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涌吐之剂     
《光明中医》2014,(5):1001-1001
瓜蒂散属性:甜瓜蒂(炒黄)赤小豆共为末,热水或酸齑水调下。"高者因而越之",经有明训,即吐法也。后人视为畏途,久置不讲,殊不知痰涎在胸膈之间,消之匪易,因其火气上冲之势,加以吐法,使倾筐倒箧而出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瓜蒂散之类是也。且吐必有汗,故并可治风治黄。  相似文献   

2.
涌吐之剂     
《光明中医》2014,(7):1358-1358
稀涎散属性: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矾一两共为末,温水调下五分,或加藜芦。  相似文献   

3.
1941年我在重庆24兵厂新市场寿民药房门诊时,曾出诊一工人之女瞿××,年十八岁。病状:夜间烦躁不得眠,自昼安静,诊其脉,两寸浮滑,舌无苔,不思食不恶寒,不渴,喉间有痰鸣声。查原服药方,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全真一气汤,景岳镇阴煎……等方,大概都是养阴安神之药。因思:《伤寒论》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  相似文献   

4.
病员李××,男,37岁,教师。素有泄泻病史,又恣食辛辣醇酒厚味,去秋因外感猝然吐泻交作。病愈后半月,出现吐唾呈清水样,每2~3分钟吐一次。曾服清胃散、泻黄散、缩泉丸等方药,迭服西药阿托品、多种维生素,均未见效。病势日趋加重,又赴蓉治疗。经某医院检查,咽喉无炎症和异物阻碍,口、舌亦无炎症,食道不狭窄,脾、胃、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为神经性吐唾。服西药月余,病终莫愈。  相似文献   

5.
呕吐一症,病因多端。笔者临证数载,发现因于胃阴不足,使食物不化致呕者,亦屡见不鲜,值得引起重视。清·唐宗海《血证论》有云:“夫人之所以能化食思食,全赖胃中之津液……有津液则能化食,能纳食,无津液则食停不化”,呕吐乃作。清·李用粹《证治汇补》亦云:“胃……无阴则呕也。”观之临床,返流性食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等病,呕吐反复发作者,多有胃阴亏损之象。从阴虚辨治,每获良效。现仅举一例,以见一斑。曾治一周姓妇女,49岁,干部。因患胃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行胃大部切除及胃十  相似文献   

6.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位在胃,病机为胃气上逆。但五脏之气相应,病气相传,久吐不愈,或反复发作,又每多关于五脏。笔者从平调五脏入手,结合和胃,治疗顽固性久吐不已着,每天获良效,现结合临床,分析介绍如下。1.中虚气陷运脾升清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胃为阳土,得阴始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人体升降,无器不在,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故脾虚气陷而升清无权者,必影响胃之和降。临证见呕吐久久不止,伴腹胀便溏、面黄不华、四末不温或伴见脱肛、便血、肛门虚坠者,可辨属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所致。治…  相似文献   

7.
成×,女,两岁半。1985年12月7日诊。三天前患上吐下泄,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经口服抗菌素类药物及输液治疗三天,未见好转。现患儿下利清水,食入即吐,哭声低微,四肢不温,指纹淡红,腹呈舟状。证属脾胃虚寒,阳亡于中。治当温中散寒回阳为法。拟方:人参3克、炙甘草5克、黑干姜5克、附片10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吐乳之疾,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往往不易很快治愈。笔者近几年,运用二陈汤加味治疗20多例,疗效满意。例:李×,女,21天,1985年9月28日就诊。患儿出生后一周内乳食及二便正常。自第8天开始吐乳,现已13天,每于吸乳后不久即吐出,带有痰液。大便正常,小便减少。面色少华,不活泼,虚胖。有时鼻塞,喷嚏,轻咳。曾经西药治疗,不见好转。此由风邪外感,痰湿内阻所致。拟以二陈汤加减:陈皮6克,姜半夏5克,茯苓9克,甘草3克,生姜2克,苏叶6克,通草5克。子母同服  相似文献   

