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对子宫内膜蜕膜化及胚胎着床的影响。 方法 分离育龄妇女增殖晚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加入雌二醇 (E2 )、孕酮 (P)使蜕膜化后 ,加入人非孕及早孕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小鼠第 4天胚胎共培养 ,观察间质细胞及胚胎的孵化、粘附、扩展生长情况 ,并测定培养液中泌乳素 (PRL)含量。 结果 早孕淋巴细胞对子宫内膜蜕膜化有明显促进作用 ,特异性促进PRL分泌 (P <0 .0 5 )。淋巴细胞能促进胚胎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孵化、粘附、扩展性生长 ,早孕组胚胎扩展生长率显著高于非孕组 (P <0 .0 5 )。 结论 早孕淋巴细胞可能通过促进E2 、P激素调节蜕膜化的子宫内膜分泌PRL而促进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子宫内膜及输卵管上皮细胞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方法小鼠2细胞期胚胎202个与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术中切除的子宫内膜及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实验组),314个与非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子宫内膜及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作为对照。结果体外培养72~96h后,与对照组输卵管上皮细胞及子宫内膜共培养时有25.7%和26.2%的2细胞期胚胎发育到扩张期囊胚,与实验组输卵管上皮细胞共培养有25.9%发育到扩张期囊胚,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子宫内膜仅为11.1%,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的输卵管上皮细胞对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无影响;子宫内膜对胚胎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内异症的生育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标志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1,IGFBP-1)参与调控月经周期、排卵、蜕膜化、胚胎种植以及胎儿生长等生理过程,本研究旨在探索锌指蛋白KLF12对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Ad-Flag-KLF12重组腺病毒,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合重组腺病毒介导的KLF12过表达实验,阐述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KLF12对IGFBP-1表达调控作用。结果成功获得滴度为2×1011ifu/ml的重组KLF12腺病毒,该腺病毒可在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高表达Flag-KLF12融合蛋白;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8-Br-cAMP和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MPA)联合诱导蜕膜化后,KLF12的mRNA表达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逐渐降低,72h降低最明显,较未刺激降低约70%;过表达KLF12显著抑制8-Br-cAMP和MPA诱导的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IGFBP-1mRNA的表达,并以时间依赖的方式明显抑制IGFBP-1的分泌(P0.01);过表达KLF12明显抑制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1启动子转录活性。结论锌指蛋白KLF12抑制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体外蜕膜化过程中IGFBP-1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早期胚胎与自体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与序贯培养联合系统的培养方法。方法:黄体中期获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后程序化冻存。取卵前解冻自体内膜细胞,受精后将双原核胚转移至已更换分裂期胚胎培养液的自体子宫内膜细胞行共培养,取卵后72 h更换囊胚培养液行共培养。结果:人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有良好的体外培养活力,程序化冷冻与快速复温后细胞存活高,自体胚胎共培养的应用比率为74.04%。种植前各时期早期胚胎联合应用序贯培养液,在自体内膜细胞上生长良好。建立联合培养系统的临床妊娠率68.83%,种植率44.23%。结论:人早期胚胎与自体子宫内膜细胞共培养联合序贯培养系统的建立,为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力求提高种植前胚胎的质量与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评估精液质量不同的男性精浆和血清生殖激素的浓度与精子浓度及活动力的关系,探索精浆与血清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对301名男性进行精液检查,按照精液的质量参数将受试对象分成4组:精液正常组(n=176),弱精子症组(n=66),少精子症组(n=40)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n=19)。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受试对象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和雌二醇(E2)六项生殖激素和精浆PRL、T、P和E2四项生殖激素的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精液正常组和弱精子症组血清FSH和E2的浓度显著低于少精子症组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P0.05),精液正常组血清LH和P的浓度显著低于弱精子症、少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的人群(P0.05);而精液正常、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三组精浆PRL的浓度则高于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P0.05)。除了非梗阻性无精子症组,受试者血清FSH的浓度与其精子浓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0、-0.273和-0.448,P0.05)。精液正常组精浆PRL的浓度和精子的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269,P0.05);在少精子症组中,亦有相同趋势的相关性(r=0.432,P0.05)。结论精浆PRL及血清FSH的浓度能够反映精子浓度或活动力,在男性不育的病因分析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和精液电子计算机分析,比较79例男性精浆和血清PRL与精液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精浆中PRL与精子密度、精子活率呈负相关(P<0.05)。此外血清/精浆PRL比值无精子症组差异较明显,该项计算比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胚胎与体外子宫内膜三维模型共培养时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胚胎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将妊娠第 4天的小鼠囊胚在已建立的体外子宫内膜三维模型上进行培养 ,扫描电镜 (SEM )观察胚胎着床时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胚胎的超微结构。 结果 小鼠囊胚能正常脱透明带、粘附和扩展。电镜扫描显示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可形成胞饮突 ,但数量比体内子宫内膜少 ,胚胎粘附于胞饮突上。 结论 体外子宫内膜三维模型可形成胞饮突 ,且胞饮突可能直接参与了囊胚与子宫内膜的粘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胚胎致密化开始时间和细胞数对胚胎发育潜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使用延时成像(TLI)技术记录发育到囊胚期的203枚胚胎。根据胚胎致密化开始前细胞数划分为4~6细胞、7~9细胞、10~12细胞、13~15细胞、16~18细胞5个组,比较5组的胚胎发育情况;根据Gardner分级将囊胚分为可用囊胚组和不可用囊胚组,比较同细胞数阶段下两组囊胚的致密化开始时间;比较在第4天(D4)单胚移植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胚胎致密化开始时间和细胞数。结果 胚胎致密化开始于10~12细胞和13~15细胞的可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4~6细胞、7~9细胞和16~18细胞(P<0.05)。可用囊胚的致密化开始时间显著早于不可用囊胚致密化开始时间(P<0.05),且可用囊胚在在7~9细胞、10~12细胞以及13~15细胞阶段的致密化开始时间均显著早于不可用囊胚(P<0.05)。D4单胚胎移植妊娠组的胚胎致密化开始集中在10~15细胞阶段;致密化开始时间早于未妊娠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在10~15细胞阶段开始致密化的胚胎有更好发育潜能,且发育潜能高的胚胎致密化开始的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0.
