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牙弓形态特点,为研究其病因及预防继发病症提供参考.方法 39名单侧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其中腭侧埋伏19名,唇侧埋伏20名,另设正常对照20名.三组患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拍摄CBCT并对牙弓的影像进行测量,比较三组之间以及阻生侧与非阻生侧的牙弓形态特点.结果 尖牙阻生患者的双侧牙弓比较显示,阻生侧前段及整侧牙弓长度均比非阻生侧小(P<0.001).腭侧组第一磨牙到腭中缝距离(24.06±1.68) mm小于唇侧组(24.86±1.31)mm和对照组(24.88±1.12) mm,腭侧组牙弓周长(72.29±3.50) mm小于唇侧组(75.96±5.26) mm,P<0.05.结论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可能与牙弓长度(尤其是前段)较短有关,且腭侧阻生可能还与牙弓宽度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2.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上颌切牙牙齿宽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中国人上颌切牙宽度与尖牙阻生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方法选择103名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分为46名腭侧阻生组和57名唇侧阻生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上颌尖牙正常萌出的患者60名,作为对照组.测量这些患者的上颌切牙近远中宽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尖牙阻生患者的左右侧中切牙及侧切牙的近远中宽度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尖牙唇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大于对照组,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小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唇腭侧阻生患者的侧切牙宽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尖牙埋伏阻生患者的上颌切牙宽度变化和尖牙阻生的位置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对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特点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诊治的10505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经CT检查选出上颌尖牙埋伏阻生患者215例(汉族),共有埋伏阻生尖牙248颗。统计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患者中所占比例,χ~2检验分别比较患者性别、唇腭侧阻生以及相应治疗情况的差异。结果上颌尖牙埋伏阻生在正畸门诊患者中约占2.05%,女性:男性为1.8∶1,唇侧:腭侧为2.1∶1。“外科手术暴露+正畸牵引”的方式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外科手术拔除”的治疗方式在腭侧埋伏阻生尖牙中的应用多于唇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组患者上颌尖牙埋伏阻生以女性、唇侧多见,临床对唇腭侧尖牙埋伏阻生的治疗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手术—正畸联合治疗唇侧和腭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门诊2004—2009年收治的60例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均为单颗埋伏阻生尖牙患者,共60颗牙),根据全口曲面断层片和X线定位片分为唇侧组和腭侧组各30颗牙,通过手术开窗去除阻力骨、暴露部分牙冠、黏结正畸附件,在固定矫正技术的牵引下将埋伏阻生的尖牙纳入正常牙弓内。对比两组治疗的成功率和治疗所需的时间。结果治疗成功率唇侧组为80.0%,腭侧组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正畸牵引的时间腭侧组为(9.2±3.2)个月,而唇侧组为(15.1±4.1)个月,明显长于腭侧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手术开窗正畸牵引,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功率腭侧组大于唇侧组,牵引到位的时间腭侧组也较唇侧组短。  相似文献   

5.
埋伏阻生尖牙是临床上常见的牙齿畸形,多种因素可导致尖牙骨内移位形成颊、腭侧阻生.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埋伏阻生尖牙与上牙弓及腭部形态之间有密切联系,牙弓宽度、长度、腭穹隆深度及腭面积、腭体积均可能与埋伏阻生牙相关.对上颌形态的研究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对尖牙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治疗并发症.本文就埋伏阻生尖牙相关的上牙弓...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上颌尖牙阻生与无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的差异,为上颌尖牙阻生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11岁[平均(9.82±1.04)岁]儿童62例,分为实验组(上颌尖牙阻生)和对照组(无上颌尖牙阻生),每组31例.将2组患者石膏模型通过3D激光扫描后转化为数字模型,测量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基骨宽度、腭部宽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在曲面体层片上牙冠和牙根所在区域、牙轴倾斜度及牙齿长度,对照其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上的位置,找出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曲面体层片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06—2018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单侧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135例,共计上颌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研究组,同一患者对侧非埋伏阻生尖牙135颗为对照组。(1)采用NNT Viewer软件、Planmeca Dimaxis Pro软件分别对患者的CBCT图像和曲面体层片进行测量,将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近远中向位置分为5区(Ⅰ ~ Ⅴ区),其唇腭侧位置由CBCT判定,分析两者相关性。(2)在曲面体层片中测量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牙冠及牙根的近远中向位置分布、牙轴倾斜度以及牙齿长度的差异。结果 (1)不同性别患者上颌埋伏阻生尖牙唇腭侧位置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42,P = 0.001)。曲面体层片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与CBCT中相应阻生尖牙的唇腭侧位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 = 0. 225,P = 0.009);但其牙冠间无相关性(r = 0.001,P = 0.991)。(2)两组尖牙牙冠及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9.263、68.447,均P < 0.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尖牙牙齿长度短,牙轴倾斜度大(均P < 0.05)。结论 利用曲面体层片中上颌阻生尖牙牙根近远中向的区域定位可预测其唇腭侧位。在曲面体层片中牙根近远中向位置和牙齿长度的测量结果可用于预测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三维(3D)重建在上颌腭侧埋伏阻生尖牙牵引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22例上颌尖牙(共26颗)腭侧埋伏阻生的青少年患者行CBCT检查。CBCT三维重建观察尖牙形态、腭侧埋伏状况,测量分析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及相邻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CBCT能够真实再现颌骨内埋伏的上颌尖牙。埋伏尖牙均近中倾斜,与平面平均成角61.1°±18.1°,近中异位分别为Ⅰ类埋伏尖牙8颗、Ⅱ类5颗、Ⅲ类3颗、Ⅳ类10颗。3颗相邻侧切牙及2颗中切牙因严重牙根吸收而拔除;26颗上颌腭侧埋伏尖牙均成功牵引至平面排入牙弓并建立正常咬合。结论:CBCT能立体再现上颌尖牙腭侧埋伏阻生特征及与邻近牙的关系等,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开窗牵引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Angle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及牙槽弓宽度及形态特点。方法:选取87例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例及对照组91名正常牙合个体原始模型,按性别分组,测量各项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的牙弓、牙槽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牙槽弓宽度和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正常牙合组与AngleⅢ类错牙合组男性牙弓宽度、牙槽弓宽度均大于女性牙弓、牙槽弓宽度(p<0.05);AngleⅢ类错牙合组下颌尖牙间宽度及下颌磨牙间宽度大于正常牙合组(p<0.01)。其余测量指标AngleⅢ类错牙合组均小于正常牙合组。结论:AngleⅢ类错牙合上颌骨生长受限,上颌牙齿有向腭侧倾斜,下颌牙齿有向颊侧倾斜的倾向,治疗过程中的上颌扩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上颌尖牙阻生在正畸临床较为常见,腭侧阻生比例远高于唇侧(3∶1),且与乳尖牙滞留、侧切牙先天缺失或牙根短小、牙量-牙弓长度不调、外伤及特发性因素(包括萌出初期失败)等有关[1-2]。尖牙阻生可导致邻牙牙根内、外吸收等严重后果。本文报道1例上颌阻生尖牙引起同侧中切牙严重根吸收、锥形侧切牙易位迟萌及乳尖牙滞留,经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