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使用苦寒药与温病卫气传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病邪,易化火酿毒,易于传变。在卫分期停留的时间甚短,“毒不除热不去,必生变,入于里则热灼营阴”。故有效阻止疾病的发展,就必须重用清热解毒药。把撤热放在首位,以求截断疾病的发展。祛邪撤热的代表方药主要有两个方面;(1)清热祛邪,如黄芩、黄连、石膏等,体现了辛寒和苦寒两法合 相似文献
2.
苦寒乃中药之气味,指药物味苦而性寒凉。苦寒药物因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泻下潜降等作用,故在温病治疗中使用的机会较多,但用之不当,易致失误。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撰文专论滥用苦寒之弊:“唐宋以来,治温热病者……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揭示了温病治用苦寒失误的客观存在。温病用苦寒药物治疗一旦失误,易使病情发生变化,使轻者转重,重者致危,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引起医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笔者特对其常见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阳明病主要的病变机理是“胃家实”,即胃肠燥热亢盛。根据邪热是否与肠中糟粕相结可分为有热无结的无形邪热炽甚证和有热有结的肠腑燥热内结证。前者施治于清法,后者主要施治于苦寒攻下法。《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论述苦寒攻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对温病学治则治法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颇有研究价值。1 阳明病苦寒攻下法的辨证指征阳明病苦寒攻下法主要治疗肠腑实热燥结证。在具体应用时首先应仔细辨析腑实证的临床表现,掌握其辨证的着眼点和主要症状,才能确保辨证准确,立法得当。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4.
试论温病先兆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次确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有效地指导了四时外感热病的辨治.随着对这一学说的深入研究,结合近年来有关卫气营血证候实质的研究成果及临床防治外感热病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原有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提出温病先兆症的概念,为先期用药、截断病情传变提供理论依据.1 温病先兆症概念的建立现代医学的疾病发生演变观认为,疾病的病理机制启动之后,其反映机制特点的症状及体征并非立即显现于外.由于温病证候的实质即机体一定时期内不同层次系统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和机体反应状态,因而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也存在类似的演变过程.在温病某一证的初起,仅有少数临床表现,尚不足以构成证,但这些表现却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该证的信息,可称其为“温病先兆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证的症状及体征逐渐由少变多,由隐转显,当足以确诊证时,则称其为“温病显证”.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对于上述病证吴氏曾多用温热之品治之,而世人考究者甚少,今笔者摭拾其大概,略而论之。因地制宜吴氏云:“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注曰:“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故仍旧用桂枝辛温解肌法,俾得微汗,而寒热之邪皆解矣。据此我们测知,吴氏所列桂枝汤是专为好发于冬春季节的温病而设,因该季节风寒之气当令,虽患温病亦每多 相似文献
6.
7.
关于温病的治则 ,前贤有“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的箴言。诚然 ,温病是热病 ,最易伤津耗液 ,故保津存液极为重要。正因为如此 ,也有人提出“温病忌下”的观点 ,其依据无非是因“下”能造成失水 ,导致耗津之液。如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说 :“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 ,终用甘酸敛津 ,不必用下”。认为暑温耗气伤津 ,攻下则更伤津液 ,多生变证。笔者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体会 ,“温病忌下”的观点较为片面 ,温病该用下法的愈早愈好。清代名医柳宝诒说过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 ,邪热入胃 ,则不复它传 ,故温热病热结胃腑… 相似文献
8.
9.
伤寒温病长短纵横谈──朱邦贤戍午岁,笔者有幸就读于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先后师从赵锡武、方药中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并得以面聆岳美中、任应秋、董建华、潘澄濂、金寿山、塞春华、邓铁涛等诸公教诲,茅塞由斯顿开,学识因兹见长。虽隙驹...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16.
18.
被称为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之一的安宫牛黄丸,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是治疗温病的首选中成药。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著名医学家吴瑭的《温病条辨》一书。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栀子、 相似文献
19.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20.
前世医家论及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等苦寒清热解毒之品时,多认为其性苦燥,有伤阴化燥之弊,对其在阴虚证中能否使用,颇多争议,我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在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