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前哲时贤的针灸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针灸穴位的主治疗效,以歌诀的体裁加以概括总结,以利于易诵记忆,如“肚腹三里留”,便是“五总穴”之一。这里的“三里”,是指足三里而言,突出地说明足三里与中焦脾胃的密切关系,凡是脾胃的病变,都要以足三里为着眼。足三里穴,为阳明经之所属,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则能通阳降浊。无病用之,则能调理气血,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是防病保健的很好穴位;有病用之,则能调整脾胃的  相似文献   

2.
“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已佚),后收于《针灸大全》及《针灸聚英》等医籍中。历代医家常据此用三里穴统治腹部疾患,获得良好的效果,至今临床上仍奉为圭臬,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时,多局限于足三里一穴。如此则未免美中不足,缩小了歌诀的范围,试加辨析如下。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二经皆属阳明,同司饮食的受纳、消化、传导,且胃与大肠同位于腹部,故二穴能统治全腹上、中、下三部之疾病,是以名之“三里”。里者,邑也、居也,指部位,以其功用而得名也。这在历代针灸书…  相似文献   

3.
浅谈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足三里穴因其作用特殊、应用广泛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作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能调和气血,具有补虚强壮的功能。能够防治很多疾病,可以说,从头到足都在足三里穴的主治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足三里”穴传入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足三里”穴有全身性强壮作用,能“理脾胃”、“和肠消滞”、“通调经络气血作用”,为临床治疗腹腔内脏疾病的要穴,以“肚腹三里留”著称。在针麻手术中,多种外科、妇科手术以“足三里”穴做为体针麻醉的主穴.“足三里”穴完成这么多复杂功能的形态学基础是什么?下面对分布到“足  相似文献   

5.
1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法最常用 ,最经典的方法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1〕: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足三里、解溪、昆仑。初病单刺患侧 ,泻法 ;久病刺灸双侧 ,补法。“阳主动” ,肢体运动障碍 ,其病在阳 ,故取手足三阳经的腧穴治疗 ;三阳经中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经气通畅 ,正气旺盛 ,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 ,故三阳经中又以阳明经为主 ,即“治痿独取阳明”。半身不遂日久 ,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 ,双侧取穴能加强疏通经脉 ,调和气血的作用。2 醒脑开窍法此法为石学敏所创 ,且已广泛应…  相似文献   

6.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主治胃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病变,其治疗病症主要病位在"肚腹"部位。故四总穴歌说:"肚腹三里留。"这是古人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而提取出来的经验指导。今通过对"肚腹三里留"的理论探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五总穴”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针灸工作者必须学习的五个最基本的穴位。“五总穴”者,是公认具有较高疗效的腧穴。原来只有“四总穴”,古人编了一首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来增加了“胸腹若有疾,速与内关谋”。就成了现在的“五总穴”。用来分治头、面、胸、腹、背等疾患。 (1)“肚腹三里留”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三里穴,有手三里和足三里的不同,“肚腹三里留”主要是指足三里而言。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位于外膝眼下三寸。  相似文献   

8.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 ,具有调胃补虚 ,理气止痛之功效。临床应用中治疗脘腹疼痛效果奇佳 ,故《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之说。笔者在临床应用治疗脘腹疼痛过程中 ,发现根据腹部触诊时压痛点之部位 ,决定足三里的针法 ,而有更神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以供同仁们探讨指正。1 .胃痉挛疼痛 患者 ,男 ,3 5岁 ,干部 ,2 0 0 0年1 0月 1 0日就诊。患者因与人吵架而发生腹部疼痛来诊。查体见患者腹痛以左上腹痛甚 ,腹肌平软 ,无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 ,遂诊为“胃痉挛疼痛”而施以针灸治疗。取双侧足三里、天枢、梁丘和中脘等穴予以…  相似文献   

9.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之一,是古代医家在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足三里治疗肚腹部疾病功效的高度总结。本文从经络辨证角度出发,针对足三里调节人体气血及本经胃经、表里经脾经、同名经大肠经的作用,根据肚腹部脏腑功能阐释足三里治疗疼痛、腹泻、便秘、乏力等消化系统疾病及遗精、遗尿、早泄或小便频数、涩痛、小腹胀痛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机制。通过现代医学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胃肠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的理论实质。以辨经论治为前提,更深层次地研究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探析“肚腹三里留”的理论内涵,充实足三里治疗肚腹疾病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呃逆为常见症状,对病人术后的康复极为不利。笔者运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K和中药柿蒂煎剂内服治疗,取效迅速,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足三里穴(双)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注射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继之作轻微的小幅度提插动作,使之产生酸、麻、胀、重及向足部或(和)腹部放射的针感,回吸无血后每穴注入维生素K15mg加生理盐水2.5ml。出针后以消毒棉棒揉按片刻。中药柿蒂15~30g,水煎后频频饮服,可加糖调味。体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灸该穴具有扶正培元、调补气血、健脾和胃、降逆止呃等多种功效,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相似文献   

