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总结多年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经验,针对仍存在的管道安全管理不规范问题,提出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管道安全管理措施,并比较实施该策略前后院内转运危重病人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实施安全管理的173例危重病人,其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6.93%)较实施策略前三年的平均发生率(8.56%)明显降低。结论实施管道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为进一步制定《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间转运指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娟  梁金清  黄珍贤 《广西医学》2011,33(8):1017-1019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307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检查、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并提出安全转运管理措施.结果 307例患者安全转运306例,转运成功率为99.67%.途中出现与转运有关的并发症25例(8.14%),经相应抢救处理后,病情稳定,成功转运24...  相似文献   

3.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锦霞 《广西医学》2010,32(5):614-6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在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547例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病例,其中2008年的10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的院内转运方法护理;2009年的100例为实验组,在转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所需时间,实验组为(30.8±4.3)m 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8.2±8.7)m in(P〈0.01);转运效率实验组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进行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经验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危重病人院前及院内转运的方法,指征及风险评估,方法174例危重病人分别为院前及院内危重病人。由急诊科院前急救组及急诊医师一同协助转运。结果173例达到转运目的地,转运成功率99.73%,出现意外病人1例。结论救治生命链中院前及院内转运是急危重病救治体系(EMSS)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中心实施的转运方法及评估经验值得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如何安全地进行院内转运.方法 对109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过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在等待检查时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现场给予心肺复苏后立即转到最近的急诊科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余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结论 应针对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保证转运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祁登山 《青海医学院学报》2003,24(4):272-272,274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呈现系统化、规范化 ,危重病人的生存率也在逐步提高。从外科的发展中可以明显看出对危重病人管理的这种特点。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医疗单位 (ICU)的出现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ICU注重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治疗的整体性 ,主张针对器官的功能进行积极的、延续的支持性治疗 ,并不失时机地寻找及去除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原因 ,应用先进的诊断和监测技术 ,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和定量的观察。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 ,最终控制危重病的发生发展。危重病医学主要研究的是器官之间 ,器官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我院急诊科2010年5月-2012年6月接诊的197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护理人员的培训,急救用物的管理,转运前、中、后的护理安全管理。认为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敏捷处理问题的能力,转运前认真评估,做好充分准备,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转运后做好交接、记录和用物管理,确保患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与急诊抢救室救治的162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急诊危重患者中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1%(41/162),转运设备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4.20%;单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呼吸系统疾病、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护士性别、职称和患者年龄、性别、机械通气、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意识状态、早期预警评分(NEWS)评分、其他疾病类型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6年[OR=2.913,95%CI(1.314,6.460)]、呼吸系统疾病[OR=2.210,95%CI(1.064,4.589)]、携带氧气袋[OR=4.546,95%CI(2.105,9.816)]、转运总用时≥60 min...  相似文献   

9.
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为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但转运会增加重症病人的并发症,其死亡率比正常患者高9.6%。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我科科学制定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了重症病人安全,缩短了转运时间,有效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吴巧彬  梁燕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52-152,15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通过机械通气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成功脱机,患者撤机后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在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期间第4~8天,通过给予肠内营养(EN)结合补充肠外营养(SPN)的方式提供患者接近100%的目标营养量,是否对临床预后有意义。方法将300例入ICU3dEN提供的能量不超过目标能量的60%的危重症患者分为干预组(n=150)和对照组(n=150),采用间接测热法反复测定营养目标量,第4~8天分别接受EN及EN结合SPN的支持治疗。结果治疗期间,干预组患者平均能量供给为28kcal?kg-1?d-1,对照组患者为20kcal?kg-1?d-1。第9~28天随访期间,干预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无院内感染发生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ICU死亡率及院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间接测热法确定目标营养量,并在入ICU第4天开始给予EN结合SPN,可以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对于ICU中单独使用EN无法达到目标营养量的患者,可作为改善临床预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荞  张川  曾薇  李晓玉 《四川医学》2013,(8):1095-109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入综合重症监护室(GICU)的重症患者随机分配到IPC组或对照组。IPC组除常规特级护理外,从患者入ICU当日起到离开GICU期间,接受IPC,预防DVT,对照组予常规特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PE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GICU住院日、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GICU病死率。结果在观察期内,DVT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1%VS 17.1%,P〈0.01),高度可疑PE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VS 6.5%,P〈0.01),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6%VS 5.3%,P〈0.01),带机时间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91±8.39)d VS(8.50±9.10)d,P=0.047],GICU住院日IPC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88±8.13)d VS(10.38±8.59)d,P=0.013],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VS 27.4%,P=0.266)。结论 IPC预防DVT有助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它能够显著降低重症患者非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以及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GICU住院日。  相似文献   

15.
钟映玉  肖百芳  李鲤 《四川医学》2012,33(7):1188-1190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治疗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128例和普通灌洗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灌洗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时间及全身使用抗生素时间。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组患者的SpO2较普通灌洗组改善明显;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危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空肠造口术(PEG/J)在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行PEG/J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指征、操作要点、围手术期处理、手术相关并发症和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29例危重患者PEG/J获得成功,PEG平均操作时间为(7.5±2.5)min,PEJ为(12.5±8.2)min,PEG/J平均留置时间为(230±159)d,未发生术中置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局部软组织感染,1例出现J管脱入体内,2例出现空肠营养管堵塞。与术前相比,术后第4周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危重患者中行PEG/J是建立长期胃肠道营养通路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和易于护理等特点,患者耐受良好,可长期留置营养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全血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的影响因素,制定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PP)的参考值范围,改良COP的预测公式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405例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气分
析参数,按COP将患者分为A组(COP≤18mmHg)和B组(COP>18mmHg),并监测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
(Albumin,Alb)、球蛋白(Globumin,Glb)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B组的APACHE II评分显著低于A
组(P<0.05);B组TP,Alb,Glb和FIB水平以及存活率均高于A组(P<0.05);Alb,Glb和FIB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依次为
0.518,0.283和0.113(P<0.05);B组各类蛋白的95%参考值范围:Alb>23.3 g/L,Glb 12.6~37.6 g/L和FIB 1.3~8.7 g/L,改良
得到预测COP的5个公式。结论:重症患者COP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Alb,Glb和FIB。各类蛋白的参考值范围可指导
蛋白制剂的临床使用,改良公式可以初步预测重症患者的CO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脑功能检测及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310例,用数字脑电图仪对患者EEG进行观察,并以EEG Synek分级标准对EEG结果进行分级,将脑电图分级与临床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10例患者EEG结果均显示异常,Ⅱ级和Ⅲ级预后不良不良率4.8%,Ⅳ级和Ⅴ级预后不良率60%,P〈0.05。结论 EEG Synek分级能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进行预测,EEG Synek分级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年危重患者继发性急性假性结肠梗阻(ACPO)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旨在提高早期ACPO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该院重症医学科55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诊断与治疗要点。结果危重症继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5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病情均有所缓解,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与该病关系不大。结论继发性急性假性结肠梗阻是一种一过性可逆性疾病,在危重症患者病程中是比较常见,只要早期采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大部分均能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