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6型人类疱疹病毒(HHV-6)在母-婴间的感染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首次对济南地区36例健康孕妇的外周血白细胞和30例健康产妇顺产的新生儿脐带血白细胞进行了HHV-6DNA的检测。其中前者有7例检出V-6DNA,其阳性痃为19.4%,表明本地区健康孕妇中存在HHV-6潜伏感染。而后者无一例检测到HHV-6DNA。初步认为在婴儿中的HHV-6感染并非是由携带HHV-6的母亲在妊娠  相似文献   

2.
从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6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31例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离人类疱疹病毒6(HHV-6),结果显示:10例移植受者病毒分离阳性,9例经单克隆抗体鉴定证实为HHV-6。  相似文献   

3.
长沙地区成年人人类疱疹病毒6 型( H H V-6) 抗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herpesvirus6,HHV6)系1986年从2名艾滋病和4名淋巴细胞异常增生患者的细胞中分离出来的新型疱疹病毒[1]。它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HCMV)5型人类疱疹病毒(HHV5)的单克隆抗体或高价免疫血清作交互免疫试验和交互核酸探针试验,证明HHV6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前述5型疱疹病毒完全不同。HHV6与疱疹病毒属的其它成员均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对人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新发现的疱疹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限制性核酸内切酸图谱分析表明,HHV-6不同株之间DNA酶切图谱记性。根据酶切图谱的不同,将HHV-6分离株分为A、B二组,B组又分为Ⅰ、Ⅱ两个亚组。此方法为HHV-6感染的临床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学军  王尚兰 《四川医学》2002,23(2):206-208
疱疹病毒是一大组DNA病毒 ,至少包括 12种病毒 (表 1) [1] 。近年来 ,在AIDS患者的KS组织中发现了一种新的γ疱疹病毒 ,称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又称人疱疹病毒 8型 (HHV8)。表 1 疱疹病毒科组成α 疱疹病毒 β 疱疹病毒 γ 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1型(HSV1或HHV1 )人类巨细胞病毒(CMV和HHV5)疱疹病毒saimiri(HVS)单纯疱疹病毒 2型(HSV2或HHV2 )人类疱疹病毒 6型(HHV6)EB病毒 (EBV或HHV4)马疱疹病毒 1型(EHV1 )人类疱疹病毒 7型(HHV7)马疱疹病毒 2型(EHV2 …  相似文献   

6.
人类疱疹病毒Ⅵ型(HHV-6)与儿科许多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0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进行HHV-6感染检测,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检测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个月~6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幼儿...  相似文献   

7.
人类疱疹病毒7型南京株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1例健康成人及3名肾病患儿唾液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南京地方株(YY)。并根据其在植物血凝素(PHA)预激活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上生长与细胞病变效应的特点,采用电镜观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R-4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SUPT1、HSB-2、JJHAN3个T淋巴细胞株的不同亲嗜性及特异性套式PCR基因扩增结果等作了初步确定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状况,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HHV6的抗体水平。结果病例组HHV6抗体阳性率为756%(149/197),献血员为456%(115/252),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所检病例中存在HHV6感染,其中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在沈阳、阜新、本溪三地区进行了抗人疱疹病毒-6型(HHV-6)抗体的调查。结果,健康脐带血的阳性率为100%(30/30),幼儿急疹患儿急性期血与HHV-6抗原均无特异性阳性反应,恢复期血100%转阳(12/12),其抗体IgG效价在1∶80~1∶320之间,健康人血清的总阳性率为72.4%(299/415)。6个月~2岁的婴幼儿抗体阳性率最高(84%~96%)。提示,这一新发现的幼儿急疹病原体人疱疹病毒-6型早已在我国人群之间广泛感染蔓延。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力逐渐下降,6个月以后抗体升高,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表明HHV-6感染主要发生于婴幼儿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白血病,淋巴瘤,崩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状况,用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HHV-6的抗体水平。结果病例组HHV-6抗体阳性率为75.6%,献血员为45.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在所检病例中存在HHV-6感染,其中与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无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从31例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离人类疤疹病毒6型(HHV-6)。结果显示:10例移植受者病毒分离阳性,9例经单克隆抗体鉴定证实为HHV-6。  相似文献   

