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法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疗效、依从性以及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生活作息、严格服药、出院复诊随访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法支持护理后,2组患者脑卒中病情均有所改善,实验组临床研究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满意率为95.3%,对照组为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提高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优于常规护理模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呼吸危重症患者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呼吸危重症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均等。观察组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护理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理、pH值,分析两组的干预效果,并综合两组护理期间意外事件、护理治疗纠纷、非计划性拔管等,分析两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理、呼吸频率、护理事件、干预效果和患者满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干预时,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认可。  相似文献   

4.
PDCA循环管理法是5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是按计划(P)、执行或实施(D)、检查(C)、处理(A)的原理,进行具有大环扣小环、螺旋式上升循环特点的管理过程,现已普遍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及护理程序中。为了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使供应室的供应与临床的需求相结合,2004年1月,我院供应室开始利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质量控制,初步形成了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体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 目的:探讨PDCA管理在腹膜透析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专科护理。PDCA组根据PDCA循环和腹膜透析患者护理工作的特点,在计划阶段制订具有腹膜透析特色的优质护理方案,在随访过程中向患者详细说明;在执行阶段加强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对优质护理方案依从性,同时了解患者需求;在检查阶段,利用患者来院随访的时机,了解患者有无腹透相关并发症,定期评价护理质量;处理阶段,对随访患者所发生的问题,及时讨论,研究对策,及时改正。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腹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可以显著减少腹膜透析患者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适合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特点的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对护士进行集中与分层相结合的培训,全面落实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意外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P〈0.01或P〈0.05);危重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由95.10%提高到99.29%。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在对PDCA循环管理分析的基础上,将PDCA循环管理法在我院供应室消毒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PDCA循环在提高病人满意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PDCA循环提高住院病人的满意度。方法 应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总 结)管理循环模式循环对病人满意度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措施,实施前后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 人满意度(>85分)由原来的41%提高到96%,较满意(75~85分)由原来的30%下降到3%,基本满意 (60~74分)由原来的27%下降到1%。不满意(<60分)由原来的2%下降0%,效果明显,提高了病人 满意度。结论针对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合理地应用PDCA循环理论可提高护理服务的病人的满 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PDCA循环提高住院病人的满意度.方法应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管理循环模式循环对病人满意度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措施,实施前后行问卷调查.结果病人满意度(>85分)由原来的41%提高到96%,较满意(75~85分)由原来的30%下降到3%,基本满意(60~74分)由原来的27%下降到1%.不满意(<60分)由原来的2%下降0%,效果明显,提高了病人满意度.结论针对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合理地应用PDCA循环理论可提高护理服务的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全面排查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建立1年,新入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降至0,院内压疮由6例次降至1例次,院内跌倒、意外拔管、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仪器/设备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例次均降至0,护理文书缺陷由19例次降至6例次。结论以PDCA循环为工作方法,构建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具有高效、科学、严密及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将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本研究以"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为理论框架,运用循证方法检索数据库获取最佳证据并应用于临床,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及患者层面结局指标的变化.结果 系统层面,完善了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制度流程,修订了院内住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集束化管理在呼吸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效果。 方法 将呼吸科120例需行院内转运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措施,实验组实施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集束化管理。 结果 实验组患者安全转运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采用集束管理策略可明显降低呼吸科危重患者的转运风险,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研究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进行治疗的672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672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4例,发生率为8.04%.中老年患者、营养较差者、合并基础疾病者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接受侵袭性操作者、吸痰者、应用呼吸机者、手术及吸氧时间较长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住院时间较长者、急诊手术者、应用多种抗生素者及术前合并其他感染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感染得到有效控制(4例死于原发疾病).结论 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个人身体条件、治疗性操作及其他多种因素,配合针对性的治疗护理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肌钙蛋白I测定在急重症患者监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  于学忠  王仲  马遂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1):978-980
目的探讨急重症患者的肌钙蛋白I(cTnI)变化,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36例急重症患者,于入院后6 h及24 h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电图变化及预后等,评估其cTnI升高率.分析cTnI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相关性.结果 47例患者cTnI升高,升高率为35%.cTnI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呈明显正相关.cTnI升高的前6位疾病为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休克、电解质紊乱和肺栓塞.cTnI升高组病死率较正常组高.结论急重症患者cTnI升高,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相关.cTnI升高患者预后差.cTnI测定可作为急重症患者预后监测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症患者盲插鼻肠管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至2019年应用盲插法行鼻肠管置入的危重症患者,收集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血糖、血钾、住院时间、肠鸣音情况、是否有人工气道、是否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否手术、是否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是否应用亚低温疗法、是否使用呼吸机以及一般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鼻肠管盲插置入的危重患者156例,132例患者成功置入鼻肠管(84.6%),平均置管用时为(15.1±9.4)min。APACHE Ⅱ评分≥20分、使用呼吸机是置管成功的危险因素;有肠鸣音是置管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 影响危重患者盲插鼻肠管的因素除自身疾病因素外,药物及治疗干预均可能影响置管,医护人员应尽早评估,早期留置合适的喂养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应用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 1年6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l0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护理措施,将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实施有效、全面的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命指标,提高重症患者的存活率,值得在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转运制度及流程对197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生各类不良事件82起,其中35起(42.68%)是患者本身相关的不良事件,47起(57.32%)是由于仪器设备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的改进,降低了患者转运途中风险的发生,确保了转运患者的安全。结论:加强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专业知识,认真执行各项制度,是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危重症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186例收住ICU的危重病患者随机分成肠外营养组(PN)87例,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 PN)99例,观察两组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纯PN组并发症高,易发生高血糖及肝功能损害,维持营养状态效果差,最终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而EN PN组并发症少,疗效高,降低了MODS发生率。结论 对危重病人早期实施EN PN营养支持,不仅可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同时在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is widely used to evaluate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 howeve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RV has rarely been attempt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in performi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RV in our ICU.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10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on total ventilatory support.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MemCalc system, which is a noninvasive, real-time analysis system. The low-frequency (LF) component of HRV reflects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modulation, whereas the high-frequency (HF) component mainly reflects parasympathetic modulation. The LF/HF ratio represents a measure of sympathetic/parasympathetic balance.

Results

The HRV parameters for patients breathing spontaneously after extub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patients on total ventilatory suppor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under sedation may reduce autonomic nervous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a representative case with septic shock,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LF/HF ratio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epinephrine and then the HF compon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due to vagal reflex.

Conclusions

The MemCalc system is practicable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RV in the ICU. Heart rate variability parameters may offer useful inform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现状,以期为患者院间转运相关工作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4月6日至2021年4月26日,采用便利取样法,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26个省、直辖市的97家医疗机构的2142名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现状调查。结果急诊医护人员认为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存在的挑战前三项分别为转运前后的病情评估、转运相关的沟通、转运前后的病情交接;最担心的潜在事件前三项分别为患者病情变化、发生医疗纠纷、转运设备不足或故障。院间转运实施难易程度的平均分为(6.40±2.01)分,院间转运通畅度的平均分为(8.00±1.85)分,101名(9.6%)医护人员参与院间转运发生过的相关事件。结论我国急诊危重症患者院间转运工作相关流程有待规范,需逐步完善院间转运流程、院间转运信息平台、院间转运监测网的建设,以促进医疗单位间的有效沟通,保障院间转运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