11.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其理论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善治肚腹诸疾。现代医家运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法众多,主要包括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频透药等,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便捷等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从足三里穴的认识、治疗手法、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称为四总穴是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由于这四穴在治疗疾病方面范围较广,能治疗全身性疾病.现将其功用论述如下: 一、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下三里. 1.五俞穴:足三里是胃经之合穴,属土.胃经亦属土,因此为土中之土穴,土生万物,故有统治脾胃一切疾病的作用. 2.下合穴:足三里属六阳经下合穴之一.在其下有上巨虚,是大肠经下合穴,下巨  相似文献   

13.
肚腹三里留     
“肚腹三里留”是《四总穴歌》的第一句话,它简要地表明了足三里穴与肚腹之间的主治联系。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是胃之合穴,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五邪》还指出足三里的主治性能:“……补三里以温胃中”;“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或)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说明只要是病在脾胃,无论是阳气有余,表现为消谷善饥的热证;或是阴气有余,表现为肠鸣泄泻的寒证;或是阴阳错杂的或寒或热证,都  相似文献   

14.
眩晕,通常称为头昏眼花,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气血不足所致眩晕的发生是,因心脾亏损,气虚血虚,不能上充髓海所致,临床上用针灸疗法可得到较好效果。治法:补气养血。取背俞、任督脉、足阳明经穴。针用补法,可灸。针灸穴位:脾俞、膈俞、百会、关元、足三里、气海等。辨证分析:病因气血不足,治宜培补后天之本。脾俞能补益气血;足三里能运化水谷,生精化血,以资生化之源;百会、气海属任督两脉,二穴能补气以运血、使髓海得  相似文献   

15.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该经气血最盛厚的部位,而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能摄纳阳明气血,进而通过平亢盛之肝阳,镇上逆之邪火发挥降血压作用。对上述机制的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两大核心观点提出疑问:(1)"阳明多气多血"之"阳明"具体指的是足阳明胃经,非手阳明大肠经;(2)"合主逆气而泄"并非指所有合穴均可主"逆气而泄",对于合穴的临床主治证目前中医界尚存在争议。此外,结合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曲池穴的穴性、临床主治证探讨其可能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6.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属祖国医学痿证的范畴 ,多因长期饮酒湿热内生 ,郁蒸、侵淫筋脉 ,阻滞气血而至筋脉弛纵。湿郁化热烁伤阴液 ,筋骨经脉失于濡养 ,渐而成痿 ,病久则骨枯筋痿 ,肌肉失养 ,大肉渐脱而见萎缩。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故治疗首选手足阳明经穴以通经脉调气血 ,加刺少阳经穴以鼓动阳气 ,助功能恢复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 ,故取足少阴经穴以滋阴养筋 ,足太阴脾为后天之本 ,取该经之血海、三阴交能养血活血滋阴清热。诸穴相配 ,共奏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濡养筋脉肌肤之效。  相似文献   

17.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我院近10 a来根据阳明经多气多血、合穴主治脏腑疾病的中医理论,选用足三里、曲池穴为主治疗疾病,施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发现两穴临床运用广泛,现将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病症报道如下。1脑系病症1.1中风近几年来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总因内虚基础上出现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而致。针灸的要点在于平调阴阳,疏通经络,抑制气血上窜。取足三里、曲池调和气血,平调阴阳,调节内环境。近10 a来,我院治疗了近千例患者,有效率超过90%,而且不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限制,越早针灸,康复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刘晓辉  钟会亮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64-1564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属祖国医学痿证的范畴,多因长期饮酒湿热内生,郁蒸、侵淫筋脉,阻滞气血而至筋脉弛纵。湿郁化热烁伤阴液,筋骨经脉失于濡养,渐而成痿,病久则骨枯筋痿,肌肉失养,大肉渐脱而见萎缩。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治疗首选手足阳明经穴以通经脉调气血,加刺少阳经穴以鼓动阳气,助功能恢复,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取足少阴经穴以滋阴养筋,足太阴脾为后天之本,取该经之血海、三阴交能养血活血滋阴清热。诸穴相配,共奏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濡养筋脉肌肤之效。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了《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周益新、王如同志“浅析肚腹三里留”(以下简称周文)一文后,对其所论“肚腹三里留,不专指足三里,尚包括手三里”一说,不敢苟同,商榷如下。基于实践经验,前人以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疾患...  相似文献   

20.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