12.
研究我国的人疱疹病毒 6型(Human herpesvirus-6, HHV-6)与疾病的关系。应用淋巴细胞分离培养技术,对 4例临床确诊为婴儿玫瑰疹(Exanthem Subitum, ES)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作病毒分离,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鉴定。结果:3例出现细胞病变(CPE),表现为细胞肿大,呈气球状。新分离毒株置-40℃冻存6个月后,对脐血淋巴细胞(CBM)仍能产生明显CPE。用抗HHV-6单抗或恢复期病人血清作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产生明显的荧光。结论:结果证实新分离的病毒为HHV-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用引物检测多种病毒的PCR方法。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谱法(PCR-EC0和疱疹病毒通用引物,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爱泼期坦-巴尔病毒(EBV0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结果:健康人(20例)和宫颈糜烂患者(34例)。HCM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1.2%,两者差异显著;HSV-1分别为5.0%和14.7%;H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C区基因(2029-31及2063-65位点)的双位点核酶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细胞内对HBV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方法:利用亚克隆从质粒pGEMRz123切下EcoR-BamHI片段,双粘端克隆于真核质粒pBBS212中,将该质粒与p1.2Ⅱ(含HBV全序列)共转染HHCC细胞(人肝癌细胞株)。观察该核酶对HB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在HHCC细胞中P1.2  相似文献   

15.
疱疹病毒性食管炎邓涛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30060)疱疹病毒性食管炎是由疮疹病毒属的病毒感染所致,这些疱疹病毒主要为: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本病较少见,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对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SE)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HSE脑组织石蜡保存标本的单纯疱疹病毒抗原(HSV-Ag)。结果:4例存在HSV-Ag,HSV-Ag分布于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胶质细胞、单核细胞。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HSV-Ag是HSE早期诊断的敏感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皮肤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杨海珍,朱鸣,朱学骏单纯疱疹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HSV是DNA病毒,分为HSV-Ⅰ,HSV-Ⅱ。HSV-Ⅱ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1)。...  相似文献   

18.
张晓鹏  胡加飞 《上海医学》1997,20(11):637-639
旨探讨将单纯疱疹病毒I型胸苷激酶基因载体生产细胞(pLTKcSN/VPC)脑内注射和腹腔注射更昔洛韦(GCV)在大鼠体内的急性系统毒副作用,以及载体生产细胞(VPC)在大鼠脑内的存在时间。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第1组颅内注射pLTKcSN/VPC。细胞总量3×10^6/只,7天后腹腔注射GCV30mg.kg^-1.d^-1共7天,GCV用药结束后1周处死动物,进行各脏器组织学榆  相似文献   

19.
B7基因联合导入对自杀基因靶向化疗作用影响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B细胞活化抗原(B7)联合基因治疗乳腺癌的协同性。方法:将SHZ-88乳腺癌细胞在SD乳鼠上致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tk组、B7组及tk+B7组,每组10只。3周后瘤体内分别注射空载体0.2ml或转染有GeTKpSN、pB7SN和GeTKpB7SN基因的SHZ-88细胞约5×10 ^6个并按50mg.d^-1腹腔内注射羟甲基无环鸟苷(GCV)治疗15d,标本以透射  相似文献   

20.
探讨病毒与人类基因组同源性问题。选用EB病毒(EBV),肠道病毒(EVs)、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引物,以6份健康成人外周血DNA为模板,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初步结果表明:有5份DNA样品可通过EBV、HCV特异性引物扩增。EBV引物扩增后的片段大小在154~234bp之间;HCV引物扩增后的片段大小约200bp和120bp。提示病毒某些基因可能存在人类基因组中或两者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