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东省日照县系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重点疫区,该县1981年发病人数约占全省的1/4~1/3,为了研究革螨和恙螨与出血热的关系故作者等自1981年1月~1982年1月,在日照县重点发病公社奎山公社等设点,连续一年多定人定时进行螨类的生态研究,并在非发病县,沂源县从1981年10月~12月进行了对比调查,特小结汇报如下。材料和方法对于鼠类和螨的调查,系在奎山公社重点发病自然村进行.对于鼠类和螨类的密度调查,均采用全国出血热防治研究协作组规定的方法进行。螨类的调查,系在清晨将捕到的死鼠单个包于塑料薄膜内,在实验室内检查鼠体恙螨和革螨,检出后,编号保存于75%酒精指管内。制作螨类标本系用 Hoyer 液封片鉴定螨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开展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掌握不同季节人群发病及鼠类带毒情况。方法夹日法,在疫区/点内同时对村内、村外鼠类实施夹捕,并将捕获的个体统计分类,置低温冰箱待检。结果共获鼠类7种,食虫类1种,7种鼠类5种检出病毒抗原(HV),抗原阳性鼠种占捕获种类的71.43%,疫区平均鼠密度为4.74%,其中村内4.41%,村外5.23%,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但以10月至次年1月发病较高。结论大力开展疫区灭鼠防病知识宣传,提高灭鼠防病意识,定期自觉主动灭鼠,特别是春秋两季,应以村内为重点,在灭鼠的同时应对其居住的内外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减少鼠类的侵扰则是降低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长江三峡库区主要淹没区万县市段鼠类调查情况。该段为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1981年以来多次对该段4个区县鼠类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野外平均鼠密度为9.09%,宅内平均密度为11.92%。共捕获鼠种11个,各区县鼠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随着时 间推移,群落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调查证实万县市库区疫源地复杂,鼠传疾病(特别是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对库区人群健康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在正式对外开放前的鼠类本底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为正式验收做准备。方法: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对捕获的鼠类进行计数和鉴定,并计算鼠密度。结果:共布鼠夹300夹,其中有效夹150夹,捕获鼠10只,平均鼠密度6.67%,均为褐家鼠。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曹妃甸港区鼠患者程度较严重,应采取必要的防鼠灭鼠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站于1983年4月至12月份,选择我县不同生境的鲁村、黄庄、三岔、石桥、张家坡五处公社的野外和室内对各种鼠类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鼠肺抗原调查.流行性出血热鼠肺抗原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血清系由山东省卫生防疫站  相似文献   

6.
1984年秋季在临沭县调查了杨楼村村边草垛周围鼠类的分布情况‘其鼠密度和黑线姬鼠密度均明显高于野外(P<0.01),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1.82%。在秋冬季节的灭鼠防病工作中,重点做好村周灭鼠,对于降低黑线姬鼠密度,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2006~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王凯娟 《当代医学》2011,17(11):161-163
目的了解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全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006~2010年河南省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在全省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鼠,调查鼠密度、鼠带毒率和带病毒鼠毒指数。结果 2006~2010年全省报告病例1044例,平均发病率为0.22/10万。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居多。春季和冬季各有一个发病高峰,冬峰峰值高于春峰。病例主要分布在豫南的驻马店、南阳、周口和信阳等地,占发病总数的54.70%。混合鼠密度在6.21%~20.43%之间波动,混合带病毒鼠指数在0~0.104之间波动。健康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50%。结论河南省2006~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近年有上升趋势,流行因素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8.
赵宇 《中外医疗》2009,28(26):122-122
目的了解梅河口市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是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基础。2004年,我们在坚持常年进行鼠情监测的同时又开展了多种生境的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结果布有效夹1140只,捕鼠111只,鼠密度9.74%。鼠种隶属2科5种。家栖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野栖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结论我市流行性出血热具有多宿主特点,为今后对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在宿主动物控制环节上提供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国内外许多调查报告证明鼠类(尤其黑线姬鼠)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而灭鼠为预防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我们自1962年起结合某县出血热防治,开展了灭鼠防病保粮工作。现将1963~1965年在该县对鼠类调查和灭鼠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如下:一、鼠类调查1.常见鼠类种群分布:对某县12个公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1997年4月至1998年3月对昆明机场进行鼠类调查的结果。用笼夹捕鼠、夹夜法测定鼠密度,共捕鼠305只,隶属2目3科5属6种,鼠密度为23.0%(305/1328),褐家鼠为机场优势鼠种,全年鼠密度有二个高峰期,分别是6~8月和2~4月。鼠种构成为:褐家鼠58.0%(177/305)、黄胸鼠17.8(54/305)、小家鼠2.6%(8/305)、大绒鼠1.3%(4/305)、齐氏姬鼠11.5%(35/305)、臭鼩鼱8.9%(27/305),其中以家栖鼠类为主,78.4%(239/305),野栖鼠类占21.6%(66/305)。调查结果表明:昆明机场鼠害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科学的灭鼠方法,才能降低机场鼠密度,消除鼠媒传染病流行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正> 1985年4月和11月,在我县流行性出血热重点发病的沛东乡,应用3%磷化锌和2/万的敌鼠钠盐在居民区室内及野外进行二次大面积灭鼠。降低了鼠密度,减少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一、材料与方法 1.选择彼此接壤,地理地貌相近,农事活动基本一致、1984年爆发流行性的沛东和顺河两乡分别作为灭鼠点和对照点。应用夹夜法,每月调查一次室内和野外鼠密度。调查核实灭鼠点和对照点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并随机抽样部分病例,用IFAT法检测特异性抗体,以证实疫情的可靠性(诊断符合率97%以上)。 2.室内使用敌鼠钠盐毒饵连续投毒5天,每间房3~5堆,每堆20g。野外使用磷化锌毒饵一次投毒。横向每10m一堆,纵向每5m一堆,每堆5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佛山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制定相应的防制政策。