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和特点,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死亡患者的月份分布以12月份最高,1月份次之,2、9月份最少;院前死亡的高峰期是06:00~10: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岁;男性院前死亡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49︰1;导致院前死亡前3位的疾病是创伤、循环系统疾病、其他(不能确定疾病类型)。结论:根据本地区的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和特点做出管理决策,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吴胜锋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55-156
目的 初步分析2002年3月~2007年2月我科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院前死亡的106例病例死因、年龄分布、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非创伤性疾病以猝死为主,占69.09%,创伤性疾病死亡中交通事故伤居首位,占47.06%;死亡患者以青壮年为主,44岁以下占51.34%,且以男性为主。结论 院前死亡以猝死和交通事故伤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重视院前急救,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医疗急救中心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500余例病例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占院前死亡人数的首位,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男性188例(62.7%),女性112例(37.3%)男女之比为1:1.68。结论 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范淑红 《大家健康》2016,(5):283-284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①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②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旭 《当代医学》2009,15(31):86-87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的病因和影响急救效果的因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急诊工作质量。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接诊的268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58例,女110例,男女之比1.44∶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6.57%、急性创伤占29.48%、中毒占18.66%,它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加强本地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做好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等疾病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研究1998~2007年急诊死亡病例605例.死亡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院前死亡、外伤和心脑血管疾病.车祸、打架、斗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是急诊死亡病人年龄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120"的院前急救工作大大降低了急诊病人的院前死亡率,为部分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快速有效的对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救护对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对急诊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6例病人分成2组。院前急救病人为观察组,家属自行送入医院的为对照组,统计入院抢救后24小时内死亡人数。结果:经院前救护的106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17%,未经院前救护家属自行送入的60例中死亡26例,死亡率43%。结论:经过院前急救措施处置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率与未经院前处置的病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院前急救、安全转送是降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苏培林 《吉林医学》2012,33(24):524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原因与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120出诊记录和死亡病历记录资料,系统收集急救网络覆盖范围3年内所有院前死亡病例3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1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2.52: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127例(41.91%);急诊创伤121例(39.93%);急性中毒18例(5.94%)。他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依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院前死亡病例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口的老龄化,突发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日益增加,已成为院前急救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城镇社区医疗的不够完善,人们对急救知识的缺乏和意识的淡漠,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院前的死亡率。回顾我院急救中心1999~2005年期间出诊情况,共出诊9773人次,其中社区出诊7880人次,占全部出诊的84.09%;院前死亡共计416人,其中社区死亡336人,占院前死亡总数的80.77%。因此,加强院前急诊急救,建立与社区居民相适应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普及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是急救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青海省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青海省120急救指挥中心数据库中调出2010年度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一年的呼叫量(41750次)中,日时间分布以18:00 ~21:00为最高(8 219次、占19.67%),以03:00~06:00为最低(2 129次、占5.11%);②在院前有效急救12 480例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比例为59.63%(7 443):40.36%(5 037);③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占26.83%(3 348);④在12 48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共死亡3 285例,占2.63%,心源性猝死居首位.结论: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对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及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②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是降低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院前死亡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院前死亡的病因构成,提出对策,以提高院前抢救盛功率,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死亡的病因及特点。结果:我院院前死亡以创伤、中毒和脑血管病为主,院前死亡率高与全民安全意识淡薄、急救知识贫乏和院前急救体系不健全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安全教育,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对特殊人群院前急救培训;规范院前急救,完善急救网络,早期心肺复苏,可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创伤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命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年1-12 月我中心院前救治的3803 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实施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全部患者均安全送达医院,途中无病情加重及死亡病例.结论 及时正确的院前救治护理措施是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1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2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本区域院前急救的特点,以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的院前死亡病例。结果:本组男女比率为2.57:1;年龄从3~92岁;死亡率为2.03%;高峰死亡年龄段为80~89岁(15.85%);9:00~12:00和6:00~9:00时间段的死亡病例相对较多;院前急救死亡的常见病因是猝死(25.61%),、交通伤(20.73%)、溺水(8.54%)。结论: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急救知识,由第一目击者立即开始CPR,缩短院前反应间期等,均可提高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应加强对猝死、心血管急症及交通伤等疾病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抓住白金10min和黄金1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院前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交通事故致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救治,提高现场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2007年2月~2010年2月院前出诊现场救治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多发伤患者4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现场紧急救治后有47例成功转运回院,现场死亡1例,转运途中出现病情变化,到达急诊室后抢救无效死亡3例,总抢救成功率为91.67%.结论: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处置能力,根据现场多发伤患者创伤类型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紧急救治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抢救处理功能。方法:分析急救中心樊城站院前急救193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不同病种人数、院前死亡病种、病因分布等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院前急救病因中以创伤和心血管疾病为主,院前急救中死亡病例中>60岁(52.27%);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39.70%和创伤23.58%。结论:针对具体情况总结出相应急救对策。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750例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莉  吴晓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6-192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大限度降低院前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50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因、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院前急救患者因内、外科疾病死亡原因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心血管疾病与创伤死亡分别占内、外科疾病死亡的38.66%与88.95%.因内、外科疾病院前死亡患者年龄分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1~80岁、41~60岁死亡患者分别占内科死亡患者的38.93%和27.23%.21~40岁死亡患者占外科死亡患者的50.28%.院前内科死亡患者4个季度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4季度、第1季度分别占30.40%与25.48%.结论 识别高危人群,改善交通状况,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合理配备资源,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院前复苏的成功率,降低院前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救护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经院前急救处置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病例(院前组)和未经院前急救处置病例(非院前组)的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院前急救组病人的好转率明显高于非院前急救组,而死亡率明显低于非院前急救组。结论院前急救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有效降低了病残率、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工作中外伤患者救前死亡的组成及相关因素,找出原因所在,提高救治能力,降低外伤患者救前死亡率。为急救知识普及和院前急救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院前救前死亡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救前死亡5.58%。其中创伤3例,占死亡总数的13%。结论:院前急救工作中救前死亡的外伤患者病例占有相当的比重,疾病外的因素影响大,应加强公众急救知识培训,提高自救自治能力,并加强院前急救管理,缩短急救车到达时间,争取挽救更多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