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贝尔氏(Bell's)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者极少。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岁~40岁最为常见。面瘫轻,并及时治疗者,愈后较  相似文献   

2.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3.
郑俊华 《河北中医》2007,29(5):442-443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是指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不清.70%以上的病例有面部受凉而引起的病史,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患者额纹消失,眼睛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面部表情肌肉瘫痪的症状与体征.  相似文献   

4.
薛卫英 《光明中医》2012,27(5):906-907
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的面部往往连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也无法完成.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中医称“面瘫”,俗称“歪嘴巴”、“吊线风”等.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面瘫。认为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1]。笔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气虚机表不固,风邪乘  相似文献   

6.
正面瘫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健康及较复杂的面部的疾病之一,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的病变,俗称"口眼歪斜",藏医称"隆志布病"[1]。不受年龄限制,无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侧面部发病多见。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目前,藏医治疗隆志布病与其它疾病一样有其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总结采取中医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2010年1月-2011年10月,笔者运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该病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面瘫即周围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发现,与病毒感染或局部营养精神的血管受风寒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起病急,患者常于第2天起床时发现一侧面部麻木,继而出现耳后疼痛或"歪嘴"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面瘫"、"口僻"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突然发病的面神经麻痹,确切病因不明.多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不能蹙额、皱眉、鼓腮、吹口哨等.笔者自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口服中药汤剂、刺络放血及热敏灸,三法综合治疗面神经炎38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围性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面神经管内或茎乳突孔出处炎症压迫所致的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多为一侧发病,两侧发病者少见[1];本病例为临床少见的双侧Bell麻痹患者,经针、灸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属于中医的“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现代医学则命名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为单侧面神经麻痹和面部肌肉瘫痪。该病起病急、发病迅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共收治了42例面瘫患者,其中22例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此病病因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多认为是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神经缺血、水肿和受压~([1])。中医则认为本病为卫外不固,正气亏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2])。本病以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一旦患病,困苦不堪,求治心切。笔者研究针灸结合加味牵正汤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现  相似文献   

13.
面瘫的中医辨证施治应注意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症状、脑电图、脑CT可资鉴别.这里所说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口呙)斜"、"吊线风"、"卒口僻"范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推拿联合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医院门诊收治的面部神经麻痹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观察组联合按揉治疗,持续20日,对比疗效。结果:发病第7日、发病第20日、发病1个月,两组患者的麻痹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麻痹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可增进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科较常见的疾病,起病突然,与病毒感染和中毒有关,为面神经乳突管部发生水肿、非化脓性炎症反应,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以面部一侧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前额皱纹消失、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扩大等)为典型特征~([1])。本文采用中药正(口呙)方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收到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本  相似文献   

16.
赵立军 《河北中医》2010,32(1):89-9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称面神经炎,又称贝耳麻痹(Bell’s palsy),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病因不明。70%以上的病例有面部受风、受凉的病史,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多,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患者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  相似文献   

17.
黄自平 《新中医》1994,26(10):34-34
针灸、TDP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5例黄自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急性周围神经疾病。祖国医学称为口眼蜗斜、歪嘴风、面瘫等。本病发作与季节无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岁~30岁为多见,大部分患者是着凉,或头面部受冷风吹拂后外...  相似文献   

18.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它是由面神经麻痹引起所支配肌肉瘫痪,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我们主要探讨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四季均可发病,多发于季节交替前后气温变化较大时,以冬春季为多,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现把我科2004~2010年间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病例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57例病人中男98例,女5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2天;单侧发病156例  相似文献   

19.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蜗斜”.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西医学认为本病大多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感染、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1]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的疗效.方法对41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单纯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为主治疗.结果痊愈369例,占88.70%,显效45例,占 10.82%.总有效率为99.51%.结论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程短,面部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