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佛山市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概况、健康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2012年全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3例,发病率为0.87/10万,较2011年上升18.2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呈春季流行高峰,分布于全市5区,主要集中在南海区,以中青年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鼠类监测显示全年鼠密度平稳,平均密度为1.50%,鼠类带毒率为5.63%。重点职业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显示存在隐性感染,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阳性率为3.64%。结论佛山是以家鼠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分析证实存在本地传染源,其中重点职业人群有隐性感染现象,应以病例相对聚集地区为重点,加强鼠类及人间疫情监测,采取灭鼠、健康宣教等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其主要传染源。本管区内自1970年有EHF 的首例报告,至1984年底已发生40例,死亡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向塘地区,占总发病数的60%以上,近4年发病率在20~40/10万左右,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84年11月起对向塘地区的基本情况及鼠的密度、种类、鼠间带毒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恢复期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综全征出血热的发病情况与鼠感染汉坦病毒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密度、构成和感染情况,为我市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采用现况调查法,查找传染来源.结果 我市近五年(2008-2012)全市共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2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96∕10万,职业以农民为主.住宅区平均鼠密度为5.09%,野外平均鼠密度为3.95%,均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带毒率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较高.结论 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较高,是主要传染源,以接触传播为主是造成我市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采取多种形式防鼠灭鼠、注射出血热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与鼠螨有密切关系的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出血热),在我县发病较高,危害颇大。因此,为了了解鼠螨的种群分布情况,探索防治办法,减少出血热病的发生,保护贫下中农的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顺利进行,我们与基层医务人员一道,于一九七七年八、九、十、三个月在我县出血热发病较多的东升公社(包括国营东升农场),作了鼠螨密度调查和灭鼠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沈阳市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沈阳市共设立3个鼠类监测点,分别为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监测点相对固定。结果2010-2014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0.20%,共捕获鼠类77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3种。其中主要鼠种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49.4%和42.8%,不同年度鼠类构成比和密度有所不同;沈阳市鼠类在不同生境的平均密度以农村自然村最高,为0.50%;从不同月份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来看,除了1月和12月外,其余各月均监测到鼠,鼠密度全年基本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5~6月和8月。结论基本掌握了沈阳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和防制对策的研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朱日和地区鼠类自然感染鼠疫菌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以夹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和检获蚤进行分类、计数,计算捕获率和带蚤率;采集鼠脏器和血样本,利用血清学方法对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进行检测。结果 2013-2014年共检测朱日和地区176份鼠标本和血清,鼠疫菌F1抗体检测无阳性,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抗原检测阳性率为0.57%。结论近年来朱日和地区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流行风险较低,但作为自然疫源地应进一步加强鼠传疾病综合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淄博市农村鼠密度、鼠间带毒率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情况,以制定有效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较高的淄川区、沂源县和博山区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同时用标准鼠夹,晚放晨收,记录有效鼠夹数、捕获鼠数并分类。采集样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抗原。结果2004-2007年三区县调查点平均鼠密度为2.81%,其中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2,38%和3.27%,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平均鼠间带毒率为8.05%。结论淄博市流行性出血热鼠间带毒率较高,应进一步加强有效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灭鼠重点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  相似文献   

19.
<正> 1984年10月,由河北省鼠防所、唐山市卫生防疫站及县卫生防疫站共同对遵化县野栖小型鼠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项目及调查方法: 调查项目共分为稻田、旱田、林带(包括育松林、阔叶林、混交林和有树草)三种生境。即,旱田200夹次,稻田750夹次,林带750夹次,整个密度调查方法均采用鼠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城镇、农田、农舍鼠类密度、种类、数量变化,及其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情况,为制定综合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每月均在1~15日期间布夹,每个监测点每次布鼠夹300夹以上,晚放晨收。将捕获的鼠类无菌解剖取肺进行冰冻切片,作FHFS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布鼠夹11 105个,捕获鼠类974只(8个品种),平均鼠密度为8.77%;对符合无菌要求取的823份鼠肺样本进行冰冻切片检测,有4只不同种类的鼠检出HFRS病毒抗原阳性,带毒率为0.49%;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2.78%),其次分别为小家鼠(1.92%)、褐家鼠(0.40%)和四川短尾鼩(0.21%)。黑线姬鼠的带毒率分别是小家鼠、褐家鼠、四川短尾鼩的1.40倍、6.95倍和13.24倍。结论城镇、农田、农舍的鼠类均带毒。因此,开展城镇、农田、农舍统一灭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