9.
经行吐衄主要表现为每逢经行期间即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鼻出血 ,常伴月经量少或闭经。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1例 ,现介绍如下。典型病例患者 2 0岁 ,未婚 ,因经期鼻出血 1年来诊。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初潮 1 5岁 ,周期 30日 ,经期 4~5日 ,量中等 ,经色红 ,无经期腹痛。近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吐乳之症,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往往不易很快治愈。笔者近几年,运用二陈汤加味治验20多例,疗效满意。如: 李×,女,21天,1985年9月28日就诊。患儿出生后一周内乳食及二便正常。自第8天开始吐乳,现已13天,每天吸乳后不久即吐出,带有痰液。大便正常,小便减少。面色少华,不活泼,虚胖。体温正常。心肺(-),肝脾不肿大。血常  相似文献   

11.
经行吐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行吐衄属中医月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辨治有着独特疗效。本文强调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与内科吐衄有着本质区别,认为该病所逆之血不是局部的络伤血出,而是经血的逆行,故治疗不能循其常理,切勿见血止血,而以清降顺气为主,引血下行。并附2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2.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叶氏少科证治》中就有“经不往下行,而从口鼻中出,名曰逆经”的记载多因肝经郁火,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冲气肝火上逆,损伤阳络:或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伤肺络所致。笔者临证治疗二例,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古人们的饮食方式可能要比我们科学合理得多。他们强调:食之有道,能养身治病;食之无道,则可伤身致病。医圣张仲景所说:“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饮食要注意结构的合理、量的适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饮相宜,  相似文献   

14.
花生油脂肪酸构成比较好,易于人体消化吸收。花生油中还含有甾醇、麦胚酚、磷脂、维生素E、胆碱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经常食用花生油,可以防止皮肤皲裂老化,保护血管壁,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和冠心病。花生油中的胆碱,还可改善大脑的记忆力,延缓脑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15.
栀子豉汤方后注云:“得吐者,止后服”。据此,后世医家认为栀子豉汤当属涌吐剂,但亦有认为不属涌吐剂而属清解剂者。一、认为属于涌吐之剂者,以《医宗金鉴》为代表,曰:“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方中:“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豆豉轻腐上行,佐栀子使邪热上越于口,庶一吐而胸中舒烦热解矣。”二、认为属于清解之剂者,以王旭高为代表,云:“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法,不是涌吐之剂”。高院教材《伤寒论选读》亦持此论。  相似文献   

16.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人们可以敞开胸怀,食所欲食。门诊上鲜有营养不良的病人,但过食伤胃的病人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往往就一点:喜欢吃的东西吃多了!只顾一时痛快,暴食钟爱之品,常常带来颇多危害。  相似文献   

17.
吐血、衄血为临床常见之证,近代名医张锡纯穷研《内经》、《金匮》,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深加阐发,匠心独具,颇多启发,兹述其大法于下。1 理论本于《内经》《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吐血。”张氏从脏腑生理病理,脏腑与经络的关系及气血升降的关系方面加以阐述。如说:“阳明指胃腑而言也。盖胃腑以熟腐水谷,传送饮食为职,其中气化,原以息息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吐血之证,多由胃…  相似文献   

18.
<正> 刘××,男,44岁。80年2月29日初诊。患吐涎沫1年余,经多方中、西、草药治疗不效,转余诊治。证见头昏乏力,口干但不欲饮水,下午时脚肿,尿少而频,脐下跳动,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脾虚不运,气化不利。治宜健脾渗湿,温阳化气。拟以五苓散加味: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30克、自术30克、桂枝24克、陈皮12克、法半夏15克,连服两剂。复诊:服后吐涎沫减少,仍口干不欲饮水,脉细缓,舌质淡,苔薄白。方已对证,治疗仍守前法。按前方再加苡仁30克,连服4剂。三诊:吐涎沫之症已完全停止,诸证亦痊愈。该证仅服药6剂,久治不效之证竟获显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钟××,女,36岁。80年3月5日初诊。  相似文献   

19.
张×,男,36岁,干部。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二日就诊。患者自诉,半月以来经常恶心,吐涎沫。经医院确诊为“神经性呕吐”,服 VB_6和 VB_1等药无效,故来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