探讨类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HB-EGF)在人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特点 ,评估其在子宫内膜的生长、分化及在植入窗期介导胚泡着床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6例正常子宫内膜 (1 6例增殖期 ,1 3例分泌早期 ,1 5例分泌晚期 ,1 2例植入窗期 )中 HB-EGF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HB-EGF在人各期子宫内膜均有表达 ,在植入窗期或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表达最强 ,并定位于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表面 ,呈顶浆分泌状。结论 :HB-EGF存在于人各期子宫内膜 ,在植入窗期明显高表达可能参与介导胚泡着床 ,并与间质细胞的生长、分化有关 ,利于子宫内膜蜕膜化 ,为胚泡着床做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补肾益气和血方对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cyclinD3表达的影响。  方法 妊娠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各 2 0只 ,模型组取非孕子宫和妊娠子宫 ,余两组取妊娠子宫。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 ,分别测定雌、孕激素、cyclinD3。 结果 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cyclinD3表达在时空上明显滞后 ,补肾益气和血方能促进胚泡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cyclinD3及时有序地表达。 结论 补肾益气和血方可促进子宫内膜cyclinD3的表达 ,并可能与子宫内膜的蜕膜化有关 ,可能有助于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和纯化小鼠子宫内膜边缘群(side population,SP)干/祖细胞,为进一步探讨产后子宫修复的细胞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结合法与机械研磨分离的方法,原代分离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通过Hoechst33342-SP法(对照加入维拉帕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子宫内膜SP细胞。结果未孕小鼠子宫内膜上皮与基质中均无明确SP干/祖细胞,产后哺乳期后的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含有SP干/祖细胞达(3.44±1.59)%。结论本研究初步检测到小鼠产后子宫内膜中含有SP干/祖细胞。产后更多SP细胞的出现可能与修复损伤的子宫内膜有关。这群SP细胞是子宫原位干细胞还是有其他来源,如何参与子宫内膜的修复,其分子机制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HLA-G在着床前胚胎表达。我们和国际上其他的临床研究显示,分泌可溶性HLA-G的胚胎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中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较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LA-G与胚胎的免疫耐受、生长、着床相关的粘附和浸润相关,并通过MEK1/2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我们还发现,子宫内膜细胞与可溶性HLA-G结合,并表达其受体;可溶性HLA-G还促进子宫内膜细胞与滋养细胞的粘附;白血病抑制因子和miR-152参与HLA-G在滋养细胞表达的调控。HLA-G表达和功能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显示,HLA-G在胚胎生长和着床上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胚胎发育潜能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患者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IV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物-1(TIMP-1)的表达,探讨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对照组)和66例无排卵性功血患者(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细胞ER、PR、IV型胶原、MMP-9及TIMP-1表达。结果病例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基质ER、PR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MMP-9水平明显增加(P<0.05),MMP-9/TIMP-1比值升高(P<0.01),IV型胶原含量明显下降(P<0.01)。相关分析显示,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宫内膜MMP-9水平与ER、PR均呈正相关(r=0.605,P<0.05;r=0.697,P<0.05)。结论无排卵性功血患者子宫内膜出血原因可能与雌激素作用下ER、PR表达失调有关,且MMP-9水平异常升高,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降解,临床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定位及表达变化,探讨LeY寡糖对其表达的调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着床期(D1~D8)子宫内膜MAPK的两种亚型ERK1(p44 MAPK)和ERK2(p42 MAPK)的表达部位及水平;并通过点杂交方法,分析细胞表面的LeY寡糖被抗体阻断后,对培养的D4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D2、3、4磷酸化活性ERK1/2分布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D4主要集中在腔上皮,而D5、6则以蜕膜细胞表达最强;Western-blot结果显示ERK1亚型表达水平高于ERK2,后者在围着床期的变化趋势较前者明显;LeY寡糖被抗体阻断后D4内膜上皮细胞ERKs的表达下降。结论MAPK在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有特异的定位和表达规律,其表达强度与子宫内膜的接受态及蜕膜化有关。LeY寡糖可能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起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3(IGFBP1-3)在早孕期蜕膜和绒毛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选取早孕5~7周行人工流产术的蜕膜和绒毛标本共48例,每一孕周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5~6例,以分泌中期(周期第21天)子宫内膜标本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对IGFBP1-3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蜕膜和绒毛滋养细胞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结果IGFBP1-3在子宫内膜腺、腔上皮、蜕膜细胞和绒毛滋养层中都有表达,其表达在孕5~6周达峰值,与对照的分泌中期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BP1-3在早孕期表达增强,推测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的蜕膜化、滋养层细胞侵袭性以及早期胚胎发育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