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83例(109只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者98只眼(89.9%),>0.5者76只眼(69.7%);术中后囊膜破裂8例,术后角膜水肿12只眼,一次性高眼压2只眼,后发障28只眼,术后发现黄斑变性3只眼。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眼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适应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小切口联合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75例98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前眼轴长度和术后视力、屈光度数及其与预期屈光度数的偏差值(屈光度数偏差值),观察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6~12mo。结果: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2.05±1.78mm。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者66眼(67.3%);≥0.5者43眼(43.9%),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者48眼(49.0%);<±2.00D者78眼(79.6%)。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术中出现后弹力层部分脱离1例。术后角膜不同程度水肿21眼。术后6mo有13眼出现后囊混浊,经Nd:YAG激光切开后视力恢复。未见发现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人工晶状体移位等并发症。术后2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经过3mo后行另一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症状消除。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负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7年6月在我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患者48例,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小切口自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两例患者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3月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6眼,0.3-0.8者30眼,〉0.8者12眼,术中、术后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跟视力恢复好,且对手术设备要求不高,足适应于广大基层医院的最佳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58例186眼眼轴≥26mm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视力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mo裸眼视力≥0.5者145眼(78%),0.1~0.4者33眼(18%),<0.1者8眼(4%);并发症有后囊膜破裂11眼,角膜内皮水肿19眼,视网膜脱离3眼,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13眼。结论:高度轴性近视眼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良好,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94例97眼经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及随访其疗效。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视力(矫正)恢复情况:术后1d视力>0.5者71眼(73%);术后2d视力>0.5者82眼(85%),>0.3者95眼(98%)。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方法对55例(65只眼)白内障患者行非超乳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对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4只眼;全部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瞳孔圆。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49只眼(75.4%);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者56只眼(86.2%),≥1.0者44只眼(67.7%)。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角膜内皮混浊及角膜水肿,3 d至3周恢复。结论连续环形撕囊术应为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必备技术,其可有效提高白内障的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张健  张磊  贝明珍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8):1539-1540
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小瞳孔白内障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38眼小瞳孔白内障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不同手术技巧扩张瞳孔,顺利娩出晶状体核。结果:术后1wk裸眼视力>0.5者16眼(42%),0.5≥视力≥0.3者19眼(50%),视力<0.3者3眼(8%),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瞳孔下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手术在复明行动中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周口地区复明行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70例692眼白内障复明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mo,视力≥0.5者609眼(88.0%),≥0.3者674眼,脱残率97.4%。≥0.05者691眼,脱盲率99.9%,术前平均散光0.89±0.40D,术后1wk;1,3mo散光分别为1.22±0.37,0.81±0.39,0.79±0.43D。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692眼,植入率100%。术中术后并发症:后囊破裂3眼(0.4%);术后角膜轻度水肿13眼(1.9%)。结论:在基层医院复明行动中适宜采用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散光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截囊针旋转晶状体核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在96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用截囊针完成晶状体核旋转到前房。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结果 108眼用截囊针将晶状体核顺利旋转至前房。术后视力0.5以上者82眼,0.3-0.5者16眼,0.1-0.25者6眼,0.1以下者4眼。术中后囊破裂6眼。术后角膜水肿12眼,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截囊针旋转晶状体核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小瞳孔下采用翻筋斗取核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小瞳孔下采用翻筋斗取核法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41例46眼采用翻筋斗取核法完成小瞳孔下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d,裸眼视力<0.3者4眼(9%),0.3~0.5者22眼(48%),>0.5者20眼(43%),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瞳孔下采用翻筋斗法取核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孙虹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694-696
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2010-06/2011-06在我院住院的300例360眼白内障患者行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3mo观察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1wk,矫正视力≥0.05者356眼(脱盲率98.9%),其中0.1~0.2者13眼,0.3~1.0者315眼(脱残率87.5%)。术后3mo,矫正视力≥0.05者356眼(脱盲率98.9%),其中01~0.2者6眼,0.3~1.0者322眼(脱残率89.4%)。术中后囊膜破裂26眼(7.2%);上方虹膜反复脱出19眼(5.3%);角膜水肿28眼(7.8%);虹膜根部离断8眼(2.2%),前房积血5眼(1.4%);上方切口渗漏10眼(2.8%);黄斑囊样水肿10眼(2.8%);后囊混浊12眼(3.3%)。本组病例术中无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和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大血发生。 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手术并发症少、疗效好,是白内障复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行小切VI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方法对56例(7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视力≤O.08者3眼(3.85%),0.1~0.3者11眼(14.10%),0.4-0.6者51眼(65.38%),〉0.6者13服(16.67%)。术中后囊破裂2眼(2.56%),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8眼(10.26%),迟发性葡萄膜炎9眼(11.54%),后发性白内障17眼(21.79%),视网膜脱离1眼(1.28%)。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7例(136眼)先天性白内障实行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部分联合Ⅰ期或Ⅱ期IOL植入。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46眼,>0.3者25眼,>0.1者22眼,<0.1者17眼,26眼因年龄小无法进行视力表检查,但能够跟随光亮或有注视目标,较术前有提高。主要并发症有:后囊膜混浊、葡萄膜炎、角膜水肿、IOL偏中心及青光眼等,未见IOL夹持、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IOL植入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手段,配合术后戴镜矫正和弱视治疗,可以使大多数先天性白内障致盲儿童达到脱盲及脱残。  相似文献   

14.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表面麻醉下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60例8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采用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1~3mo。结果:患者88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丙烯酸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46眼,非球面晶状体39眼,多焦晶状体3眼。度数范围:-6.00~+13.00D。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5者54眼(61%),≥0.3者73眼(83%),≥0.05者83眼(94%)。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高度近视白内障采用表面麻醉下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是这一高危人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对32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d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27眼(67.5%),术后1mo矫正视力达0.3以上者35眼(87.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但应注意术前准备及术中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对150例152眼白内障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隧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面麻醉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1例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为24min。术后第2d视力≥0.2者147眼(97%);视力≥0.5者103眼(68%);视力≥0.8者20眼(13%)。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经济、实用、效果好、相对来说易掌握,特别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成熟、过熟、大核、硬核白内障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可行性,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368例小切口无缝线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视力及安全性等进行研究。结果:小切口手术对眼球组织损伤小,炎症反应轻,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时间短,费用低,眼压控制好。结论:小切口手术与常规大切口手术相比有显著效果,可获得与超声乳化手术相近的效果,简单易行,投资小,费用低,安全可靠,效果理想,适宜在中小地区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5例(69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Ⅳ/Ⅴ)白内障,行颞侧或颞上方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24mo,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结果:本组65例(69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0.5者50眼(72%),术后平均眼压为(15.22±3.92)mmHg(1mmHg=0.133kPa),手术并发症为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及葡萄膜炎性反应。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硬核白内障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操作简单,术后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硬核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