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CAA组出血及三系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DS-RA组: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CAA组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下和巨核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明照高于MDS-RA组.而MDS-RA组病态造血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CAA组。结论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骨髓增尘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鉴别手段,骨髓组织学活检能提高病态造血的检出率,尤其是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检测不仅为MDS-RA和CAA鉴别的主要指标,而且能为疚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r(IFN-r)、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8(IL-8)、IL-12等造血细胞因子水平,旨在探讨再障患者的免疫状态。方法25例再障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者造血相关因子采用ELISA法。CD3、CD4、CD5荧光标记均用直接免疫法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AA组患者CD3、CD4、C08细胞平均值分别为(69.41±6.30)%(、31.88±7.07)%、(35.17±6.26)%,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l,P<0.01)。SAP,组IL-2、IFN-T、IFN-a、IL-8、IL-12中,除TNF-a外,其余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IFN-T、IL-8显著高于CM组(P<0.05);CAA组IL-2、IFN-T、IL-12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5,P(0.01),TNF-a、IL-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AI组及SM组IL-12(P7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SAP,组IL-12(P70)水平高于CI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2(P70)与CD8 细胞%、IFN-T、IL-2呈正相关,与CD,细胞%呈负相关。结论大部分再障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以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及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异常增高为特征,与AA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SDF-1/CXCR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缺铁性贫血3例,营养性贫血3例)骨髓上清液中SDF-1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表面表达CXCR4的情况。结果:AML、AA、MDS患者和对照组骨髓上清液中SDF-1含量分别为8125.0、6429.5、10816.2和8846.5pg/mL,AA患者的SDF-1水平分别与MDS、MDS低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AML、AA、MDS患者的SDF-1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AA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上表达CXCR4的百分率分别为(11+16)%、(70+26)%和(20+11)%,MDS为(32+31)%。MDS按IPSS评分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CD34+细胞CXCR4表达百分率分别为(37+33)%、(15+17)%(P=0.025)。结论: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通过调节AA、AML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达CXCR4水平,对疾病产生负反馈调节,从而抑制以上3种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强烈免疫抑制治疗(IST)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检测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以彗星尾部DNA(TDNA)百分比、尾长(TL)、尾矩(TM)、Olive尾矩(OTM)和彗星细胞率作为分析参数,分别检测IST前后AA患者骨髓细胞,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 91例初治从患者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5.0±4.0)%、11.3±7.2、1.7±2.0、1.5±1.4、(16.8±13.7)%,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58例重型AA(SAA)与33例非重型AA(NSAA)患者彗星试验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组患者各彗星试验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3例SAA患者治疗后3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4.4±3.6)%、10.4±7.5、0.4±1.6、1.3±1.4、(20.2±21.2)%,30例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3.7±3.3)%、10.0±7.2、1.2±1.8、1.1±1.3、(18.5±19.0)%,结果与58例SAA患者IST前彗星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A患者骨髓细胞存在遗传不稳定性,IST本身近期并不增加SAA患者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提示IST与从患者发生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