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1941年我在重庆24兵厂新市场寿民药房门诊时,曾出诊一工人之女瞿××,年十八岁。病状:夜间烦躁不得眠,自昼安静,诊其脉,两寸浮滑,舌无苔,不思食不恶寒,不渴,喉间有痰鸣声。查原服药方,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全真一气汤,景岳镇阴煎……等方,大概都是养阴安神之药。因思:《伤寒论》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16.
17.
吐血、衄血为临床常见之证,近代名医张锡纯穷研《内经》、《金匮》,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深加阐发,匠心独具,颇多启发,兹述其大法于下。1 理论本于《内经》《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张氏从脏腑生理病理,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及气血升降的关系方面加以阐述。如说:“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腑以熟腐水谷,传送饮食为职,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吐血之证,多由胃… 相似文献
18.
<正> 刘××,男,44岁。80年2月29日初诊。患吐涎沫1年余,经多方中、西、草药治疗不效,转余诊治。证见头昏乏力,口干但不欲饮水,下午时脚肿,尿少而频,脐下跳动,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脾虚不运,气化不利。治宜健脾渗湿,温阳化气。拟以五苓散加味: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自术30克、桂枝24克、陈皮12克、法半夏15克,连服两剂。复诊:服后吐涎沫减少,仍口干不欲饮水,脉细缓,舌质淡,苔薄白。方已对证,治疗仍守前法。按前方再加苡仁30克,连服4剂。三诊:吐涎沫之症已完全停止,诸证亦痊愈。该证仅服药6剂,久治不效之证竟获显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钟××,女,36岁。80年3月5日